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比较弗洛伊德和拉康的无意识理论,本文指出弗洛伊德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考虑无意识,而拉康则从语言结构方面探讨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通过压缩和移置来表现内容的,而拉康则认为这两个概念与隐喻和转喻的过程相似的。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层,而拉康是把主体心理分为“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三方面。  相似文献   

2.
拉康倡导重新探究弗洛伊德,他以语言为无意识心智的镜子,有意将现代语言学、哲学与诗学中的语言研究引入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因此成为拉康的语言分析,此即为“无意识结构有如语言”。拉康还把主体与主体及他者之间的关系分为想象界、象征界和现实界三个阶段,这三个层次中,想象界是象征界的子群,象征界又是现实界的子群,形成相互影响的三种秩序。拉康重写弗洛伊德的努力,相当程度上也成了现代女权主义理论的批评资源。  相似文献   

3.
论拉康结构精神分析学无意识的语言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克·拉康以索绪尔、雅各布森结构语言学为基础,借用他们所指、能指、隐喻、换喻等相关理论,重新书写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重要概念"无意识"。他认为无意识具有像语言一样的结构。拉康提出想象界、符号界、真实界三个人格领域,并认为主体的语言无意识乃取决于主体性的"他者"结构。  相似文献   

4.
弗洛伊德认为,女性在幼年对自己缺少阴茎的现实,会在无意识中留下创伤性的情感记忆,而形成了被阉割的无意识情结。而这种创伤致使女性在无意识中始终想拥有一个阴茎,这个愿望使女人希望拥有一个孩子来补偿自己的这个缺失。在母子关系中,孩子就成为母亲的阴茎。但是,在拉康的理论中,无论是阉割的概念还是石祖的概念,都超出了生物学和解剖学的基础。石祖的概念在分析和理解母子关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象征和符号的层面上,石祖作为母亲欲望的对象,引导着孩子从想象界到象征界的跨越,深刻影响了母子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拉康的"三界"理论来看,艾萨克.迪内森短篇小说《诺德尼的洪水泛滥》的女主人公之一卡吕普索的心理成长过程经历了从象征界的隐形,到想象界自我的确立,再到实在界与母亲的统一。迪内森通过颠倒拉康的"三界"顺序颠覆了拉康式的主体建立过程,并暗示了女性只能回归母亲才能找到自我。  相似文献   

6.
拉康批判美国式精神分析派的"自我心理学",认为这样的精神分析学研究严重偏离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把精神分析变成了一门实践科学。拉康把索绪尔语言学融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他的精神分析语言学理论在二十世纪的文学理论界掀起了一场精神分析与语言学的变革,他使精神分析引入了结构语言学的思想,并且更加注重语言的无意识结构,因而他被誉为"法国的弗洛伊德"。克里斯蒂娃也深深受到了拉康的影响。然而在后期,克里斯蒂娃开始发现拉康的"语言暴力"的片面化倾向。克里斯蒂娃质疑拉康的基本理论前提,并指出虽然拉康一直打着"回归弗洛伊德"的旗号,然而却曲解了弗洛伊德理论中"符号"的复杂含义,导致了拉康的"菲勒斯中心论"。本文明晰了克里斯蒂娃是如何通过对"贱斥"、"符号分析学"以及"异质性"等理论概念的阐述,挑战拉康的"象征秩序"、"能指/所指公式"和"同质结构"的概念,重建了女性空间和诗意空间。  相似文献   

7.
由拉康提出的三界论,是其关于主体形成理论的核心内容。他认为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构成了人的主体心理结构的三个维度。经过这三个维度的探寻,个体自我最终会建立起对自身主体的完整认识。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在首部长篇小说《远山淡影》中,通过女主人公悦子回忆移民英国前在日本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揭示了女主人公寻找主体自我的艰辛历程,直面二战后日本女性的主体困境与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8.
法国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学家拉康的镜子概念在他的学说中是一个核心概念,但有的西方学者往往看不到这个概念的创造意义,把它与弗洛伊德的同类概念完全认同。文章认为镜子概念与弗洛伊德的自恋与俄狄浦斯情结都有很大差异,它与后弗洛伊德主义心理学家克莱茵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投射观念关系密切。拉康撷取她的观念与哲学中自柏拉图就存在的自我意识映象观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镜子阶段概念。文中分析了拉康与弗洛伊德自我等概念的相同与相异,揭示了后现代文化心理学与传统精神分析之间的继承与变革关系,说明了拉康镜子阶段概念与西方文化的历史联系。  相似文献   

9.
拉康通过镜像理论和小他者理论揭示了儿童自我意象的虚假性,通过结构语言学和大他者理论揭示了近代哲学主体的空无性。拉康与近代哲学一样都把主体限定在社会心理文化层面,但拉康却解构了这个主体。拉康对主体虚无性的解析具有与佛学相似的效果,都设定了具有本体意蕴的实在界的存在,认为实在界是经验、理性或象征无法达到的。佛学认为通过修行人们可以实现对生命本体界的回归,拉康对此则无有说辞。  相似文献   

10.
精神分析作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派,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其内部先后生发出驱力心理学、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心理学和自体心理学等理论模式。几种理论模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索自我并挖掘人格发展的动力。弗洛伊德把自我看做是本能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传递者。自我心理学将自我的适应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提升了自我的功能。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自我、伊底及超我都是由不同群集的内在客体关系组成的。自体心理学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自体上,把自体看做是包含自我、伊底和超我在内的统摄性动力结构,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核心。精神分析心理学中有关自我的研究与探索,既深化了对人的自身本质的看法,也推动了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费尔贝。恩在修正和发展弗洛伊德和克莱因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纯粹的客体关系模型。他认为人格的动力是客体关系而非性欲,并从客体关系角度阐述了一种具有动力性的人格结构理论,即内心结构观。此外,他还结合了弗洛伊德的阶段论和克莱因的心态论构想了一种全新的人格发展图式。本文通过与弗洛伊德经典理论的对比,简要的介绍了费尔贝恩的客体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2.
通过拉康的“镜象”理论阐释了法国女作家杜拉斯的印度支那情结的成因。经由拉康话语中的三种秩序 :想象界、象征界和现实界 ,本文具体论述了杜拉斯在印度支那的童年回忆对她一生创作的重大影响———经由印度支那的童年回忆与内心的幻化 ,通过不断的自我书写 ,而成就了一个她的印度支那的神话。  相似文献   

13.
拉康镜像理论的理论来源及其理论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拉康的镜像理论以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和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为主要的理论来源,通过分析二者同拉康镜像理论之间的关系可以理清拉康镜像理论的发展轨迹。拉康的镜像理论有其自身的内部张力,基于对拉康镜像理论的内部分析,能够明确该理论的理论构建。  相似文献   

14.
劳伦斯是英国备受争议的现代主义小说先锋,他的成名作《儿子与情人》描绘了主人公保罗在畸形母爱下遭遇的情感纠葛、精神困惑和身份危机。学界常常用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来阐释保罗的悲剧命运,拉康由于颠覆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核心理念,将人自出生起就置于"他者"的世界,否定主体的自主性,更深刻地揭示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为现代人寻找迷失的主体、建构自我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本文运用拉康的自我说和主体论,分析保罗身份危机和自我建构失败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拉康提出要重新探究弗洛伊德,提出了无意识具有语言一样的结构,由实在、想象、符号、症状思维空间构成,此空间是一个变化的空间.无意识形成过程经历了镜像阶段和俄狄浦斯阶段;同时神经症和精神病也可用无意识这一结构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6.
在拉康的理论视域下重新审视主体的爱情真相。爱情属于想象界,欲望属于符号界,性爱则定位于实在界。爱情必须在与欲望和性爱这两个概念的比较中得到理解。爱情是一个发源于想象性的投射,维持在欲望的符号交换,遭遇到性爱实在的过程。当代爱情的新形式——网络爱情典型地展现了这种爱情的博洛米尼结。爱情的真相也是当代主体的真相,它揭示了传统启蒙主体向当代犬儒式分裂主体转变的事实。  相似文献   

17.
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通过描写一位名叫佩科拉的黑人小女孩的悲剧,展现了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黑人的悲惨生活。佩科拉的亲生父亲乔利,虽说是造成她的悲剧的直接推手,但同时也是种族主义的牺牲品。本文以拉康镜像理论为依据探析乔利的悲剧命运,在认识自我、建立主体意识的过程中,乔利经历了想像界、象征界和真实界。正如拉康所指出的那样,自我的实质是他者,主体本质上是分裂的,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通过描写一位名叫佩科拉的黑人小女孩的悲剧,展现了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黑人的悲惨生活。佩科拉的亲生父亲乔利,虽说是造成她的悲剧的直接推手,但同时也是种族主义的牺牲品。本文以拉康镜像理论为依据探析乔利的悲剧命运,在认识自我、建立主体意识的过程中,乔利经历了想像界、象征界和真实界。正如拉康所指出的那样,自我的实质是他者,主体本质上是分裂的,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陈涛  张涛 《华章》2007,(12):44-44
超我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的晚年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本文首先探讨弗洛伊德的超我概念,进而阐述拉康,一个伟大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创始人,其理论下的超我概念的意义和位置最终把握超我的真正临床含义.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社会中,拉康的主体理论对于人们认识"主体"这一概念的影响可谓是颠覆性和开创性的,尤其他的镜像理论影响更是深远。基于想象界的镜像阶段的主体只看到自我虚幻的统一性,将他人误认为自我从而成为一种异化主体;而进入象征界的主体则能够认识到主体与世界的分裂性,承认自我根本上是一个他人。昆德拉小说中的无知者与清醒者两种人物形象恰恰是异化自我与认识自我的真实映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