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开学伊始,我就听说王胜所在的六(6)班比较有名,这个班有好几个学生爱打架,王胜好像是他们中的一个。因此,我对这个班就有了特殊的“感情”,心想这几个学生只要在我的课上不惹事就行。  相似文献   

2.
2006年十月,新接手了普师二年级(5)班。正如许多老师的戏言:这个班有几枚“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引爆”的可能。那么拆除班中的“定时炸弹”,消除隐患是班主任最棘手的,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不,接这个班不几天,问题就来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学校要有自己的办学思想,已经成为广泛的共识。但是,这“思想”再好也不是摆设,更不能撂在一边,关键是把它转化为办学实践。这个“转化”的过程,其实就是用“思想”办学的过程。而且,还应该是一个非常自觉的过程。中外名校之所以成“名”,坚持用“思想”办学,大概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如今,我们的目标是办好每一所学校,也不能“跳”出这个圈子,因为这是一条普遍规律。。天津市海天小学作为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在这方面的探索,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典型“答案”,尽管这个答案可能还并不完美,也许还不够深刻。  相似文献   

4.
刚接了六(4)班,前任班主任老师就说这个班有些特殊,三年级时,由于某些特殊原因,班上的好学生都到别的班“定居”了。人数少了以后,只要是从外校来的孩子都“住”进了这个班(绝大多数是所谓的“潜能生”),来接班的我哭笑不得。但我始终坚信一点,只要自己给他们足够的尊重和爱,一定会换来孩子们的可贵信赖。  相似文献   

5.
有一种传统的“圈子”,人们团结在一起仅仅因为兴趣,有类似Salon的纯业余性;而今在现代职场中,另外一种“圈子”渐渐多了起来。通俗地讲,这种“圈子”是关系网的变称;深奥起来看“,圈子”是人际交往能力或者是“情商”高低的象征。尽管,我们一再宣称现代社会打拼靠的是实力,但谁又能说一个有着强大关系网支持、“情商”很高的人不具有实力呢?因此,人们在像织网一样努力使自己“圈子”的半径越画越大,并出于不同目的,将“圈子”分成了双重轨迹。  相似文献   

6.
“咳!注意!注意!新的征文活动开始啦!“这次的征文可有点特别哟,因为它的要求呢,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因为既不要求字数,也不要求写法,甚至连内容的真实性都不要求。这就意味着你可以写真事;也可以一半真实,一半虚构;还可以完全虚构,就是说你完全可以自己编一个故事出来!“当然,你的这个故事必须合乎逻辑、经得住推敲,就是说,它得像‘真的’一样!毕竟,大家都是IQ指数很高的人呀!哈哈哈……”“暂停,暂停,你说了半天,到底征文题目是什么呀?”“啊,抱歉!现在就说这个题目,这个题目是这次征文的惟一要求,要写你们班…  相似文献   

7.
《家教世界》2013,(12):20-20
一哥:我在省里的英语演讲比赛上拿了一等奖,班里平日走得比较近的哥们就让我请客。一开始还在兴头上的我二话没说.当天中午就请他们到学校附近的一家小饭店“庆祝”,花了我200块,吃得很开心、,可是没过多久,其他同学就说我厚此薄彼,也让我请客,甚至其他班的以前认识的也来凑热闹。虽然吃的“档次”降低了,但是这个奖也“吃”掉了我600多块。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族,这份超额开支相当于我平时两个月的零花钱。一开始就图个热闹,后来就是骑在马上下不来了,不请就说我小气,请还得请全了,要不说我“差事儿”。我现在都有点后悔去参加那个比赛了。  相似文献   

8.
蒋新颖 《云南教育》2009,(21):42-42
在人生长河中,学校生活是一个十分短暂而又对一生有着深刻影响的时期,所以在这个特别的时期开展“三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最近,我们学校就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三生教育”活动——学校组织高一年级16个班的32名团干部到普雄建水八中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9.
周维强 《江苏教育》2008,(13):83-85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和生活,就得有生存和生活的“技术”和“智慧”。这“技术”和“智慧”有的是来自自己的探索.这就是“直接经验”。但“吾生也有涯”。而“知”则无涯,不可能样样都自己去“直接经验”.都从头做起,别人的探索所得,也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前提当然是得尊重“知识产权”),这就是“间接经验”。或者在有的情况下,也可能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嫁接”。套用中国古代哲人的“话语”来表述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相似文献   

10.
伤痕     
“小莹是我们班唯一能闪光发亮的灯。”这是我刚刚接任这个班时的心底话. 这个班简直是“重灾区”。各科成绩已跟其它班拉下了明显的距离,那一小群“问题学生”也让人头疼不已。  相似文献   

11.
章师亚 《浙江教育科学》2010,(4):F0003-F0003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课题研究来说.这话太有价值了。因为,课题研究有周期,短者一年.长者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如果“立项”时就偏了“向”,那么,这一年或者三年五年十年八年的研究之路别说有什么价值,就连“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也扯不上了。这应该是一个十分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就曾让“文化”很热闹过一阵。现在,虽然已经很少有人再明提“搭台”和“唱戏”的事儿了。但明眼人都看得出,祭这个拜那个,建这个“园”筑那个“城”,不少地方政府的目标指向其实仍不过是经济这台“戏”。  相似文献   

13.
燕刚 《教师》2015,(8):117
我带的13复合三班,是河北省承德县职教中心的一个职业班。这个班的学生一部分是初中分流来的“高材生”,一部分是来自社会的“闲散青年”,还有一部分是从对口升学班转来的“后进生”。其中,“问题学生”很多,且全班30人中,单亲的就有9人。对于这群学生,无论是老师,还是领导都存有一定的偏见,可以说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他们身上还有闪光点  相似文献   

14.
所谓“懂得”,浅的层面是“知道”、“了解”,我们可以称之为“知”;深的层面是“理解”,有所发现,心有所得,我们可以称之为“识”。对个体而言,“知识”就应该包括这两个层面。“知道”是“发现”的前提和条件。如果连“知道”都不知道,当然就谈不上更进一步的“发现”和“洞见”。譬如,如果你真正知道世界上三十二个发达国家它们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制度、自然资源状况、人口的数量及结构、产业优势、国土面积等等,你就会有许多的发现。你会发现,它们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有着良好的关系,都实行着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说,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的同义语;杰出的社会学家帕森斯就曾指出:“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个人主义”三位一体)。“知道”并不必然导致“发现”和“洞见”。从“知道”到“发现”和“洞见”,需要一个复杂的认知加工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思考并养成思考的习惯。  相似文献   

15.
听到“鬼”,你一定会很好奇,这个“鬼”可不是指什么死鬼或女鬼之类的。你想知道我们班有什么“鬼”吗?好,现在我就说给你们听。不过你听了我说的“鬼故事”可别毛骨悚然或大吃一惊哦!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经典文化,包括诗词在内,向我们少儿普及,没有必要讨论,就应该这样。其实,过去凡是读经都不是泛指的经典文化,都指的是读经尊孔。我们现在转过头来看,儒家的经典,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儒家经典是否还有可取之处?“五四”运动打出孔家店当时是推动历史前进的,肯定是对的。当时自然也有过激之处,就是笼统地否认了儒家,笼统地否认了孔孟之道。现在再回头看,经过“文革”,经过商品经济的大潮,可以说是道德沦丧,甚至是人性泯灭,这都不是东方道德还是西方道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勇赫 《母婴世界》2012,(9):28-29
“尊重”这个词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场合,就像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它真的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容器吗?我看未必!学校、教育机构、公益组织,甚至企业都将“尊重”做成标语打在最醒目的地方,似乎在刻意营造一种人文关怀。请问,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8.
和凌宗伟先生交谈,他最喜欢用的一个词是“好玩”,“这个事情很好玩”;“可以这样和他们玩一玩”;“玩的就是不一样”,“玩”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在这样一个学生喊苦教师和家长都喊累,各个学校不堪重负的教育现实下,一个教育者却总是觉得教育“好玩”,这件事本身就很“好玩”。  相似文献   

19.
【案例一】那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4月1日。上课铃声响了,我像往常一样步履轻松地走向二年级儿班的教室。我任教二年级8个班的政治课,从儿班到18班(这是市里最好的一所初中),也就是说,同一个教学内容,我要“重复”八遍。但是我没有感到枯燥、乏味,相反.我觉得每个班的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位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同一个教学内容在不同的班级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我甚至有点急切地想一下子跳到教室里马上讲课了。教室门虚掩着,留了条缝,有点奇怪,我推门……“啪!”一个脸盆倒扣在我的头上,脸盆里的水砸在了我的脸上、我的衣服上。我无所适从!我狼狈至极!我气急败坏!一声怒吼:“谁干的?”学生可能也意识到自己的恶作剧过火了,有三位男生陆续站了起来,低着头,等着我发落。我一看,气也消了一半。“为什么这样做?”我装作厉声道。二三人小心地轻声回答:“今天是愚人节。”“徐老师.愚人节快乐!”班长小心翼翼地站了起来,满脸愧疚地看着我说道。说实话,这会儿我的怒气所剩无几了,我一边擦了擦脸上的水,抖了抖衣服,一边说:“这个样子,还能快乐  相似文献   

20.
方帆 《教师博览》2005,(3):45-46
美国的公立高中,除了个别的以外.基本是没有类似于国内的“班”的概念的.甚至连“年级”的概念都比较模糊,原因就在于美国的高中是实行学分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