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在1981年,许渊冲先生就提出文学翻译要“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后来,他将这一理论进一步发展,结合他先前提出的“三之”说,提出了“优势竞赛论”。本文将结合培根Of Studies(《论读书》)由曹明伦和王佐良先生所作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拟证明译者在文学翻译总是一种发挥译语的优势与原文的“竞赛”。  相似文献   

2.
阿其拉 《海外英语》2014,(8):134-135
该文针对培根《论读书》的译本现状,对培根《论读书》的王佐良译本的英译技巧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3.
英汉对比是一个庞大的课题,既包括语言的对比也包括文化的对比。本文将选取《论读书》的原文与王佐良的译本,从英汉语法状态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加深对两种不同语言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弗朗西斯.培根的"of st udies"两个中文译本进行比较,从尤金·奈达的"读者反应论"这一视角,结合翻译美学的理念,鉴赏两个中文译本各自的优点与不足。通过例举高健先生和王佐良先生的译句,指出翻译不但要对原文作者的风格进行传译,还要让读者在译入语中感受到"美"。  相似文献   

5.
Of Studies(《论读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传世佳作,其文风典雅明快、语言凝练简洁、修辞生动形象,警句迭出、寓意深刻。从探讨原文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体修辞入手,对王佐良先生经典译文中的一些译例进行了鉴赏分析,展示了王佐良先生的译文对原文文体和语言风格的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6.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外语界的老前辈,他对英语的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建树颇多。本文通过对王佐良先生所译的两篇散文《论读书》和《射手》的译例进行分析,展示了王先生在忠实传递原文内容和文体风格是表现出来的精湛技艺和严谨的翻译态度。  相似文献   

7.
王佐良先生的译作《谈读书》成功实现原作的内容与形式的再现,准确把握住原作的整体风格.本文在描述原文总体风貌的基础上,比较分析《谈读书》三种译文中的大量译例,通过比较研究,展示了王佐良先生在忠实传递原文内容和文体风格时表现出来的精湛技艺和严谨的翻译态度。  相似文献   

8.
王佐良先生的《论读书》的翻译堪称完美,很多人都对他的这个译本的翻译风格进行过研究,也有人把这个优秀的译本和较为拙劣的译本进行过比较。而本文就其中使用的翻译技巧如增词、减词、分合移位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这些角度来探究此文翻译之美。希望通过这样的分析真正能够领悟到翻译的技巧并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王佐良先生的译作《论学习》的分析,认为译者不仅对原文的整体风貌进行了准确的把握,同时在遣词造句上面下足了功夫,对原文平衡对称的节奏特点认识到位,并且在译文中完美再现了这一特点。如此,王译本堪称翻译佳作,对我们的翻译实践工作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语言、美学和文化的视角,通过语言实例,对王佐良先生的译作《论读书》进行了尝试性的中英文对比评述和探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许渊冲教授提出的文学翻译"三美论"为基础,通过实例较为系统地对比、分析、总结许渊冲所译的《西厢记》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原文,认为,许渊冲先生的译本果然精彩纷呈,是其"三美论"的典范,值得广大文学翻译工作者及爱好者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罗伯特·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的译本和原文在语言和翻译技巧两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了王译本的可学之处。同时作者也希望通过分析比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借鉴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技巧。提高文学翻译的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3.
《论读书》是培根散文中最为中国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译者众多,但王佐良的中译本语言凝练,文笔流畅,传神地表达出了原作者的意图。本文试从乔治·斯坦纳翻译阐释运作理论的四步骤来分析王佐良《论读书》的翻译过程。  相似文献   

14.
郭艺华 《文教资料》2014,(17):30-31
由余大钧先生从蒙古语经由俄语、日语译出的《喀尔喀法典》是我国汉语学者目前使用的唯一正式出版的中文译本。本文将余大钧先生翻译的版本与蒙古国2009年出版的《喀尔喀法典(文献研究)》1中的三个西里尔蒙古文版本做了比对,发现了一些中译本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由比对可知,目前《喀尔喀法典》的中文译本尚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在引用时应当对照原文,审慎使用。  相似文献   

15.
卢淑玲 《海外英语》2012,(11):153-154
王佐良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的译作《西风颂》为人们所称道,也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各方面的研究,但对该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还较少。该文将以王佐良先生翻译的《西风颂》为例,分析该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并指出一些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王佐良先生的译作《谈读书》一篇成功实现原作的内容与形式的再现,准确把握住原作的整体风格,恰倒好处地再现原作的艺术风貌,真正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与再现能力更是一种跨越语言之上的智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苔丝》是19世纪英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在其众多中文译本中,张谷若先生的译文尤为经典。张先生的译本主要在于译文用地道的语言再现了原文意境,保留了原作风姿,从而使得译文与原文达到了对等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培根散文集》译介史上,著名文学家、翻译家王佐良先生和水天同先生都曾翻译过这本散文名著,两译本风格迥异。然而,现今有关王译、水译培根散文的研究多为描述性的译本介绍,兼及从词汇、句法、修辞角度对译文概括性的评价,而对译文风格全貌着墨不多,或有零散,粗略的论述。此外,对两译本的对比研究甚少,译文风格对比则鲜有研究,而译文风格对比研究则能对散文翻译批评及散文翻译实践提供依据及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本文试图运用翻译风格论对比研究两译本中风格的具体表现,直观地揭示两译文的风格,并通过译本风格结构性的阐述展示译本在风格方面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孟子》译本可概分为两类:全译本和变译本。理雅各的《孟子》译本被认为是《孟子》全译本的经典,多布森的译本则被奉为《孟子》变译本的典范。前者以传教士的使命为出发点,追求全面而忠实的转换;后者以读者为导向,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攫取精华、合理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上海教育》2014,(28):60-61
康德《论教育学》于1803年问世,至今已整整200余年了。1776~1787年间,康德在其执教的柯尼斯堡大学开设的教育学讲座中先后四次主讲教育学,在康德逝世的前一年,他的学生林克整理了康德讲课的笔记,以《康德论教育学》的名称出版。 《论教育学》之前有两个中文译本,一个是在1925年由教育学家瞿菊农先生翻译,并收入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中的《师范小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另一个则是2001年台湾学者贾馥茗等人的合译本。相对以前两个依据英文版的转译本,这里推荐的译本是译者从德文版直接译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