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聚焦     
《现代企业文化》2011,(25):11-11
劳务派遣“条例”变“办法” 由于来自国企等方面的阻力,已经开始起草2年半的《劳务派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最终难产,不得已之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欲将《条例》降级为《劳务派遣办法》出台。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条例》属于国务院行政法规,出台的时间更长,难度更大,而国内劳务派遣市场亟待规范,“制定办法出台的可行性可能会大一点”。  相似文献   

2.
劳务派遣是具备劳务派遣资质的派遣机构向用工单位派遣劳动者,劳务派遣机构与该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机构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并提供相应劳务费用的用工形式。为了明确劳务派遣机构、用工单位和被派遣者三方的权利和义务,保证劳务派遣用公制度的规范执行。在2007年6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有专门的条款对以上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以保证劳务派遣的规范运行。  相似文献   

3.
马洪生 《职业圈》2011,(33):140-140
关于劳务派遣。对其称呼学界有许多说法.“劳动派遣”、“人才派遣”、“人才租赁”等等称呼都是存在的。对于其界定,也是学界讨论的热点。从不同学科和研究视角出发,研究者给出不同的界定。从用工单位视角看,劳务派遣是一种用工形式;从派遣员工视角看。劳务派遣是一种就业方式;从派遣机构视角看,劳务派遣却是一种经营活动;法律研究者则更倾向于将劳务派遣视为一种特殊的雇佣关系。  相似文献   

4.
温越岭 《职业圈》2011,(10):33-33
“劳务派遣行业是个朝阳行业,但是只有规范了,整个行业才能蒸蒸日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北京市劳务派遣协会会长李昌说,“现在仅北京市劳务派遣企业就有3000多家,其中鱼目混珠,是一些不良公司搞坏了市场。”  相似文献   

5.
马珍桃 《职业圈》2013,(30):113-113,115
一、中国劳务派遣制度的发展 劳务派遣,是指劳务派遣单位和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后。依据与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将劳动者派遣到用工单位工作的一种特殊用工方式。劳务派遣制度在我国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迅猛发展于90年代。1990年劳动部颁发了《职业介绍暂行规定》,首次提出了职业介绍机构的概念;1995年又颁布《就业登记规定》,所谓的劳动力市场也仅指那些职业介绍机构。  相似文献   

6.
李保堂  孟剑 《职业圈》2012,(12):137-137
劳务派遣工队伍现状 以中原钻井三公司生活服务公司为例,现有员工395人,其中劳务派遣员工249人,占全公司总人数的63%。总体来看,劳务派遣员工人数众多,已占据该公司的“大半壁江山”,成为一支重要力量。但由于他们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接受专业培训较少,以及管理体制等原因,也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整个劳务派遣员工队伍的战斗力,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7.
冯瀛春  陈巍 《职业圈》2012,(30):97-98
劳务派遣这一新型用工方式,有效实现了劳动力雇用和使用的分离,劳务派遣公司与员工建立劳动关系,发挥了其管理的专业优势。同时,用人单位“用人不招人”,大大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和劳动争议率,故为众多大型企业所青睐。特别是针对编制十分有限的电力企业而言,劳务派遣用工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用工模式,劳务派遣用工在线路巡护、设备检修及司机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其在总员工中的占比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8.
潘兴龙 《职业圈》2012,(17):103-103
中国的劳务派遣发展及其现状 一、产生的现状和原因 所谓劳务派遣就是务工人员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又与劳务派遣公司建立劳务合作关系,劳务派遣公司就可以将合适的劳动者派到用人单位上班。而相关的劳动事务、社会保障则全部由劳务派遣公司负责办理。但是劳动派遣所签订的合同时间较短,一般是一年一签。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劳务派遣发展及其现状 一、产生的现状和原因 所谓劳务派遣就是务工人员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又与劳务派遣公司建立劳务合作关系,劳务派遣公司就可以将合适的劳动者派到用人单位上班。而相关的劳动事务、社会保障则全部由劳务派遣公司负责办理。但是劳动派遣所签订的合同时间较短,一般是一年一签。  相似文献   

10.
马健 《职业圈》2011,(10):28-30
日前,辽宁首家劳务派遣公司工会——辽宁智森人才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工会成立,由沈阳市工会派出专职工会干部驻会,不端企业饭碗。以往维权难的“派遣工”,可以通过工会与公司行政方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明确劳务工资标准。  相似文献   

11.
马亮 《职业圈》2013,(24):159-159
一、引言 近年来,劳务派遣在企业用工中以其优势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促进体制内部就业机制转换、促进城乡就业结构转变、调节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等方面,劳务派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劳务派遣用工既有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同时又隐藏着风险。因此,用工单位应辩证的看待劳务派遣,既要充分利用劳务派遣的优势,又要正视劳务派遣隐含的风险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防范,确保企业和谐发展。陕西省邮政公司属国有大型中央企业的陕西省分支机构,现阶段人员招聘较多采用劳务派遣,所以,劳务派遣存在的法律风险越来越突出了。本文从陕西省邮政公司人力资源的角度,主要在界定劳务派遣概念的基础上,探究企业劳务派遣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7月28日,全国工会组织劳务派遣工入会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沈阳市召开,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王炯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依法推动劳务派遣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最大限度地组织劳务派遣工加入工会,努力确保到今年底实现全国劳务派遣企业建会率达到65%以上,劳务派遣工入会率达到80%以上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劳务派遣是当今企业灵活用工的重要形式。在劳务派遣繁荣发展背后,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却屡屡发生,这就侵害了相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影响了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和发展。2012年,我国修订了《劳动合同法》,针对劳务派遣制度进行了完善和修改,其中同工同酬的相关规定更是引发了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为了确保同工同酬原则的贯彻落实,应当对当前法律制度继续完善,颁布相关实施细则,并积极构建相应监督机制,最终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业内专家称,会议营销成就了国内企业对中国商业模式的另一种探索,既然是探索,自然就有“天花板”。据悉,《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已通过国务院法制办审查进入复核阶段,并被列入国务院一档立法计划,有望年内出台。“会销”模式是否被封杀?行业内一片紧张。  相似文献   

15.
陈江锋 《职业圈》2011,(33):71-71
当前油田企业劳务派遣用工中存在的问题 劳务派遣用工在油田企业已经实行了多年,操作相对也是比较规范的,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劳务派遣大概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入,人们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不断深化,我国企事业单位也对劳务派遣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文章在阐述劳务派遣特征的基础上,浅析了推行劳务派遣用工模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美国劳务派遣行业在过去30年里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时至今日,劳务派遣已经渗透到美国整个经济的各个领域,从"看门人"到首席执行官,各个层面的劳务派遣发展迅速.目前约有700家职业雇主组织(劳务派遣公司)在50个州提供各种业务.  相似文献   

18.
赵醴 《职业圈》2014,(24):87-88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劳务派遣制员工,且用工规模和领域日益扩张。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派遣制员工面临着同工不同酬、身份歧视、晋升瓶颈等问题困扰,导致劳务派遣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企业无法收到实施劳务派遣制的预期效果。鉴于此,本文就如何提高企业派遣制员工激励效果开展深入研究,以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江北 《职业圈》2011,(10):37-38
我国立法首先应承认劳务派遣公司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对派遣单位的设立门槛以及派遣公司和接受单位的责任做合理分配,既要保证派遣工人得到充分保护,又要使派遣公司和用人单位尤其是用人单位使用派遣工人的风险得到一定控制,从而促进派遣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万江心 《职业圈》2011,(10):34-35
由于我国劳动保障的总体法制还不健全,企业用人单位往往只负责对工人的使用,不与工人本人发生任何隶属关系.这使劳务派遣在实际运作中出现了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现象.因此在缺乏规范的情况下,劳务派遣在运作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