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强调了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将两者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强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真正使学生的情操和素养得到陶冶和提高.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强调了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将两者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强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真正使学生的情操和素养得到陶冶和提高。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突出人文性与工具性,力求在教学活动中上出语文味,本文从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结合生活实际的情境激发以及学生阅读兴趣的增强和运用来谈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展现。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的语文课堂亮点频现,不再乏味沉闷,但是冷静下来想一想,在那异彩纷呈的课堂背后,我们却感受不到多少真正的语文味,在浮躁热闹的语文课堂上,我们迷失了语文教学的主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只看到浓浓的人文性的彰显,却没有了扎实训练的工具性的影子,偏离了语文学科的教学轨道。我们说,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依靠自己平时积累的经验以及教师  相似文献   

5.
阅读是语文这一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浓缩,同时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我们提倡阅读教学要读出"语文味",而这里的语文味其实就是指言语与精神融化的滋味。可以说,语文味是语文特有的学科特点的集中体现,是阅读教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究阅读教学的学法,使"语文味"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让学生真正感受阅读的滋味,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阅读提升自身的品味和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实质,目的是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让学生在价值观、态度、情感方面得到提升。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追求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并且更加注重人文性,而不仅仅是注重工具性,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及运用能力.注重熏陶、感悟和积累,注重...  相似文献   

7.
丁婉 《大学时代》2006,(3):100-100,54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构建和谐的人文关系,这也正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最高体现,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切实利用生活资源,适时利用环境资源,是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阅读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生命、关爱个性、理解人生、索尚美感、求真务实、追求崇高、热爱生活的人文情怀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长期以来,由于受“工具性”的影响,语文阅读教学以课本代作品,以习题作阅读,以能力训练代心灵感受,学生人文精神普通缺乏。文章试图从阅读的民族化、社会化、个性化、人格化四个方面阐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如果在教学中过分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容易导致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教师上得累,学生听得无味。语文课需要润物细无声的熏陶,通过教师对文本的准确解读,让文本充满灵动,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从而培养舒展、自由的人,使学生的生命经过文字的润泽而更芳香和厚重。  相似文献   

10.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教学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同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工具性与人文性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体框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是应当侧重于工具性,还是侧重于人文性,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在笔者看来,这两者不应该是割裂的,而应该是融合的。本文着重谈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现人文性。  相似文献   

11.
朱海英 《广西教育》2013,(29):59-60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两个维度,在教学中应当侧重于哪一个维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应取决于学生与课文互动的需要。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嫦娥奔月》一文的教学中,当课文阅读中的工具性问题已经解决时,人文性的有关讨论便浮现出来,这个时候如果加以延伸,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可能是一件益事。一、教材分析教学《嫦娥奔月》一般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解决工具性问题:生字词要让学  相似文献   

12.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达到语文教学任务的前提,所以必须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阅读教学中,要准确体现两者的统一就要把它们看作是不可偏废的整体,寓教于文,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与文本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更能通过阅读感悟文本及相关活动,增强“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才真正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龚蕊 《教师》2015,(14)
散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同时对学生的写作也有深刻的影响.但现在散文教学中的文本分析存在缺陷,教师从备课到课堂教学的模式都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在“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理念倡导下,小学语文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阅读感悟、情感体验,鲜有人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如果有,也只是蜻蜓点水。难怪有老师抱怨:“现在的孩子,口头表达强了,错别字多了;朗读水平高了,语法水平低了。”人文性不等于工具性,反之,没有工具性,人文性便会成为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回归。一、观念上要实现语文基础知识的调整和回归《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  相似文献   

15.
现如今的中学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往往重工具性而轻人文性,阅读应当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对于语文学科在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文本中的文化因子与人文关怀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文学名著是人文教育的优秀教材。语文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6,(96):20-21
语文学科本质一直是被认为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但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作者认为通过阅读,在听说读写中让学生主宰课堂最终使语文课堂呈现出特有的学科特点。  相似文献   

18.
现如今的中学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往往重工具性而轻人文性,阅读应当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对于语文学科在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文本中的文化因子与人文关怀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最直接方式,也是培养学生领会文章思想、感悟文中语言的有效途径,其具有人文性、基础性和工具性三个主要特征。提高阅读课的教学效率是进行有效阅读教学的关键,此外,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阅读、欣赏、感受和评价语文作品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兼备的人才,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0.
进入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有自己独特的规范和价值诉求,应以此来矫正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方向,并祛除阅读的随意性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影响。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要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特点、学生学习语文的价值追求与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的功能使命,从而界定解读文本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