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和"精品制造"亟待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本文从加强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意义、作用及方法、途径等方面,探讨了加强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聚焦于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这两大现代社会思潮中由"异化"概念所统摄着的自我与社会这些黑格尔式的主题,批判性地考察了黑格尔哲学对"异化"概念的解释以及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这两大现代社会思潮对其做出的不同回应,揭示了"异化"在这些哲学派别中作为一个评价性而非纯粹描述性概念的用法,强调了现代社会中的异化现象对于个人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教育异化问题是现代教育反思的奠基性问题。教育的异化可以理解为社会铸就方面的异化与人的精神的自我异化两个方面。社会铸就方面的异化表现为官僚化、技术化和群体化。教育世界异化的精神实质在于人的精神的自我异化即人的生命与人的生命价值的异化。教育异化的精神根源乃机械论教育哲学。超越教育世界的异化必须超越机械论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4.
从技术哲学视角出发,说明技术异化的概念;分析教育中技术异化的现象及其产生根源;从技术的任务角度出发,探究教育中技术异化消解的途径:树立正确的技术价值观,彰显技术的人文价值,使技术与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之学"和"为人之学",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不仅忽视了哲学批判前导的功能和对人的关注,教材建设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本文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理念和教材体系,提出下面两项改革措施:一是大力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人性光辉与批判前导的维度;二是在教材体系上,实现各部分内容的创造性重组,并采用史、论、著、比、实有机结合的方式,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材体系。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的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不仅仅是一个哲学命题、教育命题,还是一个文化命题。本文从文化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进行了分析,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缘起于文化的变迁,其意蕴在于创新人文性、生活性、超越性、生成性等文化精神,其诉求在于优化从自在自发的生存到自由自觉的生存、从适应性的生存到反思性的生存、从片面发展的生存到全面发展的生存等生存理念。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割裂与对峙呈现出现代人类文化发展的困惑,而唯理性主义的传统与现代人本主义便是导致这种文化困惑的思想根源。两种文化的分离在教育系统中的直接体现便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离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异化。教育的文化功能决定了教育融合是文化融合的切实路径,正是由于两种文化及两种教育其共通的人文性构成为文化融合及教育融合的逻辑前提,教育的人文化取向才成为文化融合与教育融合的必然选择。教育的人文化不仅是教育的人文性复归,也是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人文性复归,其实现于人文精神的教育与教育的人文精神二者的统一之中。  相似文献   

8.
阿多诺对启蒙时代以来的教育观念的反思与黑格尔遥相呼应,两人都将近代以来的教育成果诊断为"异化的精神",同时又将异化精神的克服诉诸一种真实的教育。教育本质上是近代主体的形成,包含着矛盾与分裂。黑格尔从思辨哲学的角度考察教育,认为近代教育危机源于知性的有限性,其克服只能借助于绝对精神自身的教育。阿多诺则从社会学角度考察教育,认为教育已然产生出伪教育,其克服只能诉诸彻底的批判,而这种批判源于某种教育,即"走向成熟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的情理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问题,立意于既讲理又讲情的情理架构,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三方面分别予以阐释和论证。认为在教育观念上要具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智慧"之魂,在教育内容上要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世界"之道,在教育方式上要应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教化"之求。  相似文献   

10.
以往的教育哲学,是把不应该产生知识的哲学中的"哲学知识"搬移到教育思想领域,并据此统治、规制和异化了人类的教育生活,制约了人类教育认识的深入,带来了种种教育领域的困惑。2008年初出版的《教育知识论》一书,以教育生活为本,以哲学思维反思为手段,重新编制了教育学思想的序列,是发生在教育哲学领域的一种新思维,无疑应该引起教育理论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国高校教育中研究并衡量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工具之一,不仅可培养与提高高校学生辩证分析事物的哲学思维,同时还能在不断研究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我国社会人文主义的科学发展。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发展迅速,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科学领域教育中逐渐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针对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如何创新与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理论的人文价值取向是我国学者当前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2.
人要追问自身的终极意义,满足自身的根本追求,表达自身的精神本性,就必须借助于哲学的理论反思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备科学形态的哲学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渗透到各种素质的培养之中,理应强调哲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使之有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斯大林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学体系的根本缺陷在于哲学的非哲学化,即哲学的异化,表现为非人化倾向、实证化倾向和意识形态化倾向,哲学的异化使哲学本性的恢复即哲学还原成为必要,哲学还原即向以人的价值,意义世界的哲学主题的还原,向人文世界的哲学视域的还原,反思、批判的哲学功能的还原。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方法论指导,其所蕴含的思维与方法指导着我国教育进步,表现在教育的逻辑思考步调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维保持高度一致,并非直接"拿来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国教育方法论的具体指导表现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帮助考察教育起源、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规律、了解教育功能和明确教育目的。然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教育方法论的指导,还需要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教育方法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水平。  相似文献   

15.
培养哲学精神: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革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体现哲学的反思功能,渗透哲学的批判精神,贯彻以培养学生"思"的能力为目标的哲学教育观念,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失其为哲学的本性,焕发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哲学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人文素养现代化是新时代社会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人文素养现代化是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用当代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促进人文素养现代化,首先要深刻理解当代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精髓,其次是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人文教育理论体系。当代马克思主义人文教育理论体系是知识内容体系、实践养成体系、效果评估体系、培育环境体系四位一体的理论体系。坚持以当代马克思主义人文教育理论体系为学科依据,探索"人文素养家校(园)共育共治"教育模式,形成中小幼一体化人文素养系列课程,创构校(园)"人文教育"与家庭"人文家教"有机统一的培育方式,构建评估人文素养培育的量化指标体系,创构家庭、学校(幼儿园)、政府和社会合力育人的大格局,开展"人文素养家校(园)共育共治"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之学"和"为人之学",但其传统的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哲学批判前导的功能和对人的关注,教材建设也未能跟上时代步伐。本文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理念和教材体系,提出下面两项改革措施:一是大力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人性光辉与批判前导的维度;二是在教材体系上,实现各部分内容的创造性重组,并采用史、论、著、比、实有机结合的方式,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材体系。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化、知识化、教条化、形式化等几种错误倾向。从而,丧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功能。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就必须由重政治教育到重哲学教育,由重世界观教育到重方法论教育,由重知识教育到重智慧教育。  相似文献   

19.
技术现象学在批判工程技术哲学与人文技术哲学教育技术观的基础上,超越技术乐观论和怀疑论的局限,提出了第三条道路。技术现象学是面向"技术实事"的现象学研究,在技术现象学的视野下,初步分析了教育中技术异化的现象及其深层次根源,在此基础上,勾勒出一幅较为完整的"人-技术-教育"关系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图景:教育技术本身由装置范式走向聚焦物范式;技术与教育关系由消费走向设计;人技关系从离身走向具身。  相似文献   

20.
哲学是追求生活中的智慧。哲学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在于使人学会思考、教人经得起痛苦和磨炼。在素质教育视域中,哲学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当前中国高校普遍存在以"非哲学"的方式进行所谓的哲学教育。哲学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以"哲学对话"的方式恢复哲学教育的应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