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久负盛名的《洛丽塔》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作之一,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最著名但最具争议的一部小说。它描述了一段中年欧洲学者亨伯特与美国未成年少女,并且后来成为他继女的洛丽塔之间的不伦之恋。后现代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的新型分支,因其独特的理论特点为女性主义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由于话语权、主体性和身体意识的缺失,最终导致洛丽塔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2.
多丽丝·莱辛笔下的玛丽·特纳是一位边缘人物。在整部小说中经历着三重心理创伤。她虽为白人,但父母的不和谐关系和贫穷给玛丽的童年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和迪克的匆匆结合又是另一件悲剧,迪克寡言且与玛丽的观念大相径庭,导致两人长期过着分居的生活。黑人雇工摩西的介入在当时种族歧视盛行的年代无疑又加速了玛丽悲剧命运的进程。三大创伤集于一体,致使玛丽的主体化意识一步步弱化并走向丧失,直到最后也没有从创伤中得到复原。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高峰期较为短暂,而且出道即是高峰,年仅23岁即已形成相当成熟的人生态度。本文从她进入小说创作前的经验世界里,看她人生悲剧意识的形成。文章的上篇着重分析张爱玲早年的身世对她人格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失去正常的家庭生活造成她童年心理的创伤,逃离父亲,又被母亲所拒绝,形成她“家庭失落者”,产生基本焦虑,进而影响到她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与体验,这是形成她人生悲剧意识的基本因素。文章详尽地分析了张爱玲与父亲、母亲的情感关系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4.
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独异的现象,她的文学创作就是她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她以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关照女性的生存境遇和悲剧命运,表达了强烈的女性意识。但身为女性,萧红一生都未逃脱自己的悲剧:在不断的陷落和逃离之中循环往复。沉溺于传统与现代纠葛中的她本身也是一个矛盾体。萧红于两极之间困惑与挣扎的人生,与其女性书写互为对照,构成一部寓意深刻的潜在文本。本文试图借助现代性视角和女性主义批评方法解析萧红现实人生选择与文本现代性追求的内在矛盾,挖掘出其背后更为深层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5.
晴雯在大观园里是公认的最风流灵巧能干的丫头,深得贾母和宝玉的赏识,但也就是这个丫头,最后却红颜薄命。在对待宝玉的感情上,她有做妾的心理,但却没有理性的思考和打算;她口直心快、言语刻薄、出言锋利;她抓尖要强、逞强好胜。终至带来深层的伤感于心,被人嫉恨以致精神世界分外孤独。正由于这些,晴雯最后陨落了,她的悲剧并非像一些学者浅层次认为的那样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害了她,而是她的自我审视意识的缺失造成的,若她能稍稍地自我反省一下,她也不致于那么快的像一朵芙蓉花般早早的凋零了,这正是她生命的极大悲剧!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用犀利的笔触创造出一个荒凉独特的小说世界,这一切与她的人生悲剧意识密不可分。幼年失落于家庭,又被家族裹挟着失落于时代,动荡的社会现实最终成全了她,这一切使她形成独特的“失落者”心态,失落感成为她最基本的心理状态,由此连缀出她的人生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7.
莫里森是非裔美国小说家,她的历史意识非常强烈,对美国社会对黑人历史的抑制和忽视十分关注。《宠儿》是她的代表作品,通过对美国内战前玛格丽特·加纳的真实故事进行挪用,讲述了一个被自己亲身母亲杀死的黑人女孩复活后复仇的故事,深刻地批判和反思了美国的奴隶制,对人的良知进行拷问,使生者真正地见证苦难、直面苦难。通过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对这部作品的悲剧情节、悲剧冲突和悲剧效果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小说以其丰富的月亮意象而著称,这与她的女性意识有关,张爱玲认为,只有回归女性本质的女人才是真正的女人,才是具有神性的女人,女人的悲剧就在于她身上神性的缺失,而这种缺失则是她们生活于男权统治下的境遇造成的,也正是这种对女人生存处境的悲剧感形成了张爱玲小说苍凉的底色.月亮意象是她女性意识的体现与象征,是她对女人理想的审美的生存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婚姻与性爱,是张爱玲小说世界的基本题材.基于她的家庭经险和她的悲观气质,她难以发现人间真情,她珍惜爱情,却看到人间无爱,没有情投意融而持久的爱,只有权衡利弊的交易和短暂的梦幻,她更看到性爱中的人性悲剧是导致人间无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是一部伟大的精神悲剧。剧中女主人公布兰琪的悲剧结局给观众和评论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带来了诸多关于其疯癫根源的疑问和不解。关于她的悲剧命运,评论界观点不一。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入手,分析布兰琪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从而得出结论:正是布兰琪本我和超我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