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的先人在《大学》中早已将教育的理想与功用讲得明明白白,“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意思是教育是为了彰明内在德性,协调外在关系,达到人格的完美追求。  相似文献   

2.
单一的感官感觉,通过理解、联想、情绪作用,又引起其他感官的感知觉兴奋和整体产生感觉的心理现象为“感觉他涉”,也称“感觉挪移”。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在念儿歌时,总会惰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越小的孩子,越喜欢频繁地表演儿歌;对越不熟悉的儿歌.幼儿表演的痕迹越明显。这正是“感觉他涉”的“外显行为”。  相似文献   

3.
欧元怀的大学理念包括:大学是民族的灵魂、大学教育为有生命之整体、大学教育的途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教育要质与量协调发展与大学教育是人才教育。他的大学实践,主要体现在兴建、管理与经营大夏大学、对大学校友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对名师资源的大力挖掘上。他的大学理念与实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当今的高等教育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友谊传呼台     
《下一代》2003,(12)
友谊,是心与心之间架起的桥梁。倾注的真情越多,这桥梁就越坚固、越通畅……友谊,像一株树,用心血去浇灌,就能经受住狂风暴雨的考验;风雨过后,友谊之树更加茁壮,绿意盎然。朋友离得越近,友谊之情越强烈;朋友离得越远,友谊之情越悠长。用金钱买来的“友谊”,用原则换来的“友谊”,用庸俗维系的“友谊”,都不是真正的友谊。  相似文献   

5.
校园精神是学校文化的灵魂与核心。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同时具有传统的校园精神。《四书·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是指有关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广  相似文献   

6.
臻于至善     
“臻于至善”源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臻”是“到达”之意,含“不断趋向、不断接近”之意,“至善”,即最完善、完美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7.
大学不仅是培养专门人才.更是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基地。“厚德”才能“载物”.古人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现代教育理念更认为.健全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但我们的教育.存在专业教育实.素质教育虚;功利教育实.人文教育虚的状况。以至于有学者担忧地指出:我们的大学.仅仅成为了“职业培训所”。  相似文献   

8.
正如现代大学诞生于西方一样,大学的办学理念也是西方一统天下。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探讨并比较了各自的大学办学理念,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大学办学理念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主要方面:各美其美、和而不同、学术责任、与时俱进、止于至善。其中,“各美其美”是行动的价值观念,“和而不同”是行动的必要选择,“学术责任”是行动的制度约束,“与时俱进”是行动的管理标准,“止于至善”是行动的最终理想。最后,本文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后发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可以也必须从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一切优秀文化中吸取智慧与力量。  相似文献   

9.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虽然是从政治学的角度来阐述“治国安邦”这一大学问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广泛地亲近民众和尊重民意、永无止境地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但也为我们从教育学的角度探讨现代大学的本质提供了重要启示,即大学是一个独立地从事培养人和发现、  相似文献   

10.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理念贯穿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古代高等教育的纲领。成均、私学、太学、书院可分别代表古代大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大学之道”理念蕴涵在其中的每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大学》的"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被视之为《大学》三纲。本文拟从自我之维、他者之维、自我与他者之维这三个维度,来分别探讨《大学》三纲的哲学内涵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12.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知止,即知道所应达到的理想境界。《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亲民”就是使天卞的人革旧更新,“亲”即“新”;“止于至善”就是使人们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语文教学亦有其当止之境,这当止之境就是语文教学的“本”。  相似文献   

13.
方靖阳 《中国德育》2013,(22):78-79
在进入复旦附中前,我和许多同学一样,脑子里只有那些中考考点,到附中以后的三年学习生活中,有幸遇见这里一个赛过一个的好老师,让我很快就摘掉了那片“障目之叶”,让我像哥伦布一样发现了“新大陆”。最让我在学习中如醉如痴的是黄玉峰老师,他是上海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还没开学他便让我们背起了《大学》《论语》,他这么做自然不是为了高考,而是让我们体味古人的智慧,感悟“止于至善”,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刚上黄老师的课的时候,我抱着一种收集的心态。所谓收集,便是我想从老师课上听到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看到一些不听寻常的历史或人物,或是对于一些问题拔丝抽茧的解析。  相似文献   

14.
《大学》对于塑造当代大学的大学精神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中“明明德”和“亲民”的“纲领”分别对应于“追求崇高”和“勇于担当”的大学精神。“明明德”要求在教学和科研中应当具有追求崇高的精神:道德的崇高和知识的崇高;“亲民”要求大学师生应当具备科学精神、公民素质,要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和担当意识。大学要主动服务社会,转化知识、促进教育。二者相辅相成,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止于至善”。  相似文献   

15.
一个现代大学的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现代”的大学我国古书中,有一篇叫做《大学》的,开宗明义就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当然,这里所说的“大学”指“大人大学”,并不是现代意义的大学(university),西汉武帝元朔五年(124B.C.)首创太学,恐怕就开教育史上大学的先河罢。欧洲有不少古老的大学,如牛津、如弗罗棱斯,如巴黎,如柏林,都不及一千年。  相似文献   

16.
厦门大学校训、校歌与校史的特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凡名牌大学都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这种底蕴往往体现在学术传统和校风校貌上,也体现在学校的个性和气质上。厦门大学是一所很有人文气质的大学,这从她的校训、校歌中便可看出。1921年4月,开办厦门大学时定下的校训是“自强不息”,7月新校长林文庆上任后将校训改为“止于至善”。后来又演变为两者的结合。“自强不息”容易理解,指自觉地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永不懈怠。“止于至善”则较为深奥,指通过不懈的努力,以臻尽善尽美而后才停止。世间很少有什么事情能达到十分完美的程度,那么这种追求和努力就应永不停息。“止于至善”这四个字还隐含  相似文献   

17.
张秀英 《教书育人》2005,(12):16-17
一、教育的定义 关于教育的定义,中外的教育家和思想家都有自己看法:孔子:“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相似文献   

18.
明新科技大学“全人教育”的远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新科技大学的历史 ,缘自于1966年由原籍陕西省的王宗山老先生等人创办的明新工业专科学校。他毕业于美国乔治亚大学 ,曾任孙中山先生的英文秘书。现任王广生董事长即为其长公子。校名“明新” ,乃本诸《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之伟义 ,培义己立立人、术德兼备的人才。早期的明新工业专科学校 ,着眼于培养工业起飞与经济建设之专门技术人才 ;1989年增设商业与管理学门 ,改制为工商专业学校 ;1997年再改制为技术学院 ,2002年升格为明新科技大学。现有三院一部 ,包括工学院、管理学院、服…  相似文献   

19.
艺术所包藏的力量远比作家主观赋予它们的要多得多,我们欣赏和估量它们的时候是不能仅以作家的言论或他本人的成长材料为限的。我们在研究《红楼梦》时,与“自传”这两个字离得越远,我们才有可能得到更多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活人的蒌子     
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哲人,寻求解脱之法。哲人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过了一会儿,那人走到了头,哲人问有什么感觉。那人说:“越来越觉得沉重。”哲人说:“这也就是你为什么感觉生活越来越沉重的道理。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我们每个人都背着一个空篓子,然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所以才有了越走越累的感觉。”那人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这沉重吗?”哲人问他:“那么你愿意把工作、爱情、家庭、友谊哪一样拿出来呢?”那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