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十年来,鲁迅研究者们把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到了国民劣根性及阿Q精神胜利法的研究上,较少谈鲁迅对国民灵魂的示众。而鲁迅弃医从文的动因之一,就是要把对国民灵魂的剖析、暴露和示众,作为唤醒国民灵魂的一个武器,作为他文学创作的一个主题。在《示众》这篇小说里,鲁迅正是通过对看客与犯人间的相互示众,揭示出麻木、冷漠的国民灵魂的缭绕存在。  相似文献   

2.
鲁迅论“国民劣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孔乙己》《药》《祝福》《故乡》《阿Q正传》等小说中,鲁迅先生以形象的描写对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在杂文中,鲁迅先生对国民劣根性也有许多论述,了解这些论述,对我们解读上述小说会有很大帮助。现将鲁迅先生的相关论述分十五个方面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3.
《阿Q正传》和《陈奂生上城》的共同主旨是探讨国民劣根性,虽然这种劣根性在两部小说中主人公具体的性格表现上有差异,但都具有共同的"受害—施害"的人性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4.
《革命军》中,邹容把国民劣根性归结为奴隶根性,对如何改造国民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从揭露国民奴隶根性及其形成原因、构建理想国民、改造国民奴隶性等四个方面探讨了邹容的国民性改造思想。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启蒙思想簪。他在《呐喊》《彷徨》许多作品中反复揭示国民的劣根性:精神胜利、麻木、愚昧、驯顺、守旧、卑怯、势力等。我们今天研读鲁迅作品的意义,就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反思我们国人的整体素质,摒弃“国民的劣根性”,承传民族的优秀品德。  相似文献   

6.
《阿Q正传》是大家所熟悉的作品.说起《阿Q正传》,人们就会想到精神胜利法,但事实上,《阿Q正传》所批判的国民劣根性很多,精神胜利法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本文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7.
严复是近代以来在民族图存的大背景下审视国民性改造问题的第一人,开启了近代思想界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先河。他深刻揭示和尖锐批判了近代社会的国民劣根性,并提出改造国民性的具体实践路径。深化对严复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研究,挖掘其改造国民性思想中的价值意蕴,对重塑新时代"中国性格",促进新时代中国精神建构、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快建设新时代精神文化风貌,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老舍的创作思想,除了对市民阶层及市民文化的表现外,还有另一种指向,即对国民性的深究。从《猫城记》到《茶馆》,老舍始终关注着国民性的表现。在这两部作品中,老舍深刻地揭示出国民的劣根性的种种表现,痛切地暴露出它们的危害,把国民性提到了亡国灭种的高度,具有文化反思意味和忧患意识。国民的劣根性现象县有人类性,表现国民性的文学也具有一定的世界性。  相似文献   

9.
主题推荐     
<正>《呐喊》《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是因为他发现国民思想的落后才是最需要医治的。他希望通过文学改造人们的"国民劣根性",于是写下《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振聋发聩的"呐喊"。  相似文献   

10.
《国民日日报》是继《苏报》后国内最重要的一份资产阶级革命报纸,它从近代中国屡屡惨败中看到国民的劣根性,对其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批判,并对国民性改造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尽管在理论上和认识上还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但它为唤醒中国人的新国民意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辛亥革命的到来做了积极的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1.
老舍与鲁迅因受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国民精神构建、国民劣根性根源分析以及国民劣根性批判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本文主要从文化角度分析老舍与鲁迅小说中关于国民性格的塑造与批判,阐述国民性和文化之间的关联性,为国民性改造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老舍的话剧《茶馆》就其主题而言,学界有“埋葬三个时代”、“凭吊被旧时代葬送的美好事物”和“批判国民劣根性”等三种比较流行的说法。仔细地研究这部经典,结合作者创作《茶馆》的原意、创作思想变化历程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我们认为老舍创作这部内容横跨半个世纪的作品,其文本本身在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同时,更多的是从民族性格潜在的力量挖掘中,去寻找民族振兴的理想之路。《茶馆》的真正目的是想振兴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和复兴民族大业。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作品之所以深刻,是因为其作品不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腐朽,把批判的锋芒对准了封建社会制度,还探寻了国民的劣根性,把解剖的"手术刀"指向了国民的灵魂。这种深刻的见解也贯穿了《孔乙己》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鲁迅先生的小说《示众》为例进行分析,揭示了示众现象的文化特征,从实施者方面来看,示众具有惩戒性、威慑性的特征;从示众者方面来看,示众具有羞辱性、伤害性的特征;从围观者方面来看,示众具有好奇性、异己性的特征。示众这一现象的绵延不绝见证了《示众》的超强生命力和真理性内涵。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为《呐喊》写的《自序》里叙及他早年中止学医的经历,其中说了这样的话:“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然而,小说《药》里的夏瑜,决非“愚弱的国民”,却不仅做了“示众的材料”,而且做了给人“治病”的人血馒头的材料。这当然是小说人物夏瑜始料所不及的,可正是小说作者鲁迅构思的深意所在。作为悲剧形象,夏瑜的思想意义在哪里?在小说中又是怎样得到体现的?对此,学术界的看法颇有异同。这里,我们不揣浅陋,也来说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6.
鲁迅笔下挖出了多少国民劣根性山东/桑文彬扎扎实实地进行改造国民性的工作,是鲁迅一生的追求。那么,鲁迅在其创作(主要是小说和杂文)中主要揭示了国民的哪些劣根性呢?专制性和奴性。鲁迅曾借用“羊样的凶兽,凶兽样的羊”来形容国民的这一劣根性。专制者和奴才的逆...  相似文献   

17.
“看/被看”是鲁迅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情节、结构模式,从而构成了“看/被看”的二元对立。鲁迅通过“看/被看”的二元对立,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地白描、勾勒“看客”形象,从中揭示国民的劣根性和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8.
精神胜利法不等于“劣根性”姚崇实鲁迅在《阿Q正传》中塑造了阿Q这个具有巨大深远影响的艺术形象,他的主要特征就是精神胜利法。对精神胜利法,70年来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但都把它归结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民’创劣根性。尽管80年代以来,有人发表了更...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小说《示众》借鉴了电影艺术手法,而其中主观视点不断变化的“反打”最为瞩目。这些多视点“反打镜头”的巧妙组接,不仅经济、有效地确立了多组“看”与“被看”的对立、统一关系,而且使这个场景具有了丰厚的美学象征意蕴,体现了鲁迅的艺术观和他对个体生命的悲剧性体验。《示众》里多视点“反打镜头”构成的关系与组合,共同成就了一个极为广阔的美学空间,可以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20.
教材分析一、简介教材《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是鲁迅继《狂人日记》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在不到3000字的篇幅里深刻反映了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和整个世态,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毒害的读书人的病苦,也表现了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