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乡土景观元素是源自特定地域生产、生活过程中,构成乡土景观的各种自然的、社会的以及文化的元素与符号。第三届广西园博园防城港园景观设计将理论结合实践,通过挖掘和提取防城港恰当的乡土景观元素,在有限的展园场所空间内对其进行组合、巧妙设计,营造出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防城港园景观,为广西园博园城市展园的景观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乡土景观元素是取自特定地域生产、生活过程中用于景观表现的素材,是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的综合体现。通过深入调研广西第二届园博园景观作品,并经过文献研究和归纳提炼,总结出凝练概括、陈列展示、象征联想、模拟展现、文化隐喻、衍生重组、还原再现、引入自然、拟人表达、融合创新等10种乡土景观表达手法。结合乡土景观营建实例,对这10种景观表达手法进行论述,为乡土景观的设计与营造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对乡土植物在城市景观和绿化中的作用、意义、应用优势及应用方式进行了综述.对昭通市植物资源作了概述及区域性野生观赏植物研究,为乡土植物在昭通市的城市改造建设、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野生花卉开发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谭杉 《华章》2013,(28)
乡土景观是对本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追求。本文以广州古村落中的黄埔古村为例,通过实例和理论分析,对本土景观元素中,乡土景观的运用进行了分析,以体现乡土景观元素对历史文化场景的复原、追寻和演绎。通过运用和表达乡土人物、风情和风水、风貌,对原滋原味的古村落景观进行营造。  相似文献   

5.
乡土特色景观包括环境资源类乡土特色景观、空间形态类乡土特色景观等要素,具有生态性、实用性、人文性等基本特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设计存在设计切入点与落脚点不明确、设计执行细节不清晰、设计效果评估体系不完善等困境,文章通过环境资源类构成要素设计、空间形态类构成要素设计、活动感受类构成要素设计三方面,指明乡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也蓬勃兴起,人们对乡土景观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乡土景观的特色性和完整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挖掘其价值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保护传统景观以及发展创新现代景观有相当重要意义。本篇文章主要论述了乡土景观的概念和对乡土景观的认识,着重叙述乡土景观对城市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衡水湖湖滨带植被恢复及植物景观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衡水湖湖滨带生态环境日趋脆弱的现状,对其自然地理、植被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根据衡水湖湖滨带生态和景观功能定位的不同,可以将实验区划分为保护区、恢复区、重建区3个区及9个分区;在实验区基于引种适应性、植被恢复、植物景观构建等方面进行了物种的筛选研究,选取了39种乡土植物、野生观赏植物、园林栽培植物,在不同分区设计了9个景观效果突出、生态功能显著的植物群落组合.  相似文献   

8.
以“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为例,借助浙江省浦江县万年上山文化、“江南第一家”等乡土资源,探究借助乡土资源将思政元素融入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路径,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师在大思政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的背景下,城市景观信息设计受到重视,在城市景观信息设计方面对景观信息可识别性、可表意性以及可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十分有必要从视觉传达角度对城市景观信息设计进行研究,促进城市景观信息设计视觉传达效果的增强。本文在简要分析城市景观信息设计概念的基础上,对视觉传达的作用、设计要点以及主要应用形式进行了研究,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乡土地理作为一种区域地理,该区域限制于本县(市),以县(市)作为乡土地理教育的区域。文章从乡土地理教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以及乡土地理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思考和发展契机,进行了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土地理教育研究,对乡土地理教育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城市湿地景观生态建设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湿地是城市景观单元中最重要的近自然空间,在城市湿地景观建设中协调湿地的自然生态功能与经济、文化功能之间关系,是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分析城市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对比国内外在城市湿地景观建设实践上的差异,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了城市湿地景观建设应该遵循的4个原则,即生态性、连续性和整体性、乡土性和美学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开展乡村微景观打造建设工作应从生态文明角度出发,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民俗特色文化融入微景观打造建设中,体现乡生活独特的文化氛围,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乡村微景观生态环境。在这个过程中,要努力提高乡村地区的风貌、经济、生态发展,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增强村民创建意识,确保从设计到建设再到维护的系统性,重点把握乡村微景观合规化治理的整体性。同时,要从根本上理解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和乡土民族文化互相结合,打造出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的乡村微景观。  相似文献   

13.
面向可持续城市的佛山绿地系统生态调控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如何创造更符合自然生态本性、更凸显独特的佛山城市形象、更具有岭南网河水乡地区乡土文化特色的佛山城市绿色景观的问题 ,需要我们从更高的高度和更宽的视野来审视和规划。可持续城市的提出 ,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个观察平台和一种实践的可能性。面向可持续城市目标 ,佛山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和规划 ,必须要从生态学的基本原则出发 ,利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对绿地系统进行精心规划和设计。在佛山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调控过程中 ,必须遵守保持和扩大多样性、景观生态学、废物最小化和绿色量标准的调控原则 ,通过完善绿地景观生态网络 ,建设均衡合理的斑块和廊道系统 ;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以植物群落为基本单位进行绿化建设 ;努力承担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任务 ;城市绿化建设从“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向人与自然亲和的方向转变等关键途径对绿地系统进行精心规划和设计 ,引导其向人与自然亲和化、城市景观整体化、城乡绿地一体化、绿地空间结构合理化、绿地功能生态化、人群视觉绿色化、绿地建设艺术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进程存在"千城一面"问题,新型城镇化应强调自身文脉的传承,要求充分发扬地方文化特色,构建地方特色鲜明的城镇,首要任务是对区域文化特征进行识别与分区研究。将综合评价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引入到文化地理学研究,通过从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角度构建古村镇文化景观相似性指标体系,并对相关指标进行定量化,评价分析了湘西古村镇文化景观的相似特征,最后应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文化景观区划研究,将湘西地区分为侗族景观区、瑶族景观区、土家族景观区和苗族景观区,并对区域文化景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对区域规划与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植物造景是高校园林设计、景观营建的主旋律,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首先对当前高校校园植物配置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然后结合部分高校校园环境实例提出优先选用乡土树种,营造校园地方特色等创建生态、文化、优美校园环境的技术对策,以期对现代高校校园景观的后续建设提供示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物质生活水平早已今非昔比的现代社会,农家乐作为一种大众休闲方式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乡土元素"更是作为农家乐文化的核心元素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通过对乡土元素的概括分析,结合实际从景观主题、景观布局和景观营造三个方面,分别针对"城市近郊农家乐景观设计中乡土元素的具体应用"展开探讨,供设计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邢台学院学报》2017,(4):93-94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乡土元素作为村庄景观营造的一种文化展现出来。结合乡土元素的特点以及研究概况,从"古"、"俗"、"秀"三个方面来挖掘寿东村的乡土元素特征,从而体现出乡土元素在景观营造中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前来的游客提供了身体和心理双重的良好体验。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设计艺术学角度出发,站在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传承的视角对豫北传统石砌村落的民宿进行分析,归纳其民宿景观的现状与特点,结合当地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研究如何使乡土文化在民宿庭院景观设计中得以传承和提升,为民宿庭院场所的营造方式提供依据,满足游客多层次的景观审美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一个多维的居住体验.  相似文献   

19.
以福建农林大学湿地公园改造为例,对改造前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以生态恢复为原则,总体布局设计充分利用现状,适度改造,以自然式为主。强调水面空间的统一而富有联系和变化,岸线有收有放,生态自然,景观小品藏露结合,低碳生态,注重乡土植物,营造自然生态的植物群落景观。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乡村建设中一些乡土景观遭到破坏。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开始关注乡村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保护。打造“美丽、舒适”的乡村环境,是推进绿色宜居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研究过程中,通过阅读文献、实地调研、实证研究,并结合理论与具体案例总结出宜居乡村小尺度景观设计营造思路与应用方法,完成符合乡村小尺度景观营造特征的创新设计。为宜居乡村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与补充,将绿色宜居乡村景观的研究与应用推向更深、更广的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