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日,我一大早就来到了五人墓。昨天我和学生约定,今天在这里碰头,给他们讲讲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五人墓是一个极其僻静的地方,虽距离虎丘不远,却远离了热闹和喧嚣。门房的老头儿已然悠悠地泡了杯茶,准备一天的守候了。"要泡茶吗?"老头儿问我。我摇头说:"不忙,我等人。"老头儿戴上老花镜,翻着昨天的晚报,有一搭没一搭地和我聊着。  相似文献   

2.
《五人墓碑记》辨正二则湖南阮陵四中张永杨在备课过程中,这台发现《五人墓碑记》的某些碑文与史实不相符合,因此很有必要加以列举辨正,以供教学参考。一、周公被逮,不在了卯,而在丙寅。史载,明末苏州市民的反阉暴动,缘周顺昌被捕而起。这件史事究竟发生在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3.
贯穿爱国主义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中学语文教学有其优越的“天然”条件。许多范文内容本身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例子,高中语文第二册的《五人墓碑记》是其中之一。关键在于我们语文教师如何利用它。本人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一课时有意识地作了一些尝试。一、用主动的背景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正义感。《五人墓碑记》  相似文献   

4.
《五人墓碑记》练习商榷江苏东台市三仓中学孙庭元《五人墓碑记》文后“思考和练习”的第四大题要求学生“从每组题中,选出一个词义不同于其他加点的词”(高二册《语文》317页),下设三个小题,与课本配套的高二册《教参》备有参考答案。经过仔细推敲,我们认为三个...  相似文献   

5.
吴下无斯墓,要离家亦孤。文声噓侠烈,悲吊有屠沽。冗朝廷党,峥嵘里巷夫。田横岛中士,足敌五人无?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在苏州的东林党人周顺昌因反对宦官魏忠贤,被东厂逮捕。当时,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等五人为首的群众气愤不过,与差吏发生武斗。其中,有两名差吏丧命。  相似文献   

6.
《五人墓碑记》中的缩略互补陕西田永明《五人墓碑记》一文,其叙事简捷明快,其议论干净利落,其气势一泻千里,其感情汹涌难遏,为世人津津乐道。读此文,浩然之气扑面而来;掩卷遐思,回味悠长而余音袅袅。为什么一篇不长的文章,会如此之厚重,如此之动人心魄,如此之...  相似文献   

7.
《五人墓碑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选自张溥的《七录斋文集》。文章记述的是明朝天启年阃的一次抗暴斗争,表彰的是颜佩韦等五人的大勇大义。历史上,苏州人民为反抗明王朝的剥削和压迫,曾多次进行过抗暴斗争,其中较突出的一次是发生在万历廿九年,由纺织工人葛成领导的击杀税监孙隆、参随、黄建节等人的斗争。如果说,这些斗争是偏重在经济方面的话,那么,“五人义”事件该算是广大人民群众反抗明王朝残酷的特务统治的一次规模巨大的政治斗争了。  相似文献   

8.
《五人墓碑记》是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二册文言文的基本篇目,课本中有两处注解我认为欠妥当。  相似文献   

9.
现行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五人墓碑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教参》上注释为:“凡四方的士人经过(五人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显然《教参》上把“过”释为“经过”。这样理解准确吗?笔者揣摩再三,觉得不妥。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三册《五人墓碑记》中有这么一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第99页,2004年6月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分析《五人墓碑记》的对比法入手,抓住文章中几组对比和几处设问的前后关联,体会作者行文构思的独具匠心之处。  相似文献   

12.
自然界、人类社会,都存在着相互矛盾着、对立着的现象.为了把问题说得更清楚,把事物描绘得更鲜明,把道理阐述得更明确,把思想感情抒发得更充分,文章家常常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对比,使是非、善恶、美丑互相映衬,以臧否人物,明辨是非,分别善恶,褒贬美丑.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对比手法.张溥在《五人墓碑记》中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手法,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五人墓碑记》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呢?一、作者恰当地确定了对比对象.颜佩伟等五  相似文献   

13.
明末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在饱含激情地叙述了五人的动人事迹后,点明了写作的缘起—“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相似文献   

14.
苏州虎丘山东面山塘街上有座“五人墓”,是明代为反对魏忠贤阉党而仗义捐躯的五位壮士之墓。“五人之墓”四个大字是当时八龄童韩磬所写。公元1626年(明天启六年)初,浙江官吏魏大中因触犯奸贼魏忠贤而被捕,在押往京师途中经过苏州,曾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的吴县人周顺昌,在盘门水滨置酒相迎,欢叙三日,并将季女许配魏大中之孙。魏忠贤得知后大为恼怒,即派旗牌官捕捉周顺昌。苏州百姓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二册二十五课《五人墓碑记》有两条注释! (1)[亦以明死生之大]也就是为了说明死生对人的关系之大。死生,指有价值的和无价值的不同的生和死。 (2)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意思是说,匹夫一死,关系国家兴亡,非常重大。匹夫,平民,这里指五人。社稷,指国家。这两条注释可以商榷。刘世南同志在《中国语文》—九七九年第四期发表《谈古文的标点、注释和翻译》一文指  相似文献   

16.
《五人墓碑记》多次使用了对比手法,这一点早为大家所认同.但究竟运用了几次对比,每次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尚有待探明.苏教版和人教版的教学参考书,都认为全文只有三次对比,分别出现在第二段、第五段和第六段.本人则认为对比在文中实有五次之多,其中五、六两段各有两次,这些对比构成了议论的主体,并实现着各自不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近读两部学术著作,发现两则有关《五人墓碑记》的资料,辑录以供高中语文教师备课参考。其一邓之诚《骨董琐记》:苏州五人墓碑,邑中七岁童子韩馨书。馨明亡后隐居习禅以终,门人私谥贞文先生。书法少为香光推重,惜传世不多。俞金门藏明巡按赵吉揭贴,五人外尚有徒流八人,凡得罪者十三人也。其二洪焕椿《浙江方志考》:万历《遂安县志》4卷,明知县博罗韩晟修,遂安毛一鹭纂。一鹭字孺初,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松江司理。天启末,历巡抚应天。(按:遂安今并入淳安县)万历四十年(1612)修,刊本,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日本国会图…  相似文献   

18.
歌颂平民抗暴斗争的《五人墓碑记》选材严谨,主题开掘深透,落笔纵横而又层次井然。 从什么入手才能精当扼要地讲好这篇课文呢?刘勰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这里强调的“入情”、“沿波”与叶圣陶先生说的“作者思有路,入路识斯真”大体相通,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语文必修第三册课文《五人墓碑记》(明·张溥)中有这样两个句子,在教学过程中,它们引起了我们师生共同关注,引发了一场争论。  相似文献   

20.
《五人墓碑记》是明末散文家张溥的名篇,被选入现行高中和中师语文教材。文章针对当时朝野上下的政治斗争,记叙、赞颂了颜佩韦等五义士不畏强暴,“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正义行为和高尚精神,笔势纵横,感情充溢,富于感染力。然而这篇纪实性的碑记在叙事上有两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