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老舍是享誉中外的著名作家,但他的专业“写家”远没有从教时间长。青岛是老舍任教时间仅次于英国伦敦和济南的城市。老舍在国立山东大学的教学、在青岛几所中学的讲演、在青岛发表的教育文章,以及他对子女、对儿童、对教员生活的深切关注,折射出一种宗教式、不乏幽默、深邃苍凉的教育情怀,为青岛教育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记忆。老舍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1966年8月24日含冤而死。为纪念老舍诞辰110周年,特撰此文,寄托哀思。  相似文献   

2.
在老舍的一生中,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一直到十一月十五日,这四个多月的日子是老舍极其难忘的,老舍以后在《乱离通信》、《这一年的笔》、《自述》、《八方风雨》等一系列文章中,屡次深情地回忆当时的情况。然而,在所有的研究专著和文章中,老舍叙述这四个多月动荡生活最详细的一封重要书信,却始终没有被大家所注意。这封书信是老舍在抵达汉口之后仅两个月,于一九三八年一月中旬写给一位友人的,刊登在同年二月出版的《创导》半月刊  相似文献   

3.
老舍与北京     
张书迎 《招生考试通讯》2006,(10):I0003-I0003
文章先介绍老舍的作品,再介绍老舍其人。介绍老舍作品,突出其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不论是人情风俗,还是景物地貌,处处表现其中鲜明的“北京的符号”;介绍老舍其人,着重于其人生阅历和对北京的热爱之情,而这正是他能写出具有鲜明“北京符号”的作品的主要原因。二者相辅相成,很好地扣住了文题,深化了主题。 值得指出的是,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与他熟读老舍先生的大量作品是分不开的,文章对老舍作品语段的引用,无论是用自己语言转述,还是直接引述,都恰到好处,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丰富了其思想内容。阅读和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4.
对于著名作家老舍的名字,同学们肯定不会陌生。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他的作品,如《草原》、《济南的冬天》、《养花》、《猫》等。这些文章,很多同学早就可以背诵了。老舍生于1899年2月3日,满族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笔名。为什么叫庆春呢?老舍是腊月二十三日生的,有庆  相似文献   

5.
自1937年"七七"事变掀起抗日战争至1945年中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的八年间,老舍受战局的影响而不得不辗转青岛、济南、武汉、重庆等多地,过着犹如"逃难"般的生活。期间,发表散文百余篇。通过分析这些散文,透视老舍的文化心理,为我们洞晓老舍对人生价值、对家庭、对国家、对民族复兴的种种期盼与眷念。  相似文献   

6.
1993年,山东文艺出版社推出了石兴泽先生独撰的首部老舍研究专著《老舍文学思想的生成与发展》,该书从文本分析出发,以现当代文学思潮及历史波澜为背景,在动态中全面而细致地阐述了老舍文学思想的演进轨迹及文化心理嬗变的复杂形态,从而奠定了他在老舍研究界的学术地位。在此后的十几年间,石兴泽先生笔耕不辍,先后有《老舍研究:六十五年沧桑路》、《人民艺术家——老舍》、《〈骆驼祥子〉解读》等专著陆续问世,宏观而细致地梳理了老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不断地为老舍开拓新的研究空间。2005年5月,石兴泽先生的老舍研究专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论著的整体框架中,作者将老舍研究置于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发展历程的宏大坐标中,对老舍文本的艺术内涵、形象类型解读、创作理论形态、作家思想意识结构(包括文艺思想建构及知识分子心态变构)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审视与阐释,并试图勾勒以上几个方面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风云变幻中的形态变化及相互影响的复杂图景。从某种意义说,此书所做的种种描述与阐释的努力是时隔12年之后,对《老舍文学思想的生成与发展》论述思维的承继、呼应与开拓。因此,用“十年一剑”来形容,并非虚辞。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石兴泽著《老舍与20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说开去,在与西方知识分子精神气质和西方文化比较中分析中国文化和知识分子精神传统。在与鲁迅等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比较中分析老舍的精神气质。并就老舍城市贫民作家精神的某些特点作了精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张桂兴 《文教资料》2001,4(3):80-98
老舍从1918年7月18日担任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开始,直到1966年8月24日含冤去世,其间曾经先后加入过许多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团体和组织,也相继担任过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职务。这些团体、组织及职务,有旧社会的,也有新社会的;有民办的,也有官办的;有委任的,也有选举的;有名誉的,也有具体的;有显赫的,也有低微的;有临时的,也有长期的;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它们从不同的侧面记载着老舍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留下的足迹,也构成了老舍一生中社会活动的缩影。因此,将老舍与这些团体和组织的…  相似文献   

9.
海外文坛     
正克莱齐奥称喜欢老舍独特的忧伤感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日前作为华中科大当代写作研究中心请来的驻校作家,他在武汉与学生、读者和作家零距离交流,畅谈文学与生命。对于中国作家,勒·克莱齐奥毫不掩饰对老舍的偏爱。他领取诺贝尔奖时,就公开赞美和怀念过老舍。最近一个月,他每到一地,也必提起这位中国作家。"上世纪80年代,我在英国就读到了英译本的老舍作品。"勒·克莱齐奥说。他最早接触的中国文学都是古典作品,  相似文献   

10.
《济南的冬天》抒发了对祖国的挚爱云南蒙自县教育局教研室张1930年;老舍先生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下了《济南的冬天》这篇脍灸人口的佳作。作者借济南特有的冬景,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情厚爱。一、通过对比,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文章开头,老舍这样写道:“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