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追问,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一系列问题,将系列问题与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进行整合,巧妙穿插,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提问。有效的追问,可以引导"思维向度",推进"思维深度",拓展"思维宽度",提高"思维密度",掀起课堂的高潮,演绎课堂的精彩。  相似文献   

2.
正"863"计划倡导者之一,两院院士王大珩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考学生——专考学生的最得意处.考试中,王院士请学生陈述,学生一边讲,他一边问,一直追问到学生的知识边界,考试结束.王院士创造性地把考试这种烦琐、乏味的过程,变成一个知识升华与深化的过程,非但不是教学的停滞而是一个飞跃.王先生的这种"追问",在我们平时数学教学中很值得借鉴.所谓的"追问",就是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之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境需要有针对性地"再提问","再再提问"…,不断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行为.追问是数学教师教学的基本技能,恰到好  相似文献   

3.
追问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或回答问题之后的进一步引导.目的是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问题的交流走向深入.有效地追问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下面结合<剪枝的学问>教学,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追问"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4.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对话,而追问又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是在提问的基础上进行的.所谓"追问",就是在学生基本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教师适时、有效的追问可以使课堂锦上添花,化平淡为神奇,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5.
追问,历来与教育行为共存。孔子的"循循善诱",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其行为实质就是追问。追问就是当教师发现学生在某个问题上产生选择困难、自相矛盾、线索紊乱的时候,在前次提问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及时利用问题理清脉络,让学生自己走出困惑。  相似文献   

6.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追问的艺术就是课堂教学的艺术,就是引导者的艺术.有效追问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展开学生思想的翅膀,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能够架起预设和生成的桥梁,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课堂动态生成. 有效追问是建立在数学教师的学识魅力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技巧,适时恰当的追问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动力,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的"钥匙",也是学生理性思维深入的标志,是提升学生思维高度的"云梯",情到浓时方为真,它是数学课堂教学最真实的表现,也是数学回归"本真"理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地问.《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追问是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它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追问不是一般的对话,而是对知识点进行深刻挖掘,是逼近其本质的探究.数学课堂追问是师生课堂对话的主要形式,它不仅是课堂预设的生成和重新建构,也是课堂效能的关键所在.追问,是教师对学生思维的深层次引导,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适时的、恰到好处的"追问"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保持学生思考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8.
赖敏贤 《中国教师》2014,(10):48-50
<正>在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读懂学生的思维状态,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教师更应做一个智慧的"追问者",及时捕捉"追问"的契机,巧妙有效地进行追问。追问是指学生解答了教师预设的问题后,根据学生的回答,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把握学习内容所做的提问。追问,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冷静地深入思考,从而使其思维得以升华,能力得到发展。一、在分歧处追问,追求思维的本质所谓分歧,就是指学生在解决同一问题时出现意  相似文献   

9.
正追问,就是追根究底地问,即对某一问题或某一内容"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或完全理解为止。成功的追问,能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暴露真实的思维进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更深入。"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等  相似文献   

10.
正"追问",简单地说,就是追根究底地问,即对某一问题或某一内容进行多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应该说,一次成功的追问能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暴露真实的思维进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也便于教师把握教学,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追问是紧接前一次提问实施的,有着随机的、临时的外在特征。也有着指向学生思维的过程,要求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个好的追问往往能让我们的课堂魅力四射。因此教师如何把握好这个特性,实现追问的价值,体现教学的有效性,在何时追问、在何处  相似文献   

11.
<正>"追问",就是追究根本地查问,反复多次的问。对于这一教学策略想必教师都较为熟悉。高中语文教学中,为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和解读知识文本,教师通常会采取追问的教学形式,引领学生在有效"追问"的带领下,生成对文本的独特深刻见解。追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机智,更是一门行为艺术。笔者在此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追问"。一、追问需有"着眼点",寸积铢累追问,是将问题聚集在某一内容,通过一个问题的创设,穷追猛打,找出正确理解的过程。追问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进行延展,从而生成正确理解的过程。不过,  相似文献   

12.
<正>追问是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后续动作",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或者问题回答结束后的"下一个"教学步骤和教学策略。追问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机智、教学水平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追问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可以最及时地启发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思维的广度,增进思维的深度,锻造思维的强  相似文献   

13.
追问是一种"刨根究底",课堂中利用"追问"有利于加强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循着老师的问题一步步从"未知"走向"豁然",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是促进学生学习活动有效展开的重要措施。本文笔者将结合课堂教学案例谈谈小学英语课堂中追问的有效策略,把握追问的有效时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正新课程下的每一位科学教师都知道科学课堂是由许多提问串联而成的,课堂提问既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和路标,又是学习知识、掌握方法的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但如果提问仅仅停留在表面,那么即使看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质量也是不高的。而运用"追问"教学手段,则会弥补这一不足。课堂"追问"是在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是为了使学生理解掌握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  相似文献   

15.
所谓"追问",就是在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适时追问能帮助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使之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进而深入透彻地理解教学内容。多数教师也都知道课堂上应当有追问,但如果不恰当地"满堂问",又容易导致表面上热闹非凡,实际上收效甚微。笔者以为,作为语文教师,要掌握追问的艺术,应把握三个方面。一、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要成功  相似文献   

16.
<正>让学生的思维听得见,就是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而完全暴露思维的过程或细节。一、让思维听得见,是学与教的基本策略当学生产生一个问题或者有了一个答案,老师往往会追问"你为什么有这样的疑问"或者"你是怎么想的",其目的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说出来,让看不见的思维,尤其是思维的细节得以显现。如果学生的问题有价值、答案很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学时突出问题导向,抓住教学的核心问题,用"问题串"进行有效追问,把学生思维引入深处。善用开放性问题,拓展、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进一步体验与探究,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8.
"问"有学问方能出"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设计合理而巧妙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同时能有效拓展和引申学生的思维.但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有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就完成了一次提问行为,而不考虑问题是否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是否体现了追问和启发的精神,在许多看似"开满鲜花"的数学课堂提问背后充满了喧嚣甚至混乱.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关于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这种追问的目标是比较明确的,就是要把问题搞清楚,或者通过追问让学生的思维向更远更宽方向拓展。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良好思维习惯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一堂课里设计几个目标明确并且能起主导、支撑作用,能从整体上引领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主问题",通过辨析、争辩、追问来统领课堂,能起到较好的提问效果。"主问题"的设计应注重针对性、启发性、互动性和层次性。设计策略有:留白式提问,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层进式提问,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启发式提问,启迪学生的心灵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