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薄永红 《考试周刊》2012,(78):27-27
文本是指包含丰富教育资源的,可供学生、教师与之对话的阅读材料的总和。既包括语言文字构成的教科书、课外读物上的文章,又包括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及有关图像等,如课文中的插图,有关的音像资料。文本解读是指阅读主体通过对文本材料的感知、理解、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阅读主体对文本的理解、解释、建构,是物我同化、相融互生的,是自我灵魂的写照.是主体生命意义的投射。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中学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师生通过对话解读文本。这里所说的文本,是指可供学生、教师与之对话的阅读材料的总和。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呈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完成对文本的体验,达到文本育人的价值。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因其肩负的任务不同,解读文本的目的也不相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阅读文本、获取教益的效果。在文本解读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承担起改革的重任,本文主要谈论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于书海 《考试周刊》2011,(70):62-63
课文背景是指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有作用价值的资料,通常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社会事件、环境因素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体现了当代文本解读观,对话的前提是在文本解读中生成自己的意义效能,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思维品质、语文能力的发展。但学生对文本产生的背景与相关的时代状况不甚了解,受生活阅历、知识背景等方面的限制.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产生许多障碍,甚至导致对文本价值的曲解。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背景材料,促使学生有效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是值得探究的主题.我对此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基于文本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冰 《文教资料》2010,(23):69-70
在新课程全面推广的今天,阅读教学要改变文本解读缺失的现状。教师在加强文本解读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加大阅读量,强化文本解读意识,真正体现新课程教学所倡导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文本生本对话、师本生本对话、生本生本对话,都能够形成文本解读的助推力量。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和组织,让学生顺利进入文本解读环节,通过深度发掘,赢得文本阅读的主动权。建立对话机制、精选对话窗口、优化对话形式、延伸对话视野,教师围绕学生推开深度阅读计划,能让文本解读呈现出多元化、高效化。  相似文献   

7.
文本解读是指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通过阅读文本与作者及作者笔下的人、事、景、物进行心灵对话。本文中的文本基本解读是指准确读懂文本的信息。包括:思想情感——准确理解隐藏于文本内容之中的思想,包括作者和文本本身具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语言内容——准确了解文本所表现的客观事物。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不会变成  相似文献   

8.
鹿守权 《语文天地》2013,(11):60-61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是教师与学生。通过观照客体也就是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影响学生的解读过程。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按照新课程标准精心遴选的这些文质兼美、意蕴深远的美文,教师引领学生去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凝心静气地深入文本、研读文本、吃透文本,引领学生去正确解读文本,这样才能使学生更主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教师如何解读文本,不仅意味着该课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是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起点。一、用心解读文本应做到"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重建文本的过程。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领会编者的选文意图、领会作者的独特体会、领会文本的多元价值,实现在语文课堂上完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地解读,对教材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真正地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对不同体  相似文献   

12.
语丈教材是中学语丈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解读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完成对文本的体验,达到文本育人的价值。但大量课堂实例说明,现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教师在对文本解读的时候往往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探讨了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误区并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4.
<正>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解读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完成对文本的体验,达到文本育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但是,目前不少语文教师忽略了对文本的深度阅读和直接感知,文本解读能力不够过硬,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只有高屋建瓴,从“发散”入手,才能引爆多向思维,形成立体化的阅读视角,让语文阅读充满思维的张力,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自然走进语文世界,积极主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一、知人论世,感悟文本作者的写作动机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句话启示我们:阅读不仅是一种技能,而且是一种精神交流。平等对话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独特感受,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为前提。平等对话包括师生、师本、生本、生生之间的对话。本文中,笔者把论题界定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考试》2008,(9)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新文本的一个积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解读的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从而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实现对文本建设性的体验,实现课文文本的终极价值。文本解读要想真正走进读者、走进教材、走进学生,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就必须避免一些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19.
张建双 《成才之路》2011,(21):82-82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那么中学语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呢?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因其肩负的任务不同,解读文本的目的也不相同。就教师而言,对文本解读是备课功夫的第一件事情,因为文本是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载体和媒介。语文教师只有准确、深刻地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