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道德范畴的核心是尊重和公正,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走进学生心灵世界,实现学生的自我道德教育。本文拟从复杂性理论的视阈考量中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呼吁构建真正的走进学生心灵的德育。  相似文献   

2.
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模式不只是一种教育方法。它是在一定的道德教育理论指导下,依据道德教育过程的规律而形成的道德教育过程中比较稳固的教育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联结道德教育理论和道德教育实践的纽带和桥梁。建立和谐发展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模式无论是对高校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还是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道德范畴的核心是尊重和公正,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走进学生心灵世界,实现学生的自我道德教育.本文拟从复杂性理论的视阚考量中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呼吁构建真正的走进学生心灵的德育.  相似文献   

4.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高校辅书刊号员对自己的职责还缺乏相应的认识。文章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层面。阐述了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论述了高校辅导员为较好胜任和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提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生态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面对当前生态道德教育的不足,高校应坚持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感、人与自然和谐观、生态消费理念的生态道德价值取向,从完善生态道德教学体系、注重生态道德教育实践、营造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和构建生态道德教育评价机制四个维度进行高校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6.
认清新时期高校教育治理如何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关键在于对高校教育治理采用何种发展模式的探索,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框架为此提供了恰当的考察视角。基于这一思路,可尝试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依据当前高校发展实际,对新时期高校教育治理模式进行全面考量与设计,通过价值引领和现实政策的共同作用,建构一个层次化、协同化、系统化的高校教育治理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7.
道德教育的精神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精神和灵魂、引导人认识自己的价值、完满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活动。面对新时期人文精神的失落给道德教育带来的道德冷漠、道德滑坡等挑战和问题,从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角度诠释道德教育的真谛,唤醒并对接人的内在精神需要,激发人超拔的内在精神动力,从而型塑道德教育的精神品格,成为当下学校道德教育的时代选择。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不仅能够美化学生的心灵,而且还能够产生经济效益,道德人力资本就是能产生经济价值的价值.职业技术教育不能只重视职业和技术培训,还要通过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人力资本,将来成为和谐发展的道德高尚的职业人.  相似文献   

9.
文学也是人学,文学的功能不仅体现在文化层面、审美层面,更指向超越功利价值的精神价值层面,教化人的心灵。在文学教学实践中,通过挖掘文学的育人“潜力”,推动文学教育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从课堂教学向校园文学、从专业教学向思想教育三个方向延伸,可实现大学生专业学习、素质习得、思想提升“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0.
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魂。师德建设关系高校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成败,关系社会和谐。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特别是教师教育类专业的教师,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生的成长,影响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和谐社会角度审视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新内涵,剖析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探索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1.
在道德建设中,高校的道德教育承担着重要任务,是全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方向。但是高校道德教育只有进行变革,走出传统的教育模式,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道德建设的需要。这些变革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道德教育观念的变革、道德教育方法的变革和道德教育内容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王玉芬 《时代教育》2009,(10):41-41
新时期,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一种崭新理念和重要原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构起双向互动机制.本文阐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作用,并通过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在宏观上加以把握,从而形成和谐、长效的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养教育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机制在具体实践中仍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德育工作价值的发挥,需从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内外视角双重发力,创新高校道德教育方法,建立以“价值导向、典型示范、规范约束”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外生引导机制和以“求知树德、自省立德、实践修德”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生养成机制,切实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4.
大学和谐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构建大学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和谐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大学和谐文化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在建设和发展和谐的大学文化中,应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教育能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知性德性。知性赋予学生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德性是学生做人的底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虽然目前高校德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许多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高校德育建设中具有重要价值,它一直以来提倡道德教育,涵盖丰富的德育思  相似文献   

16.
<正>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教育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核心。他认为艺术教育不仅是进行美育的有效手段,而且担负着智育的一部分职能,也是实施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它能激发人的心灵,发展人的理智,因此,学生的和谐发展,不能没有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形式,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走向生命的和谐——道德教育与生命的摩擦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德胜 《中国德育》2006,1(9):94-94
和谐是一种境界。道德教育指向人的生命,达到与人的生命的和谐是道德教育至高的境界。审视现实,我们发现道德教育与生命的摩擦依然清晰可见:或用道德排斥生命,或用生命排斥道德。两种摩擦方向虽然南辕北辙,但根源却是相同的:对生命与道德关系的曲解。道德与生命并不矛盾,因为道德是个体生命的花朵、是群体生命的自觉,能够赋予生命以意义。道德内在于生命本身,但道德却是生命的一个特殊层面。基于此,道德与生命的关系呈现出“和谐之中有摩擦”的总态势,但道德教育中的摩擦多是人为制造的,根源于对二者关系的错误观念。道德教育要走向内在的和谐,即与生命的和谐,就必须调整其价值取向;由排斥生命走向对生命的呵护与激发。呵护生命意味着教育和道德教育不能体罚、虐待生命,不能让生命工具化;激发生命,意味着激发、帮助个体追求和制造是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世爱 《中国德育》2007,2(7):11-13
生命与教育、道德教育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生命是教育、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内在依据,教育、道德教育以个体发展和生命完善为终极价值追求,道德教育更是对生命的超越和提升。梳理和领悟这种内在关系,找到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契合点,从应然的角度论证在价值多元社会中道德教育的生命价值取向,对教育、道德教育的改革、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多元价值社会的各种价值体系对道德教育本身的价值众说纷纭,这就有必要重新给道德教育一个合适的定位。透过价值现象学的分析,人的内部实际存在一个价值系统,这个价值系统内的三类价值又是按一定的序列排列的。道德教育作为维护心灵价值的一种手段,就是为了捍卫人的价值系统中合理的价值序列,既要防止真善美本身的价值被侵害,又要引导人的心灵追求真善美的本质。它的实际使命是培养人有一颗健全的心灵,调整人的价值序列,捍卫真善美的价值领空(但不提供真善美的价值标准)。从这一视角来看,道德教育不是一种价值教育,而是一种心灵教育。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新旧价值观的冲突对既有道德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导致当下道德危机的出现,这种危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高校要使理想信念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必然要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是指向未来的,具有追求至善的和超越的本质.因而在当代,道德教育价值追求应是弘扬儒家道德理性人文主义关怀、树立以社会为对象的道德目标以及加强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