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斌 《现代语文》2013,(3):34-35
作为孙犁多篇怀人之作中唯一写给亡妻的作品,《亡人逸事》集中体现了他个人的创作风格:言淡情深,传神写照。笔者认为,细细品读这篇作品,对读者管窥并认识孙犁的散文艺术是有很大帮助的:一、言淡情深的叙事艺术众所周知,孙犁从妻子身上所获得的创作灵感,是其创作的"第二源泉"。作家早就把她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品性气质写进早期的小说里了,他也因此成为现当代文学史上写妇女形象的大家。妻子的形象及素材  相似文献   

2.
《太原大学学报》2017,(3):76-80
孙犁不同人生时期的散文对物的把握也有不同,经历了从早期写物到晚年咏物的过程。早期孙犁在散文中将物作为抛砖引玉的手段,而后期孙犁在晚年创作的十本散文集中都存在对物独立的咏叹。物在孙犁的晚年成为他写作中重要的审美寄托。因此,通过将孙犁前后以物为题的散文进行比较,研究其中物的地位、物的内涵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可以更好地把握物在孙犁晚年散文中的特点,更准确理解不同时期孙犁的散文创作心理和创作思维。  相似文献   

3.
在保定读书时期和流浪北平时期,孙犁受"五四"新文学影响登上文坛,在"五四"文学面前自称是中学生,是汲取"五四"学养成长起来的一代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文研会"为人生"的创作主张、鲁迅的影响和左翼文学思潮兼容并存。孙犁对新文学的接受,决定了其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以现实主义为基本方向的创作理念和强调个性与朝气的创作底色。  相似文献   

4.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9,(2):120-123
孙犁对俄苏文学的吸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孙犁以现实主义和典型创作为基础的写作风格,同时也促使孙犁在作品中致力于对人性人情进行阐发和探讨。学界关于孙犁对俄苏文学的传承研究多集中在阐释屠格涅夫、果戈理、契诃夫等作家对孙犁现实主义风格的影响方面以及肖洛霍夫、法捷耶夫等战争作家对孙犁战争小说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同路人"作家,如绥拉菲靡维支、聂维洛夫等对孙犁的文本构思及人物塑造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2,(1):129-134
孙犁的小说创作重视叙述的历史真实性,着眼于心灵、人性的探索,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他在抗战小说的创作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体",这在主流叙事里显得另类,"我"是造就这种文体的"神",抒情性是其文体表征。"芸斋小说"是孙犁写"我"之思的极致,他以个人视角对文革期间的种种世相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形成了"文革十年"表现上的个人话语方式。孙犁的小说从古代白话小说传统中借鉴了创作方法和叙事方式,在民间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其部分小说与"寒窑"母题形成了互文关系,晚年又从史传文学传统中吸收了更多的养分,借鉴了列传、志异的写法以及《史记》《聊斋志异》的形式因素,拓展了小说艺术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6.
著名文学批评家滕云曾经说过:"孙犁是一面不褪色的艺术旗帜."诚哉斯言! 在孙犁的作品中,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荷花淀>.它像是一幅水墨画,清清淡淡,却韵味十足,这正是孙犁所创造的整个艺术世界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在当时,大红大紫的作品、炙手可热的作家有的是,但时光如流水,水到处,泥沙俱下;水落时,屹立如石者寥寥落落,而孙犁就是其间最为醒目的一个.孙犁在1962年曾写过一首题为<自嘲>的诗,诗云:"小技雕虫似笛鸣,惭愧大锣大鼓声,影响沉没噪音里,滴澈人生缝罅中."自嘲当中似有自得! 40年后读来,令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可孙犁的"诗体小说"风格,主要关注他的作品特色以及创作方法。他的作品与同时期解放区的文学创作在创作立场、创作方式、创作手法、创作精神上都有所不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并影响至其后的许多作家。  相似文献   

8.
随着"文革"十年浩劫的结束,作家孙犁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此时,他已然步入生命的晚途.文革经验、无以抗拒的生命衰老及其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成为晚年孙犁所有言说的内在规约.综观孙犁晚年的创作,"失望"与"愤激"是弥漫其间的两种主要情绪,分别对应着其文革经验和步入人生晚途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9.
<正>在我心里,刘绍棠老师简直是为写作而生的。他10岁时第一次写作文,就写了一部“长篇作文”《西海子游记》,整整写了5册作文本。1949年10月,他发表了微型小说,从此开启了创作生涯。20世纪50年代,刘绍棠是当红的青年作家,受到叶圣陶、孙犁这些文坛耆宿的关注,被孙犁视为“得意门生”。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史上,孙犁是独树一帜的存在,数十年间,对孙犁小说的分析评价从不间断。既有诗意创作的定位,也有散文化风格的新论;有的称其创作为"诗意小说"或曰"诗体小说",有的则认为孙犁小说具有散文化倾向。各种见解都有道理,但也存在着概念含混、分析片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