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十三大的精神,加快和深化出版改革,确实是当前应当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思考问题,我想回顾一下四川出版社改革的情况。四川出版工作较为重大的改革有四次: 一次是突破了“文革”前规定的地方出版社的“三化”方针,试行了“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的新方针,使四川出版事业异军突起,获得了大解放。可以说,川版图书能有今天的繁荣局面,靠的就是这个方针。这是地方出版方针的一次重大改革。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出版界的改革已经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1979年在长沙召开的全国出版社社长会议,提出了“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的办社方针,改变过去长期墨守的“三化”(地方化、通俗化、群众化)方针。这一方针被党中央、国务院肯定之后,地方出版社有了巨大发展,重点工  相似文献   

3.
1979年9月,浙江人民出版社组织力量,审读了一部分外国名著,经过反复论证和研究,决定出版傅东华翻译的美国女作家马格丽泰·密西尔著的《飘》。但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是,《飘》刚刚出版了上册,中下册还在印制过程中,就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1979年12月,国家出版局(新闻出版署前身)在长沙召开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中心议题是讨论地方出版社实行什么样的方针问题。会上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要解决“书荒”,繁荣出版,满足广大读者需要,地方出版社必须改变“三化”方针,实行“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的方针;另一种  相似文献   

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出版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1979年冬,前国家出版局在长沙召开会议,决定把地方出版社的“三化”方针(地方化、大众化、通俗化)发展为“立足本地、面向全国”的方针。这对地方出版社的生产力是一次大解放,可算是一次大的改革。1984年,改革大潮冲击到出版行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党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分布的不同情况,我国分别建立了一些单一的少数民族文字的出版社和多民族文字的综合性出版社。单一的少数民族文字的出版社和多民族文字综合出版社各有自己的特点。这里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分析一下多民族文字出版社总编辑工作的一些特殊规律。一、工作方针任务的特殊性。多民族文字的出版社,同样需要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针。但贯彻这个方针,要密切结合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具体化为优先为当地的各族人民服务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特别要强调为各少数民族人民服务。它要贯彻执行地方出版社的“立足本  相似文献   

6.
一、1979年以来我省的出版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贯彻了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二为”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改革,积极进取,使浙江省的地方出版事业获得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初步繁荣的局面。80年代,我们的出版改革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较早明确提出并实践“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的地方出版方针。80年代初,面对“书荒”严重的现实,我们破除了对地方出版社“三化”(地方化、群众化、通俗化)的狭隘、片面的理解,面向全国组稿、发书,跻身全国图书市场,参与到全国  相似文献   

7.
最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农业技术普及读物》(包括油菜栽培,绿肥栽培,早稻育秧,早稻、中稻、晚稻栽培,水稻、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棉花栽培和大豆栽培等十二种),适应了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后广大农村的需要,受到了农民和农村干部的欢迎。他们称赞这类农业技术普及读物,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及时雨”,是广大农民不见面的“农技员”,是作田人的“科学顾问”。他们说:“出版社放下架子,出版几分钱、角把钱一本的小册子,同我们农民想到一块来了。”近几年来,我国各省市地方出版社突破了旧的“三化方针”  相似文献   

8.
回顾10多年出版改革历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979年12月长沙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明确新时期出版工作的基本任务,调整地方出版工作方针;1984年哈尔滨地方出版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出版社要从单纯的生产型向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我国地方出版社发展较快,变化较大。在机构设置上,各省市普遍从综合性的地方人民出版社中“孵化”出了一批地方专业出版社,不仅有教育、文艺、科技、少儿、美术、古籍等社,有的还是全国极少有的专业社,如陕西的“旅游”,山西的“书海”、四川的“蓉蜀棋艺”等。在分化过程中,地方人民出版社也逐步成为政经读物的专业出版社了。在出书方针上,不仅五十年代起实行的“地方化、群众化、通俗化”方针已被突破,1979年底长沙会议确定的并由后来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正式肯定的“立足本地、面向全国”的方针,事实上也开始突破,不少出版社的重点工程和重要著作已  相似文献   

10.
题解:1979年12月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把地方出版社出书方针确定为“立足本省,面向全国”,被公认为新时期出版界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大事。1983年6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肯定了地方出版社“立足本地,面向全国”的方针(将“立足本省”改为“立足本地”)。1984年6月21日至27日,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地方出版工作会议,对几年来执行这一方针的情况进行了总结。1984年9月25日,经中宣部批准并印发的文化部党组《关于地方出版工作会议的报告》指出,实践证明,地方出版社“立足本地,面向全国”有利于在统一领导之下,发挥中央和地方出版部门的积极性,促进全国出版事业的兴旺发达,同时提出全面理解和正确执行这个方针的意见。我的一篇文章曾说实行这个方针的建议是“湖南率先提出”的,这引起不同的意见。我写本文,直接的起因是为“对此问题做出更准确的表述”,而实际上也想借此机会对这个方针形成的背景、过程及其意义进行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考察和讨论;又从多方面、多角度引用许多历史资料,故以《“立足本省面向全国”方针考》命题,以便于有兴趣的读者了解情况,并为有研究需要的读者查考资料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1.
孟原 《编辑之友》1999,(5):43-44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往往含有丰富的历史内蕴。语词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发展。由于历史的反复.政策的多变,阐释的片面,在人们的认识上往往出现断层,从而形成认识上的误区,影响刊认识上的全面性、深刻性,我们对此应当采取历史的连续性的认识.而不应当采取非历史的断裂性认识。如文革前,地方出版社对“三化方针”(地方化、群众性、通俗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在改革开放初期,出版界围绕地方出版社出书方针的改革,引起一场要不要放“虎”之争。今日回想这一段亲身经历,依然意味深长。从50年代开始,在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下,地方出版社的出书方针是地方化、通俗化、群众化。依据这个规定,各地出版社只能出版着眼于普及的读...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中国,出版社已达四百余家,每年出版的图书品种数以万计。地方出版部门或地方专业出版社的出版物,要想在浩瀚的书海中不被淹没而能“跳”出来,唯一的出路是要创造自己的特色。出版物的特色,可以有多种多样。作为地方出版部门或地方专业出版社的图书,首先应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地方特色是地方出版部门或地方专业出版社图书的生命。在“文化革命”以前,地方出版社数目很少,一般一个省区只有一个地方性的综合出版社,几乎没有地方专业出版社,地方出版事业并不发达。从这种实际情况来说,也无法去侈谈什么地方特色问题。拿江苏情况  相似文献   

14.
巡视江西出版业近几年的发展面貌,抓骨干工程的建设,抓重点图书的出版,被提到了一定的高度。出版社的同志们认为,这是一个出版社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一个出版社有无力量的重要标志。出版有一定份量、一定学术价值和文化积累价值的出版物,不仅是出版社的一个重要任务,而且还可衡量一个出版社图书出版的质量和出版水平。江西各出版社在贯彻“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的地方出版社的出版方针中,努力挖掘地方文化资料,同时把  相似文献   

15.
技出版社应一、转制问题都说要转制。其实,并不那么简单。有一段时间对于出版社体制改革存在急于求成、一律化的倾向,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尤其是中央科技出版社,由于各社的历史、性质、任务、隶属关系、规模和现状等不同,情况比较复杂,不能搞一刀切、一律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中宣部关于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提出:“要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工作方针,有组织有领导、分阶段…  相似文献   

16.
粉碎“四人帮”以来,在中央制定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出版社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的几条体会,是大家在实践中归结出来的。其中,不少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总结。 (一)采取“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的方针。地方出版社采取这个方针,这是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四川这样一个大省,几千万读者要买书,许多著名的学者和作家要求出版书,全国哪一  相似文献   

17.
选题反映一个出版社的出版方针、任务,影响出版社的声誉和它存在的价值。如果把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印制发行比做“硬件”,那么选题则是“软件”。这软件则具有可塑性、开拓性和创造性。选题的质量是图书质量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8.
翻阅地方出版社(未包括上海)1983年出书计划,有耳目一新之感,给人留下“地方出版工作大有作为”的印象。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端正出版方向,重视抓好通俗政治理论读物、青年思想教育读物、农村读物。前几年,有的地方由于对“立足本省、面向全国”方针的片  相似文献   

19.
一、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科技出版社所面临的趋势第一,事业转企业的形势。要进一步认识转制的必然趋势、转制的难度和转制的目的;认识并分析转制后出版社的类型,选择适合自己的出版社类型;改革内部机制,为转制与发展作好思想和工作准备。第二,出版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形势。要充分认识“三化”对传统出版的影响;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研究、跟踪、设计、起步数字与网络出版工作,整合出版资源,建立资源库,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为实现适合自己出版社状况的数字与网络出版作好准备;把信息化建设和数字与网络出版作为“一把手”工程…  相似文献   

20.
所谓出版社的选题,就是出版社所选定的打算编辑出版的书刊题目。一般是一本书或刊物的一篇文章,列一个选题。建立选题要经过一定的程序。选题工作做得好坏,不仅对于书刊的质量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反映出版社工作的水平。选题工作是编辑工作的第一环节,它与组稿、管理紧密联系。出版社要全面地完成它所承担的出版任务,做好日常的选题工作,首先必须根据自己的出版方针、任务,制定全面的切实可行的选题计划。选题计划是出版社在一个时期内准备出版的各类书籍的蓝图,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出版社在一个时期内工作的基本面貌。选题计划分为短期的和长期的两种,短期选题计划如年度选题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