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解读生命——启动生命教育工程奠定文明社会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解读生命, 是每个人身心健康和家庭和睦、国家兴旺、人类幸福的根本。正确解读生命必须闯过“六关”。一是格物致和关;二是实践意识与“纯粹意识”区别关;三是“和而不同”的生命“具体”关;四是真实生命践行关;五是生命代际和谐关; 六是在当代中国条件下人人知良知行良行的“现实关”。过此六关,才能认同个人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身与心和谐的真生命, 及认知、践行和传达真生命的良知良能与和谐话语。正确解读生命的过程是与真实生命“共鸣”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生命体验视域里,主体性德育以生命个体的发展为目标,是一种理解和丰富生命意义、满足生命成长需要的生命活动。其展开路径首先是生命叙事,以对话和独白为表现形式;其次是生命省思,以反思、阅读、聆听、审美为表现形式;再者是生命践行,以合道德践行和非道德践行为表现形式。生命叙事和生命省思最终以生命践行为落脚点,三者在创造真善美过程中使道德学习主体得以生命超越而实现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3.
生命是人的生存活动本身,它是人的物质肌体与精神意识统一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的生存价值选择活动。艺术是对生命之“是”的真实反映与对生命之“应是”的价值选择表现的统一。所以,艺术是对生存活动的反映,但不是生存活动本身,它一经表现就具有独立的价值和生命。  相似文献   

4.
阳霞 《时代教育》2007,(7Z):103-103
对生命过程和意义的思考成为余华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主题。其中《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最具代表性。它们展示了一个问题:生命的真实过程和意义是什么?通过“苦难意识”、“生命意识”两个侧面在《活着》与《许三现卖血记》中的体现,探讨余华关于生命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一、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新课程的推行使之在久被遮蔽中得以澄明。教师应当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开掘生命和体验生命,养成一种恒久的生命情怀。”反思我们现在的诗歌教育,多“术语”化解读,缺少深入细致生命体验,忽略对作家深入的体察,也就发掘不出作家个性化所在。诗人袁宏道在诗中戏言:“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忧民成儿戏”《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可谓一语命中。  相似文献   

6.
人的生命是多维度的,包含了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等.生命教育以生命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特点,认识生命的本质,进而增强生命意识.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背景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学好"生命教育"这堂真实的大课,思索生命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力”是人类原初经验的积淀,本文用“原型批评”方法解读沈从文小说的“生命意识”,乡村生命盈盈不息的生命力与都市生命“力”的匮乏形成呼应与比照.显然,“力”是人类繁衍、发展的不朽动力,生命生生不息的储备.  相似文献   

8.
在今天的社会转型中,人类的生命意识在凸现。现行德育范式应转向探寻生命维度,并视“生命”为思维原点,形成德育的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本文在多维解读生命内涵的基础止,着重指出关注生命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反思当前“去生命化”德育范式的种种困境。努力从生命维度对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更新。  相似文献   

9.
在今天的社会转型中,人类的生命意识在凸现。现行德育范式应转向探寻生命维度,并视“生命”为思维原点,形成德育的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文章试图在多维解读生命内涵的基础上,着重指出关注生命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反思当前“去生命化”德育范式的种种困境,努力从生命维度对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更新。  相似文献   

10.
德育的生命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生命意识日益凸显。现行德育范式应以生命为思维原点,探寻生命维度,形成关爱生命的德育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在生命内涵多维解读的基础上,着重将生命教育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同时,反思当前“去生命化”德育范式的种种困境,努力从生命维度对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更新。  相似文献   

11.
萧红小说中的生命意识和死亡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的小说有着深厚的蕴涵,展示东北这块黑土地上的文化生态和生存景观,萧红抓住了“生”与“死”——人生的起点和终点这两个主要环节,对人们的生命意识和死亡意识进行突出地展现和深刻地剖析。生命意识和死亡意识是相连相融的,死亡正是生命意识的重要内涵。这些使得她的小说充满了无限的阐释与解读空间。  相似文献   

12.
于赓虞是一位上世纪20年代被称为中国“恶魔派”的诗人,虽被当代人所遗忘,却有着中国新诗坛上卓然不群的风格与情调,那就是——浪漫的颓废和困乏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于赓虞颓废的生命意识之深重以及他对此执着的表现,在现代诗人当中是独一无二的。纵观于赓虞1923-1934年这十余年间的诗歌创作,解读其真实的生命体验——颓废之生命意识的多姿多彩的表达内涵和艺术形式,以期从其个体角度探求此风格形成的内在原因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命教育包含多个层次,而直面生命之真应该是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在直面生命之真的基础上,对已然的现实理性地坦然接受,进而通过理性自觉来发展自己改变现状的能力,从而创建更好的未来.教育培养不出“完人”,却可以塑造“真人”:敬畏生命,担当生命,热爱生命.这种教育观念培养的不是单一的人伦道德思想,而是一种更为真实坚韧的生命价值观和普世精神.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生命教育在国内越来越受重视,从学术领域的理论讨论,到政策层面的官方指导文件,再到操作层面的学校课程、课题研究,都让我们看到,生命教育已经在国内生根、发芽。而国外和我国港台生命教育成功的经验,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生命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价值追求。然而,何谓生命教育,如何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一致的观点。深入了解国内外生命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和现状,有利于把握实践的方向向。。本本文文以以““生生命命””““生生命命教教育育””““生生命命与与教教育育””““生生命命化化教教育育””等等为为关关键键词词,,进进行行文文献献检检索索整整理理而成,以期为我国中小学践行生命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和归宿,关注生命是教育的天职。语文课堂教学应采取多种策略,进行情感体验,激活文本、唤醒生命;要运用多种手段,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关爱生命;要不断完善自我,生成智慧、鼓舞理想、张扬生命。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就是解读生命、唤醒生命、关爱生命、滋养生命、提升生命、张扬生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语文新课程解放了人的思想,追求人的个性,把珍爱生命的理念植入学生心中,使之成为一个独立、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人.为此,语文新课程要求教师重塑自己的生命个性色彩;通过主体的各种感官、文本及生活中的各种生命形态交流碰撞,唤醒主体沉睡的生命意识;通过解读文本,挖掘文本的生命意识;倡导发展性评价,不断促进整个生命创造性地、富有个性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雅斯贝斯在其《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是交往双方的对话和敞亮”。幼儿教育作为儿童人生的奠基,其应有的价值诉求在我看来便是:以生命呼唤生命。这里的“生命”不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可被分析的概念,而是基于心理学“体验”和解释学“理解”意义上的生命内涵。以生命呼唤生命的幼儿教育是一种唤醒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体验、培育生命能量、提升生命意义的具有“时空交汇”特征的“生命全域”活动,是师幼双方的精神相遇,是双方的生命得以丰满和充盈的过程。唤醒生命意识儿童的生…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如何实现生命对话,如何关注学生精神成长,是素质教育背景下不应回避的问题。本文从语文教学"唤醒生命的意识""欣赏生命的美好""领悟生命的艰辛""探求生命的意义""建构生命的信仰"和"实现生命的和谐"等六个方面给出了答案。  相似文献   

19.
曹植“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道德伦理生命价值观与残酷的现实际遇。环境的激烈矛盾造成曹植一生的生命悲剧冲突。这种生命悲剧冲突向外衍化成各种生命意识和情绪,曹植的辞赋便可视为此种个体生命意识的渲泄和表达。这种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表现生命中的个体生活境界;对国家、社会生命的深沉忧虑、关注;对“人”生命的关切;因道德伦理生命价值观无由实现而产生的各种生命情绪,这种个体生命意识的抒写恰是曹赋向屈赋复归的根源,也是曹赋在辞赋史上占据最主要位置的根本原因,但曹赋和屈赋在个体生命意识上又不尽相同,而这种差异又恰是两辞赋风格不同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20.
关于课堂“原生态”内涵,我是这样理解:一是没有经包装的原汁原味的课堂“真像”;二是以人为本.适应并促进师生生命发展的教学过程。两者合一。构成真实、自然、整体、和谐的课堂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