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英殿本《十三经注疏》是历史上唯一的经、注、疏及音义四者俱备的《十三经注疏》官方刻本,其中殿本《仪礼注疏》以监本为底本,审慎参校,校正了监本中诸多舛误。武英殿本《仪礼注疏》于各卷后皆附《考证》。《考证》是广义的校勘记,具有文本校勘和文义考订的双重性质,开《四库全书考证》之先河。其校勘成果对卢文弨《仪礼注疏详校》和阮元《仪礼注疏校勘记》等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清人张尔耆曾过录一部卢文弨《周易注疏》校本,可谓弥足珍贵。依此校本可对卢氏校勘《周易注疏》所据的版本问题作进一步考述,所得有四:一是钱求赤钞本《周易注疏》的文本构成较为复杂,其性质非如清人所言影宋钞本,而是一个重构形成的新校定本;二是卢氏既肯定钱本、殿本的优点,又指出其讹误之处,择善而从,颇为严谨;三是卢氏参引的明神庙本文字讹误较少,优于今日常使用的明万历北监本;四是卢氏校本中的"卢本"是卢文弨从浦镗《十三经注疏正字》转引而来,实指明人卢复辑《三经晋注》本《周易》,并不是卢文弨本人的校改。  相似文献   

3.
本文比较了元十行本《监本附音春秋榖梁注疏》传世诸印本,分析其递修层次及各印本源流,并考察不同印本的文字差异,以期获得对元十行本《十三经注疏》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4.
一、十三经与十三经注疏的形成西汉只有《易》、《诗》、《书》、《礼》、《春秋》五经立于学官。东汉蔡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赂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飚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  相似文献   

5.
《日本书目志》与《西学书目表》成书先后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康有为编撰的《日本书目志》成书年代,各家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日本书目志》成书先于梁启超编撰的《西学书目表》。例如姚名达在《中国目录学史年表》中写着:“先绪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撰《日本书目志》,分门十五。光绪二十二年,(1896)梁启超撰《西书提要》及《西学书目表》”。姚先生还在《中国目录学史》“分类篇·新分类法创造之尝试”一节中说:“次年(指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撰《日本书目志》,遂首创新分类法,分(1)生理,(2)理学,(3)宗教,(4)图史,(5)政  相似文献   

6.
"儿女之情"指男女之间的情爱。语见《北史·荀济传》:"自伤年几摧颓,恐功名不立。舍儿女之情,起风云之事,故挟天子,诛权臣。"例如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二:"孩儿今已离尘奉道,岂复有儿女之情。"(离尘奉道:指出家作僧尼道士)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长亭》:"妾遵严命而绝儿女之情,不敢循乱命而失翁媳之礼。"刘白羽《第二个太阳》一章:"当他站在月台上目送她时,在车玻璃窗后面他依然看到妻子那难以抑制的凄楚神色,自己心中也有些戚然……他伸手拉了一下大衣。他想逐走这儿女之情。"  相似文献   

7.
顾炎武《日知录》称:"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凌廷堪《礼经释例》称:"堂上以南向为尊,……室中以东向为尊。"质诸典籍,实有出顾、凌之外者。《辞源》"西席"条引《大戴礼·武王践阼》云:"师尚父端冕奉书而入,……王行西折而南,东面而立。师尚父西面。"并以此为尊西之例。(清)梁章钜《称谓录》卷八:"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师日西席。"亦以让西席之尊。《日知录》更引《新序》、《史记·赵奢传》、《田单传》、《淮阴侯传》、《王陵传》、《周勃传》、《田蚡  相似文献   

8.
晚清时期,各省督抚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纷纷开设书局,以刊刻经史子籍,振兴封建文教。而向来学者,多以晚清官书局为曾国藩所创立。如近人刘声木《苌楚斋续笔》中说:“同治年间,曾文正公国藩踵前代南监本、北监本之例,创立官书局。”①况周颐《蕙风簃二笔》云:“咸丰十  相似文献   

9.
对明人刻书,后人多有指责。清学者黄丕烈在《校元宋提刑(洗冤录)》中说:“明人喜刻书,而不肯守其旧,故所刻往往戾千古。”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七中说:“明人刻书,有一种恶习。往往刻一书而改头换面,节删易名。如唐刘肃《大唐新语》,冯梦祯刻本为《唐世说新语》。”明监本《史记》,  相似文献   

10.
武英殿本《周礼注疏》的校勘有以下几个特点:(1)沿袭闽、监本的优长;(2)间接据宋刻旧本校勘;(3)改字与《考证》多有可称道之处。殿本校勘的失误在于:一是沿监本而误;二是对毛本的忽视。《考证》是非常重要的校勘成果,校勘记长编对经书版本的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顾炎武变产毁家、北上游学时,他的好友学侣们,东南知识界的精英万寿祺、归庄、吴任臣、杨瑀、潘柽章、吴炎、王锡阐、戴笠等二十一人,特意联名写了一篇《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扼要说明炎武的家世、出身和治学宗旨、撰著等。这实际上就是一封介绍信,一种推荐书,以便他到各地藏书之家和官府学宫去阅读异书秘籍。在封建专制社会里,盛行官本位的严格等级制度,一个科第不显又无一官半职的人,在异乡寸步难行,更谈  相似文献   

12.
顾炎武变产毁家、北上游学时,他的好友学侣们,东南知识界的精英万寿祺、归庄、吴任臣、杨璁、潘柽章、吴炎、王锡阐、戴笠等二十一人,特意联名写了一篇《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扼要说明炎武的家世、出身和治学宗旨、撰著等。这实际上就是一封介绍信,一种推荐书,以便他到各地藏书之家和官府学宫去阅读异书秘籍。在封建专制社会里,盛行官本位的严格等级制度,一个科第不显又无一官半职的人,在异乡寸步难行,更谈  相似文献   

13.
《后汉书补注》与《汉书纂录》是清代惠氏家族在史学上的代表著作。详细考察这两部著作,能够促进有关吴派史学渊源与思想特质的研究。惠栋在史学上深受顾炎武启发,并形成了一种以"汉义"诠"汉史"的思想。这种思想从根本上而言是尊崇"汉学"的经学观念在史学中的具体表达。惠氏史学与经学立场一致,方法相通,多部著作的更名反映了其"汉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他的经史研究还共同透露出政治压力下的思想隐衷。  相似文献   

14.
"前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中,诗歌,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或为单偶之句,或为一二篇什,或借诗歌为表达形式,或以诗歌为史事素材;一节一拍,蕴含丰富的内容,一顿一挫,传达多重的信息。我们简直难以想象,假如"前三史"中失去了这些"诗质素材",这几部中国古代史学名著还会有那么动人的神韵、那么迷人的魅力吗? 一 "前三史"中的"诗质素材",大致有这样几种类型:一、采录社会上广泛流传的谣谚。  相似文献   

15.
国家图书馆藏清佚名过录卢文弨校《周易兼义》,大体保存钱求赤钞本《周易注疏》之全貌,也是卢文弨校订《周易注疏》的原始资料。《周易释文考证》引录钱本《释文》之异文,部分与两种宋建刻《周易》附《释文》本独有的异文一致。国图藏清佚名过录惠栋等批注《周易兼义》保存了部分钱本"校语",我们可据以复原钱钞本的形成过程。钱求赤将几种宋本异文校录在北监本上,再据以抄录,因此其文本混合了宋、明等版本的异文。  相似文献   

16.
某报有篇杂文,写得洋洋洒洒,在引述了顾亭林先生一段话之后发挥道:“平心而论,我以为顾亭的这位林先生所说的有点绝对化”。读了这句话,不禁令人瞠目咋舌,因为这篇杂文的作者把“顾亭”当作地名,“林”当作姓,而竟不知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别号亭林。那激发人们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的名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就是在他的名著《日知录》一书中提出来的。顾炎武字宁人,别号亭林,江苏省昆山县人。那位作者只知顾炎武的名字,而不知古人还有字和别号。古人那么多,记不得字和别号尚可谅解,无知偏又故作高深的借题发挥,就未免令人嗤笑。  相似文献   

17.
《孝经》是儒家专论孝道的书。在儒家经典的所谓《十三经》中是部头最小的,全书不足二千言,但它却与其他“经书”一样,在封建时代倍受重视,具有深远影响。 一、《孝经》的作者、成书和流传 《孝经》一书最早著录于班固《汉书·艺文志》“六艺”类:“《孝经》一篇,十八章。”“六艺”,指“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但“六艺略”所著录的不仅是六经,诸经传记亦在其列,“六艺略”中所包括的《论语》、《孝经》,并不属于“六经”传记,显然是有意将  相似文献   

18.
刘明  王承海 《图书馆杂志》2012,(4):87-91,66
监本《荀子》之刻始于北宋熙宁元年,由于熙宁变法所产生的政治变故而至元丰间方刻完。南宋钱佃、唐仲友均以监本为底本翻刻《荀子》,经考定,现存宋刻本《荀子》刻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当是滕强恕翻刻钱佃本而非唐仲友台州刻本。  相似文献   

19.
臧励■等编著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有一段介绍清代小学家钱绎的话:钱绎:清。东垣弟。初名东墉,字以成,一字小庐。诸生,少承家学,善真行篆籀。有《十三经断句考》、《方言笺疏》、《释大》、《释小》(见商务印书馆,1980年皈,补遗第23页)。其中有几处漏误。据积学斋丛书本《方言笺疏》前毛狱生序:"嘉定  相似文献   

20.
《汉志》"《礼》类"小序:"《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学(七十)[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刘敞以"及孔氏"连上读,改"学"为"与"。黄以周以淹中即孔氏里,改"孔"为"后","及后氏"连下读,释"学"为学说。段玉裁引述《汉志》曰:"《礼古经》五十六卷出于鲁淹中及孔氏,与后氏、戴氏经十七篇相似,多三十九篇。"折中刘、黄,但增字解经。叶德辉以"鲁淹中及孔氏学"一读,谓"高堂生所传十七篇淹中及孔氏学所传皆有其书"。张舜徽读作"出于鲁淹中及孔氏",谓《礼古经》一出淹中一出孔壁。王葆玹以孔壁在淹中,删"及"字。上引诸说皆不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