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水尪”是一种产生于闽南地区,随闽南籍移民带到台湾,并在移居地落地生根的特色民俗活动。闽台两地“走水尪”民俗虽一脉相承,但由于文化环境的差异,无论是具体形式还是其文化意义,都产生了差异,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特征。探析这一民俗在两岸之间的传承与变迁,阐明要发挥传统闽南民俗活动的文化纽带作用,推动两岸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闽台闽南族群民间舞蹈文化表达包含显型式样和隐型式样,相较于显型式样,隐型式样是相对稳定的式样,具有文化硬核的特征.虽然两岸闽南人在民间舞蹈的表层上有一些差异,但隐藏在两岸民众以身体实践的“七响”舞蹈动作和“七字一句”歌词所表现出的文化观念的硬核部分则有着很强的共同性.这种硬核共同性不仅是两岸闽南民间舞蹈传承发展的基础,更是维系两岸民众文化认同感的心理基础和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3.
民俗艺术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闽南非遗民俗舞蹈是闽南民俗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下其面临传承和创新问题,将闽南非遗民俗舞蹈引入高校通识教育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缓解闽南非遗民俗舞蹈面临的困境。确定课程开发模式,设定课程开发目标,精选课程开发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认知、体验传统民俗文化的美,最终达成育人目的。同时,也为闽南非遗民俗舞蹈的传承创新扩大群众基础和人才储备。  相似文献   

4.
闽南饮食民俗作为闽南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结合例子,从食物的形状、色彩、属性、数字、名称以及民俗仪式等层面分析闽南饮食民俗吉祥文化内涵生成的思维模式,继而对闽南饮食民俗的社会功能进行探讨,有助于大家更好地了解和研究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由泉州师院和台湾成功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两岸闽南文化的传承创新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围绕闽南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创新展开了深入的研讨。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已经走向世界。学者们在提升“两岸文化共同体”的整体化认识、促进闽南文化研究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闽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丰富、特色显著,是闽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潮流、闽南文化生态试验区建设和东亚文化之都建设等有利背景下,闽南民俗体育传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还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当前,注重政策法规制定和资金配套的可持续性;注重传承与发展的完整性、真实性与整体性;注重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相辅相成;注重社区传承与学校传承的密切配合等,是实现闽南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的迫切选择。  相似文献   

7.
节日民俗是民俗节日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带有强烈的人文因素和深厚的文化色彩。闽南的节日民俗风情更是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在幼儿园开展节日民俗教育活动,能让幼儿深入地了解家乡民俗文化,进一步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但是,如今的幼儿园节日民俗教育活动大部分只成为节日应景节目,在内容的选择上较单一,且枯燥无趣。因此,选择合适的节日民俗教育内容能有效让幼儿感受到民俗节日的独特性,了解家乡民俗节日文化,提升节日民俗教育价值,促进社会性发展,对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节日文化也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泉州当选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及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背景下。充分利用闽南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特点,根据泉州当地闽南文化资源,从闽南民系与文化、闽南名胜、闽南建筑、闽南先贤等方面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历史教材与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资源有机结合,渗透闽南文化的传承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究,效果明显,充分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志东 《教学随笔》2015,(4):166+165
古色古香、平上去入、抑扬顿挫,有古汉语"活化石"美誉的闽南方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世世传承、辐射海外的闽南文化,具有根植闽南、花开两岸、香飘四海、誉满五洲的特征。作为特色鲜明突出的民系文化,积淀深厚,形式多样,种类丰富,活态传承,保存了众多原生态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闽南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芝兰,闽南方言与文化源远流长,联系、滋养、影响着海峡两岸同胞。因此,对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开发与实施进行深入、全面、系统地研究探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出亮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第二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于2014年10月25、26日在福建师范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福建师范大学、中华文化联谊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闽南文化发展基金会、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台湾研究中心、福建社会科学院、台湾世新大学、台湾铭传大学共同主办,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文化部两岸文化交流基地承办。两岸文化教育界15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两岸文化发展合力之探求"中心议题,开展了广泛深  相似文献   

11.
提要:闽南木版年画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相互影响,彼此融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丰富了我国民间艺术宝库。独特的地域文化、丰富的民俗活动,促进了民间木版年画的发展。本文从闽南木版年画的历史渊源、创作题材、表现形式、风格等方面,阐述其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正>元宵佳节是闽南侨乡泉州一大民俗活动。今年元宵节前夕,2月13日,泉州影剧院举行"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动年"开幕式暨中韩日三国城市文艺展演,拉开了"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动年"的帷幕。开幕系列活动包括三国城市文化节目展演交流,"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古城文化复兴计划——泉州西街系列活动(泉州西街首期项目启动仪式、泉州西街音乐节、泉州当代艺术展、泉州西街规划展、弗兰克·盖里建筑大师作品暨泉州当代艺术馆设计方案展、源和1916文化"嘉年  相似文献   

13.
闽南文化源远流长,为了弘扬闽南优秀文化。我们以伴手礼作为渗透点,把区域活动与闽南伴手礼有效地融合,促进闽南伴手礼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本文在区域活动中挖掘闽南伴手礼文化的素材,融入闽南伴手礼文化,搭建闽南伴手礼文化的表现平台。通过区域活动这一游戏策略,让幼儿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闽南伴手礼文化。  相似文献   

14.
闽南古代戏曲演出在闽南众多的神祗纪念日、普度、丧事等酬神酬鬼活动中,与鬼神信仰以及以这种信仰为基础的民俗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演变成为酬神酬鬼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进而与鬼神信仰、与民俗“三合一”。由此,闽南古代戏曲获得了顽强的生命力,禁而益衍。  相似文献   

15.
澎湖的居民中,闽南人占90%。闽南文化对澎湖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民间信仰、建筑、工艺、饮食、民谣、音乐、民俗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古色古香、平上去入、抑扬顿挫、有古汉语"活化石"美誉的闽南方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世世传承、辐射海外的闽南文化,具有根植闽南、花开两岸、香飘四海、誉满五洲的特征,作为特色鲜明突出的民系文化,积淀深厚,形式多样,种类丰富,活态传承,保存了众多原生态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对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开发与实施进行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探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出亮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闽南文化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教师缺乏开拓意识,学生缺乏参与意识。因此,可以在初中语文课内教学中渗透闽南文化;组织初中生展开课外阅读,深化对闽南传统文化的理解;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有关民俗内容的课外活动。同时也需要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修养,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渗透闽南文化。  相似文献   

18.
从海洋文化概念的界定入手,分析了闽南人与海洋紧密联系的四个发展阶段,并通过民间信仰、生产习俗、饮食习俗等闽南民俗深入探讨闽南民俗文化勇于冒险,向外开拓,易于接受新事物,包容性强的海洋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极具特色的闽南风味小吃、闽南童玩活动、闽南建筑群落、闽南民俗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用彩笔绘就出了多彩的闽之南风情画. 了解家乡饮食文化,掌握一些具有闽南特色的风味小吃特点,让孩子深入到"老字号"传统饮食店,参观了解美食的品种、观看老师傅精湛的厨艺表演、观察各名小吃的制作方法及其材料的运用、不同小吃的造型特点、品尝小吃的美味、聆听老人讲述美食小故事.让孩子通过五官感觉美食的形、色、味的变化特征,用手工制作、绘画表现的形式,再现极具地域特色的闽南风味小吃.  相似文献   

20.
闽南民间音乐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对闽南地区文化、民俗、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闽南民间音乐具有极强的鲜明特色,是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闽南民间音乐不仅仅是音乐曲调,音乐的背后是对音乐创作者的记忆,是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民间音乐记载了闽南群众的辛勤劳动与智慧成果。闽南民间音乐传播在闽南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不断记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成为地区历史时代发展的见证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