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英 《科技通报》1994,10(5):311-316
论述了浙江省食物结构发展的现状与90年代食物发展的基本目标,提出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食物结构发展的指导思想:(1)坚持食物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根据科学消费的需求,大力发展食物生产,增加食物有效供给.(2)坚持素食为主,荤食为辅的膳食模式,继承我国饮食习惯中的优良传统.按照营养卫生原则,改革膳食结构,逐步提高动物性食物比重,增加豆类蛋白,使食物消费和营养水平有较大的改善和提高.文中提出了实现食物发展目标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2.
近20年来中国食物消费变化与膳食营养状况评价   总被引:34,自引:6,他引:34  
文章分析了1978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量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结合弹性系数分析探讨了中国食物消费的变动趋势,并估算了1978年~2001年中国城乡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水平。在估算中,提出了利用食物消费支出和营养素摄入之间的关联来订正营养素摄取量估算值的方法。研究发现,城乡居民间接粮食消费持续增长,已经替代直接粮食消费成为粮食总需求增加的主要因素;城镇居民的食物消费正向动植物并重的方向发展;参照2010年中国营养发展总体目标,目前中国城乡居民摄入热量均已达到要求,但是城镇居民蛋白质摄入尚欠,脂肪摄入量超标较多,食物消费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居民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都偏低,食物消费水平和膳食营养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不论从食物消费结构还是人均摄入能量、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素的状况来看,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都较城镇居民要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平的全面提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近50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哲敏 《资源科学》2007,29(1):27-35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食物消费额增长减缓,占消费支出比重快速下降;食物消费结构由单一型食物消费向多元化方面发展,由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向动植物性食物并重的食物消费模式转变。分析发现,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历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它划分为贫困期→温饱期→结构调整期→营养健康期等4个阶段,且这些阶段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相对应;居民的食物消费需求已从追求温饱向营养健康科学转变。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是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转变的关键时期应引起重视。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中存在的食物生产结构不够合理,食物质量、安全与卫生存在隐患;食物消费结构和饮食行为缺乏有效的引导;食物工业落后,加工品种类不多;食物消费的差距在拉大等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健康发展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演变及政策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孟繁盈  许月卿  张立金 《资源科学》2010,32(7):1333-1341
以1995年-2006年我国各省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统计数据为基础,从食物消费量、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地域差异等三方面分析了我国各省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演变特征,并应用居民人均食物消费量—收入消费模型,对各省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发展动态进行了预测,由此得到一些保障我国食物消费安全的结论与政策启示。结论表明:①近1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对粮食消费有所减少,鲜菜消费基本稳定,而猪牛羊肉、禽类、水产品等动物性食物消费在增加;②城镇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明显高于农村居民,而农村居民只有粮食消费高于城镇居民;③我国食物消费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同食物种类均存在消费地域性;④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后,动物性食物消费尤其是家禽类和水产品的消费将会显著增加,而粮食消费将会明显减少,鲜菜消费趋向稳定,其中农村居民对动物性食物消费需求增长幅度大于城镇居民。政策启示:①确立"大食物"新观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扩大食物来源,满足居民食物需求;②根据城乡居民不同的食物消费阶段,制定相应的食物安全策略,努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改善其食物消费水平;③针对不同地区食物消费趋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保障区域食物安全。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EIES模型对两个年度江西省城镇居民主要食物的消费需求特征进行了边际预算份额分析、边际消费倾向分析、基本需求支出分析和需求的收入弹性分析等的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镇居民食物需求的变化趋势是在外饮食、奶及奶制品食物的消费增长较快,其他食物消费相对较稳定,并提出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6.
随着食物生产及消费系统的变革,可持续的食物消费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议题。1978—2017年中国人均食物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导致人均食物消费的水资源消耗量、耕地资源需求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均呈增加趋势。因此,本文利用多目标规划方法,在满足膳食营养需求的基础上,探讨经济及资源环境成本最小的食物消费结构。研究结果表明:①在仅考虑热量、蛋白质及脂肪等宏量营养素约束时,得到的食物消费结构较为单一,而加入微量营养素约束时,食物结构多样性显著增加,但食物消费比例仍需优化;在营养组成和食物结构双重约束下所得的食物类别及消费量均趋于合理。②优化的食物消费结构与中国当前消费相比,畜禽肉类在热量和蛋白质供给中的比重显著下降,豆与坚果类和奶类在蛋白质供给中的比重增加。③与中国当前及其他典型食物消费结构相比,优化的食物消费结构在满足营养的基础上,经济及资源环境成本均较低,表明该优化结构满足可持续食物消费的目标。④优化的食物消费结构将使中国人均食物消费的水资源消耗量、耕地资源消耗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分别减少312.2 m3/年、256.0 m2/年、425.1 kg/年。中国的现状是农业资源日益稀缺,通过倡导合理的膳食结构,不仅能够有效减轻资源环境压力,而且对食物消费引发的各类健康隐患具有改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基金》1992,6(2):6-14
本项研究针对食物供需的矛盾,全面系统地提出了食物结构调整、优化、配套的战略及相应措施,论述了从食物生产结构调整入手,引导居民适度消费,使食物生产结构、消费结构与营养结构三者配套协调并达到各自优化的途径与效益。在分析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以五项指标为依据,划分了食物发展阶段,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食物消费模式,重点表述了达到小康生活的食物消费与营养水平,并对2020年发展进行了预测与展望。根据食物发展战略和地区差异,论述了城市与农村以及不同区域食物发展的特点、趋势、目标与对策。阐述了食物发展的技术路线及宏观调控政策。在研究方法上,采取了“四个结合”,建立了食物数据库、决策支持系统与多种计算机模型,制定了主要食物营养成份计算表。为了抓住历史时机,实施食物发展战略与目标,项目组提出了重要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许菲  张彩萍  白军飞 《资源科学》2018,40(1):104-116
本文通过食物消费在收入增长、老龄化和水足迹之间建立了有机联系,从收入增长与人口老龄化角度考察了中国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现状,并对其未来趋势进行预测,回答了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是如何影响食物消费水资源需求的问题。基于10个城市2023个城市居民家庭7天记账式调研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随收入上升呈现递减式上升的发展趋势,这意味着,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由食物消费所带来的水资源供需压力将会进一步加大,在2027年左右逐渐缓解并达到水资源需求的最高点。与收入增长作用相反,中国人口老龄化对食物消费水足迹有显著负影响,因此,认识并利用这一自然趋势,将十分有助于更加科学动态地应对水资源压力。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被忽视的居民在外饮食消费在城市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估计中占有显著地位,忽略在外消费量及其与在家食物消费结构上的差异都会造成对食物消费水需求的显著低估。  相似文献   

9.
封志明 《预测》1992,11(1):26-30
1 我国人口的食物消费现状 1.1 1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主要食物的人均占有量大多低于世界同期平均水平,食物消费仍属温饱型 (1)植物性食物:粮、油、糖生产在1984年和1985年达到峰值后,基本停滞不前,水果旺盛的增长势头不减;由于人口的持续增加,人均植物性食物,除水果外均已出现下降趋势。 1982年和1984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分别达到350kg和394kg,基本解决了10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与国际上相比,我国的粮食消费仍处于低水平,只是勉强够吃,约是美国的1/4,苏联的1/2。1985年之后,由于人口的增长超过粮食产量的增加,人均粮食占有水平出  相似文献   

10.
信息消费者信息化问题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信息消费环境入手,论述了当前信息消费者信息消费需要、信息消费心理特征、信息消费行为,分析了消费者信息的获取与处理,最后提出了信息消费者信息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旨对当前信息消费过程中出现的消费者信息化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