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学生学语文的关键是学“语用”,叶圣陶先生提出,运用语言“必须去掉粗疏的弊病,进到精粹的境界”,其实指的就是言语品质的提升。他对语文教育的任务曾有过一段非常精辟的解说:“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言语品质是一个人言语能力和内在品格的反映,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与提升的重要准绳。提升言语品质,就是守护语文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是母语的言语教学,是关于学习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的教学,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个体运用语言进行言语交往活动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就是语言",已经包容了"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含义。语文教育既包含口头语言的学习,又包含书面语言的学习;既包含语言形式的掌握,又包含语言内容的理解;既包含语言系统和规则的学习,又包含言语行为的训练和言语作品的学习。语文教育就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汉语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也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母语。中国语文课程教材要体现汉语言教育、母语教育的特点;中国语文教学应按照汉语言教育、母语教育的规律来进行。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工具性”也好,是“人文性”也好,谁都得承认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然而,语言教学教什么,却一直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导致了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结果。对掌握了母语基本规律的学生来说,最需要的不是“××叫什么”,“什么是名词、动词,什么是××句式”之类,这些知识其实只是学习语言的手段不是目的;最需要的是种种言语体验。他们需要从不同的言语体验中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丰富多彩的人生,从而更好地感受母语,更好地运用母语。因此,如果说“教语言,而不是教语言知识”的提法让我们认清了过去语言教学的误区;那么…  相似文献   

5.
作为“天赋”的“语文”是指人天生具备获得语言的本能。作为“素养”的“语文”是指人在言语实践中逐渐习得、学得和内化的一种综合语言素质。作为“学科”的“语文”是一个系统培养综合语言素质——理性和艺术地运用母语的素质——的逻辑体系,它所强调的应该是“学得”。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是“以语言——言语的方式存在”的一种对话活动,语文“既表现为由言语向语言的发展,也表现为由语言向言语的发展。而语文教学在技术层面上,也可概括为这样两个方面:通过言语让学生学习语言,通过语言发展学生的言语。”在这种“以语言——言语的方式存在”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由言语向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基础性的活动,语文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言语环境的把握和运用。  相似文献   

7.
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结合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更好地从事实践活动.更全面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呢?  相似文献   

8.
蔡烨 《内蒙古教育》2009,(14):42-42
“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由此可见,语文应当姓“语”,语文教学就是在言语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发展学生言语能力,同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张志公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阅读感悟中学会表达.逐步形成“言语能力”。那么,老师们将言语训练放在应有的位置了吗?言语训练是否切实有效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深入课堂.对相关细节进行切片分析.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以语言为根本的学科,语文的教育意义在于激发学生理解与表达的愿望,提升他们的读写能力,使学生在母语学习中不断加深对语言、对文化、对生活的热爱。如何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培养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人.笔者认为,只有努力构建“学”的课堂.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让学生学得简单、自然、快乐,让学生学习呈现出专心、舒心的学习状态,才是真正有效的语文课,也是孩子们想要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育决不应停留在表面的技能上,而应当担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要让每个孩子在掌握母语的同时,继承民族精神文化的DNA,使孩子们成为既掌握语言技能又具有文化内涵的全面发展的人。教师应该静下心来.深刻挖掘文本的精神实质,让学生通过体验找到语感.找到汉语深层的文化编码和精神基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学生言语技能和精神的同步成长.也只有这样.语文才能成为学生真正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语文能力是怎么形成的?一是在自然的母语环境中,通过言语交际实践,不知不觉掌握语言而形成的,这种形成我们称之为“语言养成”。这个过程主要是积累词汇,养成用母语交际习惯。脑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类有“言语中枢”这一遗传物质,人与生俱来就具有发现或分析语言程序,从而获得语言的能力。这种无师自通的能力,据国  相似文献   

13.
本文总结了语文工具说对语文基础教育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同时指出了这一理论的局限性。本文通过对关于语言本质的经典理论的深入解析,论证了“语言是手段、工具”的真正含义,强调了思维、思想与语言的一体性。提出了母语教育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善人的言语状况,影响人的精神世界。结论是:中小学语文学科是对学生进行母语教育的基础学科;母语教育的本质特征是:通过完善人的言语行为,完善人的思维、思想和交际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并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为什么要如此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呢?这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走过“分析——理解——运用”的弯路之后做出的理性选择,是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本质回归,是为学生寻求的一条语文学习的最佳路径。问题之一:为什么要重视“实践”?由于人类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语言习得机制,所以出生以后,凭借这套语言习得机制,在环境的作用下,在短短四五年时间内,就能习得母语…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成功的语文教育一定是遵循语文教育特点和规律的.关于语文教育的特点,我们有这样三个最为基本的判断:语文是以学生言语操作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言语交往教育;语文教育是依托文本实施的以“整合学习”为特征的学科教育;语文教育是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母语教育.现代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语文的这些教育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6.
从语言的产生根源来看,语言是离不开实践的。思格斯指出:“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是惟一正确的解释。”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学习的过程不在于传授系统的语文知识,而在于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 小学语文教学是我们接受课堂语文教育的最早阶段,它借助语文教材帮助学生构建第一个汉语书面语系统。因此,该语言系统是否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和运用“语音、(字)、词、句、篇章”等语言文字等教学项目,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第一个母语书面语系统的构建,并间接影响他们将来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小学语文教学是我们接受课堂语文教育的最早阶段,它借助语文教材帮助学生构建第一个汉语书面语系统。因此,该语言系统是否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和运用“语音、(字)、词、句、篇章”等语言文字等教学项目,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第一个母语  相似文献   

19.
文就是道母语的语文教育,必然地存在着两个效能:A效能,丰富并扩展人的精神经验,培育人的心灵,通过语言奠定并形成人的自我个性生命;这同时也就是母语文化熏陶。B效能,训练并提高人的语言交际能力(听说读写)。前者是内在的,不易觉察,后者是外显的,很容易被看到。——这是母语语文教育的“效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是言语生命意识的教育,富含人文色彩;言语的创造,不论是智性、理性的,还是情性、感性的,都十分个性化、生命化,是独一无二的。语文教育的目的,不是使人的言语表现和言语发展变得一样,而是“养护”人的言语生命的潜质,使他们言语上的自我实现各具特色。每棵树长得都不一样是天经地义的,有什么理由在学生言语成长上只按照一种统一的规格“培养”同样的言语“能力”?人不要和自然作对,教育不要和人的生命成长规律作对,语文教育不要和人的言语生命内在欲求作对。在教育中,“生命”的与“反生命”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本体论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