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机和分层抽取南充市三个区11所幼儿园大、中、小三个班的330名3-6岁幼儿为研究对象,了解幼儿在捏、画、剪、折、穿、使用勺子与筷子等方面的精细动作发展水平状况。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园幼儿精细动作发展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在幼儿使用筷子的问题上,教师和园长对幼儿用筷进餐意识不足。  相似文献   

2.
蓝翔 《教师博览》2004,(5):32-32
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三千多年。此外,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做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中国是筷箸的发源地,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的用箸习俗皆由中国传入。我国乃世界用箸进餐国家和民族的母国,千百年来一日三餐筷不离手,习以为常。可是如今,人们仅把它当成吃饭的工具,并未把这小小的筷子看作是我国四大发明之外的又…  相似文献   

3.
空心筷     
人们在喝汤时,用筷子是喝不到汤的。用汤匙虽可喝汤,但却不好吃汤汁,所以我想到制空心筷。把筷子挖成空心管,这样不妨碍夹菜,要喝汤在筷头一吸就行了。当然也可在筷子底端安一个网罩,防止汤渣阻塞住筷子内管。我相信这是一份好餐具。空心筷$江西省崇义县过埠中学初三(4)班@刘崇财  相似文献   

4.
一忌叮(口当)筷 吃饭前不要把筷子敲得叮(口当)响。 二忌指人筷 吃饭时不要把筷子对准他人,指指点点。 三忌铲刀筷 不要将筷子在碗碟里拨来拨去,这里挑挑,那里拣拣。 四忌挑食筷 不要夹了这种菜后放下又去夹那种,或用嘴将筷子上的菜肴咬碎后又放回  相似文献   

5.
筷子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餐具之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据调查,在我们宝山区无一所幼儿园在中班教孩子使用筷子的,大班虽有,但也只是教师硬性规定的。由于没有规范的教材,教师感到很难教。也有的教师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会用的,不必专门教,以致中班幼儿在家里随意自由模仿家长的握筷姿势,在幼儿园也没有严格正确的要求,造成握、用筷子的各种错误(有一中班幼儿使用筷子的错误率竟达90%以上)。孩子们带着这一行为缺陷步入少年,踏进青年,跨入成年,最终陪伴一生。为此,我们对中班幼儿学习使用筷子作了专门的研究和改革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被摆在了幼儿园教育的首位。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一、幼儿进餐存在的问题幼儿园的进餐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环节,一些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幼儿卫生进餐、礼貌进餐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在进餐过程中不断催促幼儿。教师将饭菜分好,不一会儿就会说"看看今天谁吃得最快""谁能一个吃完"等。幼儿的进餐原本应  相似文献   

7.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内容与要求中要求教师要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纲要指出幼儿园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师在指导幼儿进餐时不仅要关注幼儿身体需要也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关注幼儿进餐时情绪,帮助幼儿愉快进餐。通过近期对幼儿进餐活动的观察,发现中班幼儿进餐过程中存在偏食、挑食、吃饭慢、咀嚼能力弱、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如何才能很好的改善幼儿在进餐中的问题呢?单靠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园和学园同心协力,共同的努力,让幼儿改变不良进餐行为。本文提出了几个解决的方法,来改变这一现状,让幼儿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相似文献   

8.
在餐桌上使用筷子,有一些用筷礼仪要注意。用餐前,筷子要整齐地摆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地竖向摆放在饭碗的正中,表示你不再需要用餐。用餐时,使用筷子禁忌更多: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的幼儿,他们从熟悉的家庭来到陌生的幼儿园,离开了自己的亲人,和陌生的老师、同伴在一起,这是幼儿生活中的巨大变化.他们会把自己对父母的依恋,对父母的期望和要求自发地转移到老师的身上,希望教师能够喜欢他,爱他。因此,教师的爱心就成为幼儿生活。学习的重要因素,成为开启幼儿心灵的金钥匙。教师的爱心应体现在具体行动上,我班田朋小朋友,因家长太娇惯,非常任性,习惯不好,班上几十个小朋友几乎都被他打过,大家都不喜欢他.无论教师怎样用心教育他,但始终有限。我反复思考决心用爱心去转化他.用慈母般的情感去感化…  相似文献   

10.
你会用筷吗     
筷子,谁不会用?可你知道用筷可是大有学问、大有讲究的哦。 筷子起源于中国,最开始是两根树枝。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箸”。  相似文献   

11.
竹筷的妙用     
竹筷是我们用餐的工具,它经济又实惠。它既可在我们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也可在实验教学中,有很好的应用。1演示光的直线传播把一支竹筷对着太阳光,在竹筷后面出现影子,说明光沿直线传播。2自制密度计测液体密度找一支均匀的竹筷,在一端绕上细铜丝,就自制成了一支简易密度计。3演示光的折射把竹筷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可以看见水中部份向上折。说明光由水斜射入空气中发生了折射。4演示声音的产生把竹筷一端压在课桌边,然后用力拨竹筷另一端,可听到竹筷振动产生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5演示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让拉弯的竹筷去弹静…  相似文献   

12.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small town. Many people lived in the town. Some dinnerware lived in the town, too, They were the spoon family and the plate family. They helped people to eat their food.  相似文献   

13.
筷子的故事     
China was the first country in the world to use chopsticks and has ahistory(历史) of more than(超过) 3,000 years eating meals with chopsticks. Chinese people usually usebamboo(竹子) orwood(木头) to make chopsticks. And it wascommon(普遍的) for rich people to use silver or gold chopsticks in the old days.  相似文献   

14.
筷箸起源于中国有以下两方面根据.一、从原始人学会用火推测筷箸的起源.距100多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遗址化石中有炭灰烧骨和20多万前年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洞穴灰烬里埋着烧骨,可以推测先人们不仅学会用火,还会用两根潮湿的树枝将肉块夹进夹出,这就可能是华夏最早的雏形筷箸.二、从半坡出土文物实证筷箸的起源.距今6800~ 6300多年前的半坡博物馆“发簪部分”,展出了九根发簪,其实主要是筷箸;另据上海博物馆1977年编印半坡出土的29根骨针和骨制两端器,其实也主要是筷箸,只是他们没意识到这是筷箸罢了.  相似文献   

15.
第一届筷子文化节从1999年举办至今已走过30年,从近些年筷子节举办的意义变化情况来看,筷子文化节正逐渐从单纯的筷子收藏和筷子文化展示走向了同当下日常生活相互交融,相互发展的过程。当下,重建筷子文化节对于提升筷子文化影响力,丰富中华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从岁时节日的时间特征出发,讨论筷子节重建所需要的岁时节日相关要素和当下重建工作的文化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6.
以一次性竹筷为原料,采用预水解与硫酸盐蒸煮工艺相结合的方法制备浆粕,考察预水解条件并结合正交试验法对蒸煮条件进行筛选,同时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纤维微观形貌。结果表明,较佳的制备条件为预水解时间30min,酸的质量分数1%,蒸煮时间110min,硫化度23%,绿氧用量0.3%,用碱量15%。在此实验条件下可制得得浆率45.68%,卡伯值74.8,聚合度307.03的浆粕。光学显微镜的观察结果表明,所制得的浆粕纤维表面结构受到破坏,纤维表面出现不均匀的裂纹与凹槽。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著名的世俗小说,反映了明代生动鲜活的生活场景,其中不乏对于筷箸文化的描述与记载.其叙述之非常到位,情节之连贯,充分表现了中国人对于筷箸文化的信仰与习俗.而这一切都是以往文学作品所缺乏的表现内容和文化要素.筷箸文化之所以在明代文学作品中得以充分地展示,是因为明代商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宴请及社会活动增加之后,才有了对筷著文化的注意与重视,其意识才会随之而提升.因此可以断定,大凡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必然会真实地体现出一个时代的历史传统及其社会面貌.  相似文献   

18.
对木制一次性筷子征收消费税的四点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对木制一次性筷子征收5%的消费税,其目的是为了发挥消费税的调节功能,以引导消费,节约资源,加强环保意识。但该税率不高,达不到遏制使用木制一次性筷子的目的,本文建议提高木制一次性筷子的消费税税率,以期达到税法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9.
新加坡华裔作家方然在文学领域涉猎极广,诗歌、小说、散文、评论,无所不包。方然的创作根植于中华文化,诗歌《双箸传奇》便是其中之一。这首诗可以看作是方然在面对中华文化于海外华人群体间所遭遇的困境时发出的最强有力的呼唤。诗歌选取中华文化所独有的、最具特色的生活用具——筷子——作为意象来铺陈情感,通过对筷子在历史中的雄姿的描绘,在当下华人社会中的衰颓境况的记录,以及对筷子未来的重整旗鼓的期待,抒发自己深沉的文化自省,同时,也着力批判华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漠视。  相似文献   

20.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这首《小苹果》,上至60岁的爷爷奶奶,下至两三岁的小朋友,都会哼上几句,太红了!《小苹果》在中国最流行的视频网站上点击量超过10亿次.11月23日,筷子兄弟凭借《小苹果》在2014全美音乐奖中荣获“国际流行音乐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