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江东去,峭壁千仞,乱石崩云,惊涛拍岸。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风光,曾使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之折腰。 然而,三峡的价值仅仅在于它是供人欣赏的风景画吗? 如今,当你泛舟于这条山水画廊时,会在三峡中最大的西陵峡一带,看到一幅更加壮美的图景:高大的龙门吊临江而立;如林的钻机“突突”吼叫;往返奔跑的30吨、70吨和100吨巨型自卸卡车,装  相似文献   

2.
大梳子     
冬贻卜 ~,.........口口,一长江水,哗啦啦,造把“梳子”江中插。江中插,大又大,它给长江梳头发。梳头发,哗啦啦,醚 要得电机隆隆转,出星星亮万家。问梳子有多大?盆看看长江三峡坝·大梳子@水永根!200090$上海杨浦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相似文献   

3.
欢迎新同学     
同学们,你们合着祖国改革的步伐,伴着三峡工地隆隆的炮声,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陆水河畔,跨进长江水利水电学校的大门,我们欢迎你们!昨天,你们还是中学里的佼佼者;今天,你们已是长江水校的学生;明天,你们将是水电建设的新兵。在中学,你们出类拔萃,是老师心中的希望,或许已经习惯于当“优干”、“三好学生;  相似文献   

4.
三峡立八字每字二十万去年底,长江三峡坝又添新景,“建设三峡、开发长江”8个红色大字矗立在宜昌市三峡坝头右岸白岩光山的山坡上。据葛洲坝订团公司负责人介绍:“建设三峡,开发长江”8个汉字,每个字高15米,宽10米,是钢架铁制结构。每个字约重12.5吨,造...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视野     
近年来,长江三峡的游客激增,去年更创450万人次的历史最高纪录。投入这旅游狂潮的中外游客们,都抱着一种依依惜别的心态——“告别三峡”;遥想若干年后,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进展,“高峡出平湖”,三峡自然风景必将逊色。然而,不久前又出现一种说法:即使拦坝截流,三峡也“秀色不减”、“雄风犹存”。实际情况究竟如何?记者最近赴三峡水域进行了实地考察。 我们从湖北宜昌溯江而上,入南津关,进西陵峡。西陵峡,素以滩多水急著称,船行必  相似文献   

6.
《三峡之秋》是一篇颇具神韵的写景散文,作家方纪以其奔放、流畅的笔调,描绘了长江三峡迷人的秋色。朗读这篇文章应把握住热烈而又深沉的基调。下面分段谈谈朗读要点。第一自然段选取橘柚树来总写长江三峡的秋天来临。第一句“三峡已经是秋天了”点出了文题,“三峡”和“秋天”要重读予以强调。“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橘柚树”是本段描写的重点,也应重读。“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  相似文献   

7.
听过一位老师的《船过三峡》一课。在教学“长江像野马奔腾,嘶鸣吼叫”一句时,她试图引导学生由此句认识到三峡之水“急”的特点:师:仔细读读这一句,说说为什么把“长江”比作“野马”。生:因为“野马”很“野”。生:因为“野马”跑起来很快,而长江之水流得也很快。生:因为“野马”很难驯服,人控制不了,而三峡的水漩涡连漩涡,很险,它们有共同点。生:因为“野马”……大部分同学都把着重点放在了“野马”身上,最后老师以小结三峡之水“急”的特点而草草收场。同样的画面:渔民被波涛卷入江,从而说明三峡之水“急”的特点——优秀青年教师鲍国…  相似文献   

8.
《三峡之秋》是一篇阅读课文,描写的是中秋这一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色的变化。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努力实践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运用信息技术来建设开发和设计利用课程资源,创建一个涵盖“三峡由来、三峡风景欣赏、三峡工程简介,课文欣赏、三峡文学作品、网上交流”等内容的三峡信息集锦(E:/网站/:indx.htm),采用“网上浏览”与“多媒体广播教学系统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小课堂”变成“大社会”,引导学生在大社会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表达分享、感受成功。课例设计一、认识三峡,为建构新知作准备1.点击进入“三峡风景欣赏”…  相似文献   

9.
读完《安塞腰鼓》。那“隆隆隆隆”的安塞腰鼓声犹在耳边,隐约可闻:那宏大壮阔的场面即在眼前,清晰可见;而此后,总感觉那鼓声时时萦绕于耳边,那场面刻刻浮现于眼前,不曾消逝。一直疑惑着,为什么会这样?一次一次地读。一遍一遍地品.一幅图景在脑海中越来越明晰:  相似文献   

10.
设计语文课导语;一般有以下十一种方法: 一、直观导入法。在讲授《三峡》时,一位老师在挂出绘有三峡地图,贴有三峡彩色照片的小黑板后,指着地图说:“三峡是我们祖国万里长江中游的一段,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县的南津关,全长二百零三公里;‘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又指着三峡的照片:“大家看这一幅由高空拍摄的三峡照片,两山相夹,一流穿过,可真是山高峡窄,水深流急,好一派‘万山磅礴一水通,惊涛轰鸣气势雄’的壮丽景象,好一幅优美雄奇的山水画卷。读一读《三峡》,可领略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得到‘江山如此多娇’的美的享  相似文献   

11.
吟唱的石磨     
在尘封的记忆中,年是被吟唱的石磨赶出来的。一进腊月,我童年的酣梦总被“呜隆隆,呜隆隆”的石磨唱醒。不用睁眼瞧,仅凭磨道里“沙沙”的轻灵飞转的脚步声,就可以断定是哑姑在磨糊。胖婶身子沉,“扑通扑通”的笨脚步像碌碡在磨道里滚;英莲姐妹力气小,乱踏踏的步子像夏天的雨点一阵紧一阵松。要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办年,办年主要是在“吃”上做准备。除了蒸两锅暄腾腾的白面馒头、枣卷,再蒸一锅糯米年糕招待客人,家人也顺便解解馋。  相似文献   

12.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伴随着隆隆的雷声“,哗啦啦”的雨水顷刻间在地面上汇成了一条条“小河”。“啪嗒、啪嗒”,是谁在敲打着窗户?哦,原来是调皮的雨点宝宝在玩  相似文献   

13.
上篇 历史时刻的到来 千里三峡,惊涛拍岸,气势磅礴。 公元1994年12月14日,将在中华民族的开发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长江西陵峡中堡岛,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在这里举行开工典礼。 上午10时。开工典礼开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国歌旋律回荡蓝天,礼炮隆隆震撼群山。  相似文献   

14.
《船过三峡》这篇课文语言优美,以抒情的笔调描写了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但是,许多同学没有到过三峡,仅凭课文中的词句是很难体会到三峡“山高”、“水急”、“船险”的奇丽景色。在教学中,我通过录像、投影、录音等多种电教媒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例如,在教学描写三峡“水急”的第三自然段时,我是这样设计的:1.利用录像,初步感受为了深化学生对三峡“水急”的认识,我剪辑制作了有声有色的录像片《长江三峡》。让学生从两个方面观看录像:你看到上游的水是怎样冲下来的?你听到水冲下来时的…  相似文献   

15.
高低起伏、逶迤而来的一排山峦,就像由远及近隆隆驶来的一列火车。这种“一排”、“一列”的视觉效果,是我们在山峦、火车的一侧看时形成的;设想如果我们迎着火车头看火车,那火车就不是“一列”了;像迎着火车头看火车那样看山峦,也不是“一排”了,而是拔地而起的“一柱”。这就是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观庐山景致时所感受到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的是在“三峡旅游经济圈”的构建过程中“点——轴”式开发的问题。在阐明“三峡旅游经济圈”形成和辐射范围之后,讨论了“点(”旅游经济增长极)和“轴(”旅游经济发展轴)的形成和关系,提出了构建“三峡旅游经济圈”中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三峡》     
一、课文悟读节选自《水经注·江水》的《三峡》一文历来被视为描绘三峡奇观的名篇,专家学者亦多将作者如何描绘三峡美景作为赏析的重点。教参在课文说明中更是开门见山地强调:“《三峡》以凝炼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壮丽景色。”笔者以为,这多少有些悖逆作者的本意。作为一部为《水经》作注的地理专著,固然有不少对大自然旖旎风光的专笔描述,但其重点则是放在与“水”紧密相关之处,这是《水经注》与其他山水游记重要区别之所在。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仅用了不到1/4的篇幅直接勾勒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却以浓墨重彩描绘江水四季的…  相似文献   

18.
“哗——哗——哗”,一连几天的大雨下个不停。这天,雨终于停了,森林里长出了许多大蘑菇,一只小白兔出来采蘑菇。“沙沙——沙沙——沙沙”,小白兔的脚步加快了,它跑进了森林里,采了一个大蘑菇。“沙——沙——沙”,小白兔的脚步放慢了,它高高兴兴地扛着大蘑菇往家里走。“隆隆——隆隆——隆隆”,忽然,又下起了大雨,小白兔赶紧把大蘑菇举起来,当雨伞用。“哈哈,雨淋不着我啦。”小白兔乐滋滋地说。小白兔正走着,听到草丛里有“嗡嗡——嗡嗡”的声音,小白兔猜到一定是小蜜蜂的翅膀淋湿了,飞不动了,小白兔急忙对小蜜蜂说:小蜜蜂,快到我这里来…  相似文献   

19.
《三峡之秋》是一篇阅读课文,描写的是中秋这一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色的变化。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努力实践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运用信息技术来建设开发和设计利用课程资源,创建一个涵盖“三峡由来、三峡风景欣赏、三峡工程简介,课文欣赏、三峡文学作品、网上交流”等内容的三峡信息集锦(E:/网站/:indx.htm),采用“网上浏览”与“多媒体广播教学系统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小课堂”变成“大社会”,引导学生在大社会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表达分享、感受成功。  相似文献   

20.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自,初中第三册2001年版“自:从,由”。按此“自”表处所,宜训“在”;不表起点,不宜训“从”。《古书虚字集释》“‘自’犹‘在’也”,并云“‘自’‘在’一声之转”,即古音从母双声也;又“‘自’犹‘于’也”,例证在在。《广释词》亦“自犹‘於’,介词”。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