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内美学界对“审美文化”这一概念的具代表性的解释有两种:①专指当代文化或特指当代的大众文化。③与大众文化对立的自觉追求审美的文化。我认为:“审美文化是以文学艺术为核心的、具有一定审美特性和价值的文化形态或产品。它不仅包括当代文化(或大众文化)中的审美部分,也可涵盖中西乃至全世界大众文化中的有审美价值的部分。对“审美文化”一词的理解不应只从概念出发,而应从它的实际使用来分析。  相似文献   

2.
当下社会转型期的大众审美文化是异彩纷呈的,也映射出当代大众审美价值观的蜕变。从审美现代性批判的视角,当代的大众审美文化可谓喜忧参半。厘清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两面性与复杂性,有利于文学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审美救赎",对大众审美价值观的塑造、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审美由少数人的专利变为大众的生活形式.当代审美文化日益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趋向.本文着重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功利性内涵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审美文化是近年来反复出现在各种研究刊物上的一个学术概念。审美文化的出现带动了一种实践的或批评的美学的兴起。有助于美学现实功能的强化。审美文化的概念学术界仍有争论,大致可归纳为三种观点:第一审美文化就是大众文化;第二审美文化就是当代文化;第三审美文化是有审美属性或审美价值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1990年代,随着审美文化一词经由金亚娜从俄文中舶来,国内学界似乎一夜间"发现"了中国自身的审美文化问题,从那时起审美文化研究长盛不衰。从周宪、姚文放、陶东风教授研究当代审美文化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当代审美文化批判》(山东文艺  相似文献   

6.
久居芝兰之室不闻花香,久入鲍鱼之肆不闻其臭,我们身处在社会转型、市场经济、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大众审美文化与大学审美文化紧密交织。本文基于对当代大学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的理解,分析大众审美文化与大学审美文化在文化参与上的大众性、商业性、复制性的契合;以及在审美方面之个性化、多元化、娱乐化的契合,并以此让读者对大众审美文化与大学审美文化有更深地了解。  相似文献   

7.
当代儿童审美教育是"读图时代"背景下的审美教育。"读图时代"是对当代视觉文化环境的一种形象化的描述。丰富的图像和影像制品,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大量崭新的视觉景观,传播了海量信息,也为儿童创造了极其丰富的视觉环境,拓展了儿童的审美视野和审美对象,客观上起到了帮助儿童获得视觉经验的作用。形象、趣味与文化,是图像赋予儿童的主要审美教育价值。向图像学习,向流行的图像学习,是当代视觉文化环境给我们提供的一个契机,同时也是危机。当代儿童审美教育的实质就是要在传统与流行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增加儿童审美教育模式的弹性。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众审美文化与高校审美文化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审美文化教育是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特征背景下,高校审美文化教育不应亦步亦趋,丧失高等教育的宗旨,而应找到与大众审美文化的切合点,使之成为能够迎合青年学生接受心理的审美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9.
以民歌、秧歌、剪纸为主要艺术表现形式的陕北民俗审美文化以其简洁、素朴、夸张、热烈的审美风格而传达了陕北地方民众刚健、清新、欢娱、福乐的审美精神。然而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性语境下面临着变异乃至异化困境。解决这一困境,需要从表演形式与艺术内容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与重建。这一转化与重建不仅有利于陕北民俗审美文化本身的发展,它亦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建设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10.
审美是人实现精神上超越现实存在的需要。审美文化则是以人的精神体验和审美的形式关照为主导的社会感性文化。它代表了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审美文化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征,即审美文化的感性化特征、形式化特征和消费性特征。深入分析审美文化的特征能够进一步理解审美文化概念的涵义及内在属性,并对当代社会实践中的审美文化现象作出科学而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富裕起来以后,对于文化的心理需求越来越迫切。这正是审美教育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好时机。本文从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审美教育的作用两个方面,阐述了审美教育的时代意义,以及其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审美原则与审美人类学研究领域的拓展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学术界对审美普遍性、审美偏好、审美标准、审美相对论、审美语境等审美原则,从不同侧面作了大量的尝试性的探究。审美心理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研究者要在文化背景中审视不同文化中的审美偏爱,不仅注重与形式主义相关联的联想意义,而且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一种文化成员相对广泛地共有的形式—意义的普遍联系之中,以此拓展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学术视野。  相似文献   

13.
《滁州学院学报》2017,(1):30-33
网络神曲《我的滑板鞋》在网络大为流行,这样一首无厘头的歌曲流行的背后反映的是当代网络文化对审美心理和审美价值产生的影响。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使审美的对象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化;网络文化的大众化特性使得审美的心理发生改变,平民化和世俗化的审美趣味成为网络时代的审美共识;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性使得如今的网络审美是一种反常规、反传统的审美。网络神曲的流行也将如何重塑经典审美带入思考:精英文化引领网络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重归网络以及加强青少年审美教育是可供选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的深刻转型,文化也随之转型,在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自由开放的当代文化模式。伴随着文化转型,当代审美文化活动也出现了新变,呈现出一种与以往二元对立不同的审美范式,在此,私人审美得以凸显,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社会政治关怀,人们更加关注个体生命体验。当代文学创作也因着这种文化转型和审美新变而疏远以往的宏大叙事、国家政治关切,而更多地关注个人生活、私人体验,从而构建起人们的私人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我国审美文化研究既有别于抽象的美学玄思,也有别于具体的物质文化实践,实质上是美学应对文化世俗化的一种选择.它切合了新的时代语境,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美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美学研究偏于思辨的范式.审美文化研究兴起的原因复杂多样,既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文化的转型有关,也深受现代科技文化和新兴媒体文化的影响.当代审美文化研究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各种视角对当代中国审美文化进行了多维透视.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中也存在着人文内涵不足、视野偏窄、观念迂腐老化的缺陷.因此,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应该强化人性关怀意识,重视审美文化研究的实践性、应用性,重视跨学科研究,把握当代审美文化的后现代性征.  相似文献   

16.
当代美学理论研究中话语转型的学理诉求和审美对一般文化领域强势介入的姿态促成了当代美学的文化转向。审美文化在当代更是消费大众审美狂欢的盛宴,繁荣的表象却遮蔽了"小众"生产者制造的审美文化"传播假相",由此带来当代审美文化的感官化、娱乐化、虚拟化和可塑化倾向。  相似文献   

17.
电视剧是一种专为在电视机荧屏上播映的演剧形式,它兼容电影、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造型艺术等诸因素,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它也有很强的社会文化属性,也是当代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审美和为文化的双重涵义,在现代的审美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电视剧也是表现人的艺术,电视剧中人物形象通过其形象性、生活化、综合化的审美特征来征服观众。  相似文献   

18.
审美的地域性差异是普遍的文化现象,这种差异源自特定区域的文化、物质和生产方式状况,同时受制于隐在的审美制度。徽州文化语境影响到审美理想的生成和物态化形式,由此发展出独特的审美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19.
在大众文化视野中,“审美狂欢”表达了人们对当代感性文化的认同,而“审美疲劳”则意味人们对当代感性文化的抗拒。解读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审美狂欢”与“审美疲劳”,能够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当代感性文化并为当代审美文化建设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一部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史,就是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历史,也就是这三种类型文化交替占据审美文化中心地位的发展史.笔者从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这三种文化类型的特征及现状的把握入手,对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未来格局做出了总体把握和宏观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