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本文首先界定了关于"日本的中国观"的范畴意义,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本世纪日本人的主流形态的"中国观"依时代速进,分解为六种形态,即"脱亚论中国观"、"亚细亚中国观"、"大东亚中国观"、"反省与原罪中国观"、"文革与非文革中国观"以及当前以"新民族主义"和"和平主义"为主体的"多元中国观"(因限于篇幅,作者对"亚细亚中国观"和"大东亚中国观"作了省略),并分别以充分的史料与作者的经验实证对此作了分析与辨证,从而对本世纪日本人的主流形态的"中国观"作出了比较系统的具有科学意义和认识价值的总结。  相似文献   

2.
“大东合邦”、“亚细亚一体”、“大亚细亚主义”是近代日本侵华理论的一种重要形态,它与武力犯华论相反相成,形成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软硬两种理论形态,其实质都是并吞中国。其中,樽井藤吉的“大东合邦论”主张以日本为盟主在东亚建立“大东国”,其用心就是要中国成为日本的附属国。而小寺谦吉的长达1200多页的《大亚细亚主义论》则集大亚细亚理论之大成,其核心是要中国放弃主权,任由日本来“改造”中国,最终是日本独霸中国和亚洲。“大亚细亚主义”实际上等于“大日本主义”。  相似文献   

3.
自民国初年东西文化论战后,关于东西方文明的争论便从未停止。一战爆发后,欧洲文明在战争中遭受较大冲击,使当时国人对东西方文明产生新的思考。在此背景下,李大钊考察东西方的地理、历史、文化、思想等领域,同时运用人类学与民族学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形成较为独特的东西文明观。受此文明观影响,李大钊驳斥日本人提出的“大亚细亚主义”,提出“新亚细亚主义”,还将“调和主义”哲学思想运用其中,并积极倡导“第三文明”,即俄国十月革命后所创造的社会主义文明。李大钊的东西文明观为其传播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也对其民族观与种族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前,日本绝大多数时间都处在“中华文化圈”之内,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早期由于两国文化的巨大落差,古代日本人对中国充满了幢憬和向往之情。日本全面向中国学习,大规模地汲取中国文物制度和思想宗教等举措就是这种中国观的产物。但日本随着自己独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中国的崇仰之中又加入了疏离的成分。也就是说。近代以前日本人的中国观处于一种渐变的状态之中,其变化轨迹清晰可见。就总体而言,虽然出现过冷淡和疏离中国时期,但仍是以崇仰为主流。  相似文献   

5.
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反映了他们对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的基本认识,其形成和演变是中日两国国力以及在东亚政治舞台上角色转换的真实反映。以"脱亚论"和"亚洲一体论"为代表的两种中国观是日本政府对华政策演变的重要理论依据,它们对近代以后日本的政治目标、国际战略、对外政策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我们仍可在两国关系的发展中窥见其踪影。探讨近代日本人中国观的演进,对于深入理解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演变,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1937—1945年的中国全面抗日战争期间,东亚地区存在着两种国际秩序的较量:以“门户开放”为特征、美国主导建立的华盛顿体系;以“共存共荣”为特征、日本企图建立的“大东亚共荣圈”。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导致了华盛顿体系的崩溃;太平洋战争之后,日本初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建立起“大东亚共荣圈”。但随着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日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只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7.
近代日本的中国观是其国际秩序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这一时期日本的东亚政策。由于进入近代以来中国不断遭受欧美列强蹂躏的现实和在传统秩序下中国处于中心位置的历史原因以及其它多方面的因素,近代中国之于日本,既有弱者的一面又有强者的一面。近代日本中国观的这种彼此矛盾的双层构造使日本在制定和实施东亚政策时呈现出矛盾性。  相似文献   

8.
新论摘编     
日本亚洲主义与右翼思潮源流纵观日本亚洲主义的源流与变异,可以了解其如何从早期“兴亚”论,经“国粹”论,到后期“大亚细亚主义”、“东亚同文”论,以至“大东亚共荣圈”论,步步走向侵略主义的结局。萌生于19世纪中叶的日本亚洲主义具有其早期形态,原是一个多翼并存的思潮。分析这个思潮的早期形态如何演化变异,其中最反动的一翼如何加速膨胀,由此探析日本右翼思潮源生与发展的历史,有助于人们对其做更清晰的剖析与更深刻的批判。原载《历史研究》2005(3)作者盛邦和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所谓“语境”问题,是指某一说法得以流行的…  相似文献   

9.
忽必烈建立元朝 ,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 ,传统的“中国观”以此为契机出现重大变化。“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 ,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 ,其文化意义突破农耕文化而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 ,乃是“中国”主权行使者 ,可以是汉族政权 ,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这样的“中国观”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和全中国的统一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革中对所谓“苏修艺”的批判,是革学的一个重要构素。它既与其时对中国学的全面清算有直接联系,又有其特定内涵、标准和方式。它紧密配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既违背学创作与学批评的规律,也违背理性的基本逻辑。正因为如此,它才理所当然成为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东亚同文书院是由日本东亚同文会于1901年设立于上海的高等教育机构.以东亚同文书院的冲绳留学生为线索,从上海与中国、殖民地状况,东亚同文书院和殖民地统治、突破冲绳留学生的最难关、就职于上海金融界和"满洲国"、冲绳人中的战争支持者、上海的贫民层和中国观、战后复兴冲绳的人才等几个方面考察近现代中国上海和冲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东亚同文书院是由日本东亚同文会于1901年设立于上海的高等教育机构。以东亚同文书院的冲绳留学生为线索,从上海与中国、殖民地状况、东亚同文书院和殖民地统治、突破冲绳留学生的最难关、就职于上海金融界和"满洲国"、冲绳人中的战争支持者、上海的贫民层和中国观、战后复兴冲绳的人才等几个方面考察近现代中国上海和冲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 自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亚细亚生产方式”就成为史学界与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并很快由纯理论的探讨上升为政治斗争,进而导致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史大论战,它对于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但时至今日,对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探讨一直未能形成一致的看法,笔者不揣冒昧,想通过对马克思的历史观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作一粗浅比较,对此重大理论问题提出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大连大学学报》2019,(1):52-57
近年来中日之间的往来愈加频繁,对彼此新印象的形成也为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中日知识界都在重新审视彼此的国家形象。日本的"中国观"大抵集中在来自《论语》、《三国》的古典中国观以及共产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革命中国形象。如此而来的中国观都积极向上。而事实上日本民众对中国还有很多误解与偏执。众所周知,如此中国观的形成与日本近代对中国的殖民侵略以及宣传有关。中日知识界对日本民众中国观的相关论述已不鲜见,而对当时中国民众形象的整理与论述却并不多见。鉴于此,我们将重新梳理二战前日本民众对中国以及中国民众的印象及其形成背景。具体以芥川龙之介及其同时代的"中国通"清水安三、橘朴的相关论述为对象作横向对比,进而让我们对当时日本有识之士的中国民众形象有一个客观认识,并探究其背后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是关于“人”的科学,自然与关于人的本质的“人性观”具有千丝万缕的关联。而“人性观”之所以能呈现出理性主义、自然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等形态的演变,并统制着西方心理学发展的理论形态.根源在于“人性观”具有西方心理学理论形态滋生与演绎的哲学前提。因此,追问和探寻西方心理学更替的根基所在以及发展脉络势必为拓展西方心理学理论研究视野提供广泛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主要有人本观、整体观、和谐观和经权观。和谐观是指导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集体伦理观。本文拟就东方管理思想的和谐观在跨文化管理中的应用作一探讨,分析其对跨文化管理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儒家将人视为封建伦理大网上的纽结,近代思想家们将这一入学观进行了革新。康有为凸显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谭嗣同对封建制度和纲常伦理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严复对人的“能群”格外重视;梁启超的“新民说”的提出标志着中国近代启蒙思潮达到了顶峰;孙中山最终提出了“国民”的概念,完成了近代入学观的转向。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所处时代的问题、主题、特征做出整体回答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命题,以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两个大局”的重要论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对当下中国和世界做出全面判断的基础上对时代做出的科学判断,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在21世纪的最新表达。新时代产生新思想,新思想产生新飞跃,对新时代做出科学判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基本依据。新时代观秉承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三重逻辑,即以把握社会基本矛盾规律为尺度的发展逻辑,以解决现实根本性问题为导向的实践逻辑,以哲学方法探讨时代本质的思维逻辑,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具有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发展的最新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生态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集中体现为对“如何认识和处理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关系”这一基本问题的“中国式解答”,其要义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独特的生态观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为哲学根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价值取向,以“建设美丽中国与清洁美丽世界”为发展目标,以“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为通达路径,形成了完整逻辑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及其伟大实践也为后发展国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具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试析东亚联盟论的“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联盟论是日本人石原莞尔提出的侵略理论,其主要内容是鼓吹将东亚各国经济纳入日本战争需要的轨道,实现所谓“经济一体化”;其第一步是使中国东北地区殖民地化,然后是利用汪伪政权掠夺中国广大内地的资源,再后是“开发”南洋各国,最终在东亚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统制主义经济体制。东亚联盟论和“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是日本妄图获得足与欧美国家相抗衡的经济实力,以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