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和识字是低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阅读又以朗读、默读和背诵为主要形式。教师在朗读和背诵方面指导得法,学生就会喜欢上语文课。诵读法是一种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全面深入理解文本的读书方法。“诵”能增强阅读的刺激量,“读”能加深阅读的理解力。作为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诵读不只是简单的“读”,还侧重以声传情的朗读和深入细致的理解。“诵”“读”结合,相得益彰。诵读法运用得好,低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任务就能顺利完成。因为,诵读法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和言语技能,有利于体验和理解文本材料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
<正>朗读是一门艺术,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扩展语言空间、提高思维能力和陶冶情操。其中,有感情地朗读是阅读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朗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教师  相似文献   

3.
在阅读教学上,《语文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把朗读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朗读”、“朗诵”和“诵读”这三个概念其实并无本质区别,都是要求出声地读出来,而“诵读”似乎更侧重于熟读,更强调对文本的玩味与理解。诵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力,还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因而诵读理应成为语文教学最常见的课型。下面就如何实施诵读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阅读和理解文言文采用“一朗读、二理解、三归纳”的三步阅读法 ,很有帮助。一、朗读古人云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可见阅读的重要性。我们学习文言文时 ,就首先要进行朗读。通过朗读 ,感悟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和词句的含义。朗读时 ,可采取粗读———细读———诵读的方法。粗读课文 ,是先朗读数遍 ,达到读准字音、认识生字、生词、断句等 ,并能说出文章的基本内容。细读课文 ,是联系上下文及全文的前后关系去思考 ,琢磨词句的含义 ,基本读懂全文。诵读课文 ,是我们凭借粗读、细读的基础进行离开课本去朗读 ,也就是所谓的朗读成诵 ,这样 ,…  相似文献   

5.
所谓“诵读” ,是指在初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语言特色等的基础上 ,反复阅读 ,逐步加深理解 ,直到能准确背诵的一种学习方法。诵读 ,能够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丰富学生的语言信息 ,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和艺术鉴赏水平。那么 ,应该怎样进行诵读训练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一般说来 ,可采取以下方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乐于诵读诵读 ,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在进行诵读训练时 ,根据心理学的有关原理 ,巧妙地设计导入语 ,科学地激趣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乐于诵读。1.于有趣处激…  相似文献   

6.
周晶 《辽宁教育》2009,(6):37-37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阅读教学要重视“诵读”,我们欣喜地听到语文课堂上的朗读声此起彼伏。然而,在朗读训练有了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许多学生朗读文章时拿腔弄调,而且腔调又惊人地一致。  相似文献   

7.
张蕾 《成才之路》2011,(8):32-32
朗读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是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的复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相似文献   

8.
<正>诵读可以说是最简单的阅读方式,只需要文本和朗读者,也是最困难的阅读方式,需要朗读者对文章拥有深刻的自我解读,所以诵读教学应运而生,学生需要语文教师的专业指导以提升诵读的水平。一、古诗文诵读教学的现状诵读教学,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式,是语文教师让学生懂得利用自己的声音传递阅读内容的自我感悟。古诗文尤其如此。但在现实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教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解析古诗文中的字词内涵、写作手法、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9.
孔蕊 《中学文科》2006,(10):47-47
诵读指背诵和朗读,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凭借记忆把材料(包括句子、段落、篇章)逐字逐句地表述出来和带有感情色彩地反复念出来。许多西方学者认为诵读这一模式对外语学习是无益的,但Pennycook和Parry认为即使在21世纪众多现代化教学手段充斥着教学的时候,诵读在中国仍然是“行之有效”的。它能帮助学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记住优美的语言并创造性地运用文章中的词汇。  相似文献   

10.
诵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相似文献   

11.
课堂上,老师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读出各自独特的体验。多样的形式,释放学生的内心情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同的语调,不同的感觉,喷涌而出,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从而让学生在自由诵读中张扬多姿多彩的个性,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相似文献   

12.
《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它是在语言实践中所获得的。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一、诵读吟咏触语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语言积累,读是语言积累的第一步。教师要搭建朗读平台,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本、品味语言,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在解读经典作品时,我们发现不少作品包含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这些句子的感悟并非教师传授就能达到,而是需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产生  相似文献   

13.
面测题(抽选一组完成)第一组1·诵读自己准备好的一则新闻。2·谈谈自己对电视广告的看法。第二组1·有感情地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中自己喜欢的段落。2·说一段想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说的话。第三组1·有感情地朗读《真实的高度》。2·简单说说对“靠墙墙倒,靠娘娘老,自己靠自己,万事才会好”这句话的看法。第四组1·朗读《郑人买履》一文。2·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发,谈一谈。第五组1·有感情地朗读《半截蜡烛》。2·向别人推荐一本你喜欢的读物。笔测题一、基础知识1·看拼音写词语。nu儯n huoku姫w挷zh敶z劋oj墿n犂zh劋nr啨n sh叆n犂d嫬n…  相似文献   

14.
<正>诵读是一种朗读方式,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朗读。一般的朗读和诵读都要求声音响亮,发音准确有韵味,但诵读更侧重韵味。古人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这里的声高,不仅指声音的响亮,也指要读准、读出韵味来。一般的朗读,特别是表演性的朗读,既要求带着感情读,也要求读出感情来,但侧重于带着感情读。而诵读虽然也可以作为一种表演形式,但更侧重于读出感情来。这是因为诵读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通过抑扬顿挫的吟咏,可逐渐悟出文章的内容、感  相似文献   

15.
依据学生情况,依据文本特点,运用比赛式、分角色、自由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自觉主动地诵读文章的习惯,极大地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使其产生浓厚兴趣,逐步实现自主阅读、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16.
诵读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诵读课该怎样来上?我认为诵读课的特色体现在“精气神”三个字上:诵读课的内容要精,诵读课要学会美读,诵读课的神在于对文本的把握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贾雪梅 《学周刊C版》2011,(8):153-153
一、通过诵读。培养语感,感悟知识,学以致用 “书声朗朗”,这里“朗朗”指的是朗读文章的声音。看到“朗朗”二字,你自然就会联想到古代的书生摇头晃脑读书的样子;你就会仿佛聆听到古代君子抑扬顿挫的读书腔调。的确这样,诵读从古至今,经过了几千年,仍然适合于今天的古文教学。  相似文献   

18.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中朗读被提到很重要的地位,在评价建议中有这样的表述:“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见,朗读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最好方法和途径,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朗读,可以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19.
崔利敏 《考试周刊》2013,(44):43-44
朗读,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欣赏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在朗读中运用语言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朗读能力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属于母语基础教学,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积累大量的文字信息,多方面实现自我发展。文章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能力的培养方法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有位教育家说过:“……朗读,是出声诵读。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诵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使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为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在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