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一次,韩愈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写了一篇《不迁怒不贰过论》。主考官陆贽批阅之后,判了个不及格。第二年,韩愈又参加了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在写"论"的时候,他把去年那篇文章一字不改地又写了一遍,交了上去。担任主考官的还是陆贽,看到韩愈的文章后,他想起去年曾批阅过这篇文章,并且把它判为劣等。见作者如此执着,于是,陆贽悉心研读起来。最后,他决定把韩愈的这篇文章判为第一名。陆贽的助  相似文献   

2.
一次,韩愈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写了一篇《不迁怒不贰过论》.主考官陆贽批阅之后,判了个不及格. 第二年,韩愈又参加了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在写"论"的时候,他把去年那篇文章一字不改地又写了一遍,交了上去. 担任主考官的还是陆贽,看到韩愈的文章后,他想起去年曾批阅过这篇文章,并且把它判为劣等.见作者如此执着,于是,陆贽悉心研读起来.最后,他决定把韩愈的这篇文章判为第一名.  相似文献   

3.
相传唐代文学家韩愈年轻时曾试博学弘辞科,作《不迁怒不贰过论》。主司陆贽披阅韩愈试卷,感到无可取之处,不录。第二年,依然是陆贽主司,还是出了这个题目。韩愈将去年旧作一字不易地抄了一遍。陆贽见之,悉心研读,大加叹赏,擢韩愈为第一。事见张岱《史阙》。  相似文献   

4.
[精题设计]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历史上“一举成名”的事不少,但韩愈却一举未成名,再举方得中。头一次,主考官是陆贽,试题是《不迁怒,不贰过论》。韩愈精心构思,自信考得不错,岂料陆贽看不中,于是落第。过了两年,韩愈再次应  相似文献   

5.
杜甫母名海棠,《杜集》中无海棠诗,不名母名也。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避家讳不得应进士科。韩愈为著《讳辩》一篇以解之。白居易父名锃,与宏音近:因不应博学宏辞科,改应书判拔萃科。  相似文献   

6.
读《师说》,领略韩愈先生的真知灼见与文采风华之余,更多地是被先生“不顾流俗”的勇气、执着于理想的精神所感动。作《师说》时,韩愈任国子四门博士,35岁。大家知道,韩愈从幼年时期便饱尝寄人篱下之苦和长期颠沛流离的艰辛,19岁开始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中”,直到25 岁才考中进士,后在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中又连遭失败,仕途坎  相似文献   

7.
苏轼20岁时,与弟弟苏辙离开四川到北宋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是欧阳修。苏轼写厂一篇文章,题目叫《刑赏忠厚之至论》。欧阳修阅卷后,觉得文章写得很好。当时考官阅卷和今天高考阅卷一样,考官不知道考生的名字,以免偏心或走后门。欧阳修觉得写这篇文章的考生应该是第一名。但是,他多了一个“避嫌”的心眼。欧阳修虽不知考生的名字,但他怀疑这名考生是自己的门生曾巩。如将曾巩评为第一名.日后难免有人说闲话。因此,欧阳修将写《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考生立为第二名。  相似文献   

8.
一、韩愈为什么要写《马说》? 贞元元年(785)韩愈十八岁进士得第,“后又试博学宏词于礼部,又黜于中书。”贞元十一年(795)上宰相书求仕,“凡三上,不报”。不久,韩愈在东归途中,遇所献二鸟,作《感二鸟赋》,发出“余生命之湮阨,曾二鸟之不如”的喟然长“叹”。贞  相似文献   

9.
参加过初考改作文卷的教师曾说过他们一天要改几百份卷子,批阅作文都有妙招.这一妙招人人皆知,因而教师自然是审时度势,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位经常教毕业班的教师,他的弟子每逢到毕业考时作文成绩总能翻一番.在畅谈他的教学经验时,他毫不避讳地说:"我让学生背各种各样的范文,考试时可以套.每逢考试我就这样吩咐学生‘字写得漂亮点,文章写得长点,开头结尾写得精彩点'.文章如果实在不够长,就把前面一段话再抄一遍……"  相似文献   

10.
《毛颖传》在韩愈的集子里是一篇突出的以滑稽闻名而又感慨淋漓、才情横溢的文章。这篇文章大约写于唐宪宗元和一、二年间,即公元八○六或八○七,当时韩愈作国子博士。这篇文章写出后曾遭到许多人的指责,据当时的记载看来主要是讥笑他的“俳谐”,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不严肃”。柳宗元曾为此专门写了《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来为韩愈辩护,说“俳谐”并不违反“圣人之道”,而且在教育后进时还有解倦提神的效用;并极力推崇这篇文章,说它的气势如同“捕龙蛇,搏虎豹,急与之角而力不敢暇”。这些话都是就文章的形式方面说的。若从直到后晋刘昫写《旧唐书》还攻击韩愈,说他“作〈毛颖传〉,讥戏不近人情,此文章之甚纰谬者”的情形来看,恐怕这篇文章受攻击不只是因为它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刘禹锡     
禹锡,字梦得,中山人。贞元九年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工文章。时王叔文得幸,禹锡与之交,尝称其有宰相器。朝廷大议,多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判度支、盐铁案①,凭借其势,多中伤人。御史窦群劾云挟邪乱政,即日罢。宪宗立,叔文败,斥朗州司马。州接夜郎,俗信  相似文献   

12.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北宋文学家柳开,年轻时意气用事,恃才傲物.有一次他参加科举考试,见到考题后便刷刷刷地写下去,居然写了一千轴(科举考试时间通常是一天).他把一轴轴的文章高高地垒起,用独轮车载着,洋洋得意地献给主考官,想借此惊俗动众,以中高第,结果名落孙山.同时有位名叫张景的举子,文章只写满一纸,他把一纸文章藏在衣袖里,悄悄地去交卷.主考官阅后大为赞赏,当场评为优等.事后有人评论说:"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  相似文献   

13.
古时候,有个九岁的儿童赵时春,参加「童子试」。主考官用八股文的标准衡量他的文章,认为写得很好,怀疑是别人替他写的。于是当面考试,以「子曰」二字为题,要他做八股文的「破题」。赵时春立即口头答道:「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前一句是暗示孔子,后一句暗示孔子「曰」。这个「破题」做得好,但主考官还要再试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小传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解县人(今山西永济)。公元773年出生于小官僚家庭,793年中进士,798年考取博学宏词科,任集贤殿正字(当时为封建王朝编纂校订图书的一种职务)。因为他是河东人,后人称他柳河东。又因他在柳州做过刺史,也称他为柳柳州。他是唐代有名的政治革新家,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具有强烈的尊法反儒倾向。他一生写了大量宣传革新,反对儒家学说的战斗作品,其中著名的有《封建论》、《天对》、《天说》等。他死后,作品被收集在一起,编成了《柳河东集》。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中收录了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两篇作品,一篇是散文《陋室铭》,另一篇是七律诗《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这两篇文章,很具有代表性,真实的再现了作者当年的处境,表现了作者的高尚人格. 中唐文学家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21岁进士及第,又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可以说是少年得志。后参加唐顺宗时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唐顺  相似文献   

16.
“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虽早孤,但在嫂郑氏抚养下,7岁读书,13岁能文,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25岁考中进士后,又三试博学鸿词科于礼部都未入选;28岁,曾三上宰相书求仕进,当时的宰相赵憬、贾耽、卢迈置之不理,韩愈怀才不遇,愤激不平,离开京师长安,东行回归河阳故里。  相似文献   

17.
长与短北宋文学家柳开,年轻时意气用事,恃才傲物。一次参加科举考试,见到作文题后,他“刷刷刷”地写下去,居然写了一“千轴”(注)。他把一轴一轴的文章高高累起,用独轮车载着,扬扬得意地献给主考官。想借此惊俗动众,以中高第。同时有位名叫张景的考生,文章只写满一纸,他把这一纸书藏在衣袖里,悄悄地前去交卷。主考  相似文献   

18.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写《陋室铭》,全文不足百字,篇幅短小,文字凝炼,颇富哲理性,是篇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妙文。《陋室铭》虽然几乎尽人皆知,但他写此文的一段故事恐怕还是知之不多的。 刘禹锡在唐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任期,因参加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的活动而得罪权贵,遭到皇帝的贬谪,由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博学宏词登第有贞元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三说,究竟哪一种说法符合实际?本文认为柳宗元博学宏词登第在贞元十二年。其应宏词不中则是在贞元十一年,《上大理崔大卿应制举不敏启》也是此年作。本文又认为柳宗元游邻宁是进士及第之前的事,在贞元八年。  相似文献   

20.
灵魂的出口     
《灵魂的出口》,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我是一条又勤又懒的书虫》,开头一大段,便是对这本书的介绍。科运特·布赫兹,一个德国的插画家,他画了好多与书相关的封面和插图。某一天,他把这些富含诗意的画作带到了出版社。“为什么不把画中的故事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