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璐 《儿童音乐》2012,(8):54-55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不同的特点。音乐唱歌课只有通过艺术想象,才能达到音乐教学目的和完成音乐教学的任务。以形象思维为目的上好初中音乐唱歌课,这绝不仅仅是个方法或手段问题,而是一个充分发挥音乐的特点、启迪学生思维发展能力的问题。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唱歌教学的质量。用形象思维贯穿中学的音乐唱歌课教学,做法很多,其中主要的几种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2.
<丰碑>,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长征故事.为了让学生领会"军需处长"这一人物所表现的深刻内涵,在进行课文教学时,我不是仅仅停留在线型的静态分析上,而是把学生领进课文的故事背景和语言环境中去加以理解.因为理解感悟是核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  相似文献   

3.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合作式的教学或协作式教学,这种方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的教学过程。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学科的独特作用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肯定。但对于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并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  相似文献   

4.
海嵘 《师道》2005,(9):22-23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或是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是衬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是展现一片灼热的情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的任务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长期以来传统的音乐教育注重对学生音乐知识的传授和音乐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使得孩子们养成了喜欢音乐却不怎么喜欢上音乐课的习惯。  相似文献   

5.
如何上好音乐鉴赏课的几点粗浅见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丹 《考试周刊》2009,(27):174-174
音乐鉴赏课能保证学生获得参与现代化生活应具备的音乐文化修养。在音乐鉴赏课中,要坚持以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为主的原则,整合各种教学手段,解放学生,让他们在平等、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验美,达到上好音乐鉴赏课的目的。要求学生经常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如此音乐课堂便成了学生精神世界的家园。这就是所谓“乐yue(音乐)则是乐le(快乐)”的道理。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说过:“对于音乐教育,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能让人产生愉悦的、精神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教学过程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主要环节。其中,教学辅导主要是指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遇到困难或产生需求时,教师能够给予学生提供及时的指点与帮助。教学各个环节并不是截然割裂的,也不是时间顺序上的一种简单排序。因此,教学辅导并不仅仅是发生在作业之后的一种行为,而是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等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教学辅导也不是简单地延长学生学习时问,简单地增加学生低效或无效作业,而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改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7.
不是滞留在文本平面上的课,而是努力追求思想深度的课;不是教师机械讲解的课,而是要唤醒学生主动探寻的课;不是烦琐花哨的杂乱之课,而是走向简洁明晰的朴素之课。读完王建老师的《拿来主义》教学实录,我就有这样一种感觉:这是一堂想“立”起来的课。  相似文献   

8.
王东  徐平 《吉林教育》2006,(6):62-62
1.发挥教师潜移默化的内化作用。更新教育者的教育思想,使教育者明白:德育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束缚人,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条件发展人,创造环境影响人。对特定德育目标的实现或内容的输出,也要注意强调有一定的具体接受情境或情感氛围,如当要求学生完成某一既定的任务时,并不仅仅要求学生立即按教师的要求去做,而是创设一定的情境或氛围,让学生自己亲身感受到从事这项事务的必要性,达到身有感触,积极地去完成。  相似文献   

9.
音乐课的课堂气氛应该是令学生如沐春风 ,如饮甘泉 ,人人轻松愉快 ,个个心驰神往。很多学生都认为音乐欣赏课可以放松身心 ,陶冶情操。但也有部分学生则是木然置之 ,毫无反应。后一种情况并不是这些学生对音乐没有兴趣 ,而是没有全身心的置于这种情境中去。所以做为音乐教师针对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和编排应有一定的艺术性。而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 ,它包含着真与美。音乐欣赏是一个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同时也是感受、理解、鉴赏及审美的综合思维活动过程。这种欣赏音乐的方法要很好的教给学生 ,让他们在学习中理…  相似文献   

10.
陈玲 《广西教育》2007,(7A):85-85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时代的呼唤,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所谓创造性思维,是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新的知识成果的思维过程。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音乐创造性思维主要体现在音乐欣赏和创作上,小学音乐教学不是培养专业的作曲家,而是要通过音乐教学去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一、思维的启动,创造性地理解音乐众所周知,音乐是三度创作的艺术。让学生欣赏《敲手鼓的小巴郎》这首歌曲,实际上是让学生进行三度创作。这意味着音乐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去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也不是被动地去接受老师对于作品的诠释,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行为。它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生活经历以及自己的心理特点、思维习惯来创造性地理解音乐作品。帮助学生创造性地理解这首作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第一,根据“音乐语言”的一般规律,让学生说。教师教唱歌曲前,先不忙着让学生打开书,而是把旋律范奏两遍,让学生根据自…  相似文献   

12.
新的艺术课堂改革活动已经在全国各地开展一年多了,各种研讨课、示范课、评优课也听了不少,但却感觉越听越糊涂,越听越不是滋味,总觉得课程改革的精神已经被歪曲。示范课已经不是在教同行们如何去教学生,而是展示学生已有的学习成绩,或者说是为了追求课堂的花哨和完美而进行的“走马观花”式的教学。即把一个单元的内容安排在一堂课里,用一根绳串成一个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音乐,使之成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唤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触发学生灵魂深处的思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音乐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主角,而是很好的配角。语文和音乐的结合能取得一箭双雕的功效,即提高了语文的教学效果,又进行了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4.
我校在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教学中,不是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框架去阐述,而是把教学重点放在毛泽东等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上,放在中国特色上。本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创新与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关系。并提出了开展这一课题研究和实践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音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之一。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的人生必定会多彩斑斓。而一个热爱音乐的民族,自然会是一个高素质的民族。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也告诉我们,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培养的不是专业的音乐人才,而是更多合格的音乐的听众。因此,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关注音乐课喜欢音乐课,让音乐课真正成为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桥梁是我们音乐教师应不断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众多的,渴望得到美妙音乐的孩子当中,将来能成为音乐家和音乐工作者的是少数的,大多数学生只能成为具有一定修养和音乐审美能力的欣赏者和爱好者。因此,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学习音乐不是为了成名成家,而是要借音乐之美陶冶自己,去唤起自身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7.
高三复习课的教学并不是去重复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与方法,而是获得一种具有根源性的选择力量——通过那种力量去倾听一种呼唤——一种对学生的时代和生命所需要的呼唤.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我对“整合”的认识与理解。“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人数学中去支持数学教学。必须考虑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不是简单地将多媒体课件“导入”数学课堂,或者是多媒体课件与数学课的功能叠加.也不仅仅是工具或技术层面的应用。而是要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机地融为一体,达到教学系统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9.
倾听,就是专注地听。倾听贯穿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之中。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声音,学生更要学会倾听教师的教诲,帮助自己成长。但对于音乐来说,倾听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审美的体验,而没有亲身参与  相似文献   

20.
忠实是翻译研究中最重要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个概念。文章与现实的距离动摇了译文必须要忠实于原作的理论基础。译者不能仅仅根据原文来理解原文,而是把它放在社会文化语境背景下,让文本在其历史语境下显露真意。翻译不是一一对等和忠实再现,而是一种跳过字面去寻找某种顿悟,是创新发明、重新创作、重新构思、捕获意向的过程,翻译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原文,而是某种意义上敞开了的原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