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苏联在“冷战”形成中的举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战”是二战结束后不久直至苏联东欧剧变前,美国和苏联及其盟国在国际关系领域中相互对立和对峙的一种结构和现象。“冷战”使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之中,阻滞了国与国之间正常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往来和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有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即两极世界。美苏之间的长期“冷战”和全面对峙,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持久而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一次直接对抗,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次危机之所以最终能够和平解决,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美苏领导人秘密达成了所谓"导弹交易",即双方同意撤走各自部署在土耳其和古巴的导弹。长期以来,西方学者过分夸大了美国军事力量对苏联的威慑作用,认为美国决定性的军事优势促使苏联做出让步。美苏达成的秘密协议再次表明,危机的解决是双方相互妥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冷战开始后美苏双方以战败的德国为舞台,围绕柏林问题而展开的以军事对峙为背景的一次激烈的对抗。在柏林危机爆发前,苏联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已严重恶化,并且已朝着集团对立的方向发展。冷战伊始,美苏便首先在柏林迎头相撞,乃是因为德国作为一个被分区占领的国家,集中体现了美苏双方在争夺德国和欧洲中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在柏林危机中美国和苏联进行强硬的对抗,使人们第一次真正看到了美苏冷战对战后和平与安全所可能产生的可怕的危险后果。柏林危机是苏联在冷战开始后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展开的一次出击…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后,经济竞争成了当代国际关系的重点。由于国家之间利害关系的内容,以及力量消长的变化,国际关系体系中的矛盾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美、日、欧资本主义三大经济中心争夺世界经济主导权的斗争,已取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争夺上升为世界主要矛盾。它们之间矛盾的发展,将对今后国际关系的发展进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世界各种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与冷战对抗时期超级大国之间矛盾相比,由于时代  相似文献   

6.
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尖锐对峙,互不相让,互挖墙角,有时达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随着东欧的剧变,苏联的解体,冷战时期宣告结束,世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世界性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潮流正在异军突出,强烈震荡与冲击着转换中的世界政治格局和重组中的国际关系,在强烈的国际动荡和各种各样的  相似文献   

7.
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以后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标志着雅尔塔体系和冷战的终结,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二战后建立在美苏实力对比基础上的雅尔塔体系,由于苏联的解体而不复存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同时,战后美苏长期的冷战对峙和美苏争霸局面也相应地结束了。  相似文献   

8.
朝鲜战争前(新中国成立至朝鲜战争前),存在美中苏三国,而远远没有存在美中苏大三角。中国仅仅是苏联的附庸。甚至,当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外交上还没有承认中国。整个冷战时期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就是美苏对抗,所以,美苏之间的敌对态势应该是支配整个这一时段的最主要因素,也是中国外交战略决策所依据的国际背景。而朝鲜战争是冷战的遗产在朝鲜问题上的反映,它是美苏冷战的产物,中国被迫参战。  相似文献   

9.
●阶段特征“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在此期间,亚非拉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时期,但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相继陷入“滞胀”状态。50年代中期起,苏联和东  相似文献   

10.
●知识图解 ●思考视窗◆阶段特征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使以美苏两霸对峙为特征、在二战之后支配国际关系达 40多年的两极格局最终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多极化的局面和发展趋势。美国自恃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 ,企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它国 ,实现独霸世界的梦想。伴随两极格局下美苏对峙态势所造成的压制力量的骤然消失 ,国际社会中的经济、政治、民族、宗教等诸多矛盾凸显出来 ,作为这些矛盾的重要表现便是民族主义思潮抬头 ,地区性冲突加剧 ,甚至不断出现局部战争。当今世界正处于旧的格局被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之际 ,国际…  相似文献   

11.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兴起和它们之间的冷战是现代世界历史的必然。美苏冷战来自19世纪期间开始、并且愈益加速的国际权势分布的极化趋势,并且在相当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争的美苏关系史。意识形态对立与基本地缘政治环境中的超级大国利益竞争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决定性地促成了美苏冷战。冷战史需要阐释的基本问题在于:冷战的起源、冷战的地缘政治特征和强烈意识形态性质、美苏军备竞赛、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冷战的全球化、冷战紧张程度的起伏变化、冷战终结和苏联瓦解的基本原因以及冷战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课标界定(对学习内容的定位)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仇永平 《新高考》2005,(4):47-48
20世纪后半期的世界经历了巨大变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以美苏对峙为特征的两极格局。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这些变化对当今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国际关系史历来是世界现代史复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根据复习迎考的要求,向同学们介绍复习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专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任向群 《上海教育》2008,(15):47-47
美国导弹防御计划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起步,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在冷战时期的美苏核对抗阶段,美国相继开发、研制了“奈基-宙斯”系统、“哨兵”系统和“卫兵”系统,以对抗苏联的核攻击。至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之间的核力量形成了“相互确保摧毁”的战略均势,导弹防御系统便成为双方军备竞赛的重点,但当时双方都深感技术上的不甚成熟和经济上的不堪重负。  相似文献   

15.
1947年美苏冷战开始,美国调整对苏联的经济政策,战时经济合作走向破裂。经济遏制是美国总体遏制战略下经济关系政治化的表现。1947年到1950年美国完成了对苏联经济遏制的体系构建。冷战初期美国的经济遏制主要以出口控制为核心,阻止苏联集团获得有助于增强军事实力的战略性物质。经济遏制是美国对苏联意识形态对抗的需要,同时也加深了双方的对抗。  相似文献   

16.
冷战的起源和发生,特别是苏联在其中的作用,这是学界一直在讨论的问题。如果我们从经济这个新视角,特别是苏联的经济观念、经济政策以及美苏之间的经济关系来研究,就会发现不同的逻辑链条,产生不同的历史叙事,从而对战后美苏关系变化、冷战格局形成和展开提供一种新的解释框架。历史研究的责任在于说明冷战研究究竟是怎样发生的,美苏双方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会造成如此的结果。事实上,通往冷战的每一步都有回转的机会和可能,但美苏走到最后一步还是掉入了冷战的深渊。  相似文献   

17.
在亚洲冷战体制下,出现了中美苏三角关系的互动。当中苏结盟,中国与美国对抗时希望苏联的支持,与美国缓和时需要美国的诚意;当美苏缓和、中美、中苏关系紧张时,中国的外交就必然面临困境;当中美和解,中苏对抗时,美国则渔翁得利;而当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时,不再成为美苏冷战的筹码,中国终于摆脱冷战,导致了美苏冷战的终结。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和则三利,斗则俱伤。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信箱     
江西省丰城拖船中学张文同学问:世界政治格局”是怎么回事?国际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里,世界政治格局是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的两极格局。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霸权。它们先后组织起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两大军事集团,致使东西方紧张对峙。东西方经济上各成体系,社会制度截然不同,意识形态针锋相对,长期处于冷战状态。自70年代开始,由于美、苏力量相对衰落,世界其它力…  相似文献   

19.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这种对峙的基本特征是: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中,双方以不促发战争为基准。在国际关系中,我们通常将美苏对峙的此种格局称为“冷战”格局。然而,1948年,柏林危机的发生却是两大阵营欲突破“冷战”的一次尝试。柏林危机是由苏联在柏林实行封锁引发的,如何处理和对待苏联的行为?怎样保证西方国家在柏林的战略利益?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处理,英美两国的态度是不一致的。此间,在联合和坚定西方盟国的政策和行为中,艾德礼工党政府以及外交大臣贝文起了重要的政策引导作用,使美国在柏林危机中与英国合作一致。柏林危机中,艾德礼政府的政策导向对此后美国和英国在德国问题上的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国和国际冷战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战的主要特征虽然是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对抗,但中国在冷战中的地位决非无足轻重。冷战之所以没有从“冷战”发展为全球范围的“热战”,原因之一便在于中国的参与及东亚冷战的发展起到了将美苏两大国分割开来的作用。冷战所涉及的并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围绕着国际权力分配而展开的争夺。它从一开始就表现为对立意识形态的交锋,表明意识形态因素在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演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