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笔墨,是中国写意画最基本的技法表征,二者密不可分。墨靠笔运,笔依墨现。笔不能离墨,离墨则无笔;墨不能离笔,离笔则无墨。但笔与墨的变化,除行笔变化外,关键在于用水。水虽无色,但墨色的多变,依水而存。清代张式《画潭》中曰:"笔法既领会,墨法尤当深究,画家用墨最吃紧事。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以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古人水墨并称,实是至理。"清代松年《颐园论画》也说:"万  相似文献   

2.
<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写字水平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教师的育人理念应融入日常的写字教学,指导学生写字笔笔认真、字字端正、行行整洁,渗透品格养成教育,使学生堂堂正正做人,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苏轼在《唐氏六人书后》中曾评论楷书像站立的人。他在《论书》中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字的筋、骨、血、肉,体现作者的基本功;字的精、神、气、脉则反映作者的修养。有人说看一个学生的字就可知道  相似文献   

3.
学会用墨     
谈到书法,我们常会用到一个词:笔墨。我们关注多的是用笔,却常常忽略了用墨。你一定会说,墨不就是黑的吗,难道还能变出花来?当然了,用墨和用笔一样都有技巧。近代著名书画家黄宾虹说:"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水为气。"有了水的掺和,原本黑色的墨就有了颜色  相似文献   

4.
用墨散论     
正书法本于笔,成于墨。历代书家在重视笔法的同时,也无不重视墨法。古人有"不知用笔,安知用墨""字字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等论述,正是说明墨法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传统书论有"墨分五彩"之说,指的是"浓、淡、润、渴、白"。具体地说,即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润可取妍,渴能取险,白知守墨。  相似文献   

5.
魏彩霞 《甘肃教育》2020,(2):140-140
清人王澍说:"作字如人然"。怎么如人呢?"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可以把这八个字作这样理解,字的筋、骨、血、肉,体现作者的基本功力;字的精、神、气、脉则反映作者的修养素质。可见,一笔规范、工整、美观的字,就是一个人的第二形象。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即:立育人之德,树有德之人。  相似文献   

6.
墨法 用墨有:浓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淡墨法、泼墨法、焦墨法、宿墨法.作一幅画,均可巧妙运用.倘能极其自然,即得上乘之奥秘.可谓之法备. ——1948年 用墨之法有:浓、淡、破、渍、泼、焦、宿墨. ——1952年课徒手稿 破墨之法,淡以浓破,湿以干破.皴染之法,虽有不同,因时制宜可耳. 古人书画,墨色灵活,浓不凝滞,淡不浮薄,亦自有术.其法先以笔蘸浓墨,墨倘过丰,宜于砚台略为揩拭,然后将笔略蘸清水,则作书作画,墨色自然滋润灵活.纵有水墨旁沁,终见行笔之迹,与世称肥钝墨猪有别. ——节自1935年张虹所编《宾虹画语录》初稿本  相似文献   

7.
正2、墨韵用墨与用笔相辅相成,以笔取气,以墨取韵,所谓"元气淋漓彰犹湿",正是墨韵所构成的中国画特有的艺术魅力。墨韵首先来自墨法的变化,浓淡干湿、枯涩厚润,皆是构成墨韵的基本条件。就藤本花卉的创作而言,叶片、花朵、果实、藤枝的墨色对比变化,是墨韵的创造依据。叶片墨湿,藤枝墨枯,叶片墨浓,藤枝墨淡,反之亦然。其临见妙裁之机,既来  相似文献   

8.
<正>黄宾虹善于用墨,提出"五笔七墨"说,为书画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其高徒林散之,则把他的用墨理论及方法运用于草书创作中,最终达到了"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高境界,被尊为"当代草圣"。林散之对墨法的出色把握,得益于黄宾虹的谆谆教导及其自身超凡的艺术实践与领悟能力。黄宾虹在《画法要旨》中,把笔法、墨法、章法归结为书画之三要,并明确将用墨法之要逐一论述。  相似文献   

9.
正"气"这个字眼在书法中常被提起,是构成书法的要素之一,计有"气息""气势""气韵""气质"和"气脉"等,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可"。本文,笔者试就印章中的"气"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可从"内气"和"外气"两个方面来衡量。"内气"即章法布局中的留红或白地,构成印章流动的气息;"外  相似文献   

10.
李协 《华章》2011,(29)
中国画注重“笔墨”,它是中国画的精华所在.“笔墨”也就是指用笔与用墨.用笔可以说是中国画的“骨”;“用墨”是中国画的“肉”.用笔应该以书法中的骨法用笔为主,使之产生各种奇妙的变化,而用笔的具体表现则在皴法中实践.因此我们不能只把“墨”看成是单一的颜色,由此而来“墨分五色”就更具有了现实意义.皴法,作为中国山水画的特殊表现形式,与其它绘画表现有所不同.它是以干、湿、浓、淡的水墨,表现不同地域的山水的质地、纹理和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11.
苏轼在《论书》中提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的观点,但并未详细解释,而且当下书法理论更重视对“形神”“风骨”等形而上范畴的探讨,相对忽视了其书法、书论的物质基础层面,即对“血气”观念的深入阐发。立足于血气论的物质基础,深入开掘其具体内涵:“血”是墨色光泽的核心源泉,“气”是笔墨、结体及笔势运行的动力;由此形成“以骨为体”“以肉为用”的血气表现形态,生成刚健有为、勇敢担当的血气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2.
第十八讲:笔墨书法讲用笔用墨,常常分说。然而,非墨无以见笔,非笔无以用墨。墨乃用笔之痕迹,故用笔之轻重徐疾,皆赖墨以传;而用墨之变化,又须依凭于用笔的变化。概言之,用墨有轻重、浓淡、枯润之别,皆是用笔之提按、迟速、中侧等变化所致。深晓其中因果关系,于笔墨学习尤为切要。本讲虽言笔墨,但以讲墨法为主,盖因二者互为里表,难以割切,所以并提,而讲解中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画讲究用笔。五代时期荆浩便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又论曰:“迹断者无筋,苟媚者无骨。”我们可以通过荆浩对于笔墨的比喻,来体会“石为山之骨,泉又为石之骨”的概念。筋骨者必不能迹断、苟媚,这正是对画溪泉的要求。画泉或从山顶挂下,或向石面垂流,须有悬崖匹练、一泻千仞之势。而画溪水,则是于山脚之下回环缓流伏而复出,石脚穿插,沙汀烟渚,苔草茸茸。可长泉涓涓而下溅起波澜水花,也可苔草遮映含蓄不露。正因水有石之骨的重要性,且姿态各异,变幻莫测,故古人画溪泉甚为审慎,甚至有“十日一水”之说。  相似文献   

14.
筋肉骨气     
五代的名画家荆浩,在他的《笔法记》里说:“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生,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如果进一步解释,则当为: 笔断而势连、迹断而意连,有弹性、节奏、力量,在感觉上能如春蚕吐丝、连缀不绝的为筋。  相似文献   

15.
三、用墨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与用笔同样重要的就是用墨.墨,有油烟墨、松烟墨之分.画人物画用油烟墨为好,墨色以偏冷为佳.有的墨研出后发黄发红,则差些.墨块要用蜡封住,或用透明胶带缠绕,以防干裂.砚台则以圆砚为好,要经常涮洗,切不可混进颜色和墨汁.古人说:"研墨如病夫".这是说,研墨不宜太快,要平稳,手用力而研得慢,才能研出好墨.  相似文献   

16.
笔法。康有为在《广艺舟方楫》中说“:学书有序,必先能执笔。古往今来,书家执笔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有拨镫、握管、撮管、单钩、凤眼等多种执笔法。常用的有两种,三指执笔法和五指执笔法”。三指执笔法,就是在写字时只用大拇指、中指和食指执笔。著名书法家曹宝麟先生就是三指执笔法,曹先生是以写行书闻名于世。五指执笔法,相传为唐代陆希声提出的即“”、“押”、“钩”、“格”、“抵”。张怀《六体书论》云:“执笔亦有法,若执笔浅而坚,掣打劲利,掣三寸而一寸着纸,势有余矣;若执笔涂而束,牵三寸而一寸着纸,势已尽矣,其何故也?笔在指端,则掌虚运动,适意腾跃顿挫,生气在焉。”苏东坡《论书》中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朱履贞《书学捷要》云:“学书第一执笔,执笔欲高,低则拘挛。执笔高则臂悬,悬则骨力兼到,字势无限。虽小字,亦不令臂肘着案,方成书法也。”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古之所谓指实掌虚者,谓五指皆贴管为实。”其小指实贴无名指,空中用力,令到指端,非坚握之说也。握之太紧,力止在管而不在毫端,其书必抛筋露骨,枯而且弱。用笔这一术语,最早见于卫恒新著的《四体书势》。王羲之《书论》云:“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元代的赵孟《兰亭十三跋》曰:“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需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用笔之法,包括中、侧、藏、露、提、按、转折、平移、翻绞等多种方法。行草书运笔时用偏锋过渡,紧接着以中、侧锋相承,既可省去笔笔换锋的麻烦,又可变换一下墨趣,丰富充实了笔画的线条。古人讲究用墨,贵用浓墨,乌黑发亮,目的是为了增加书法作品的神采。在书法作品中,一般称之为“浓、淡、枯、渴、涨”,即浓墨、淡墨、枯笔、渴笔、涨墨,利用墨色的转换,使作品产生节奏感和韵律感。这方面,王铎、傅山大胆突破,涨墨、渴笔交替使用,任意挥洒。还有林散之先生,也是用墨高手,他把绘画的用色用墨巧妙的运用到书法中。他常说:“笔笔涩,笔笔留”。“墨要熟,熟中生”“,用笔须毛,毛则气古神清”。萧退庵先生也有精彩的论述:“有笔无墨不能成书,笔墨俱到乃中段功夫。如达最上层,不妨有笔而无墨”。  相似文献   

17.
正篆刻艺术的核心部分是线条。线条的质感与笔法、刀法有关,包括线条外形和线条内质,以及线条外形与内质的关系。印章中,我们所追求的线条美感应是有精神和力感的,有"骨"才会有"力"。骨丰肉润才有艺术上的线条美感,骨血峻宕才能意气风发。东晋卫夫人《笔阵图》中有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它强调了"骨"与"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正线条的质感与笔法、刀法有关,包括线条外形和线条内质、以及线条外形与内质的关系。印章中我们所追求的线条美感应该是有精神和力感的,有"骨"才会有"力"。丰骨肉润,才有艺术上的线条美感,骨血峻宕才能意气风发。东晋卫夫人《笔阵图》中有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南北朝王僧  相似文献   

19.
2.用墨 用墨是写意花鸟画的最基础语言之一,与用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写意花鸟画的特征.自古有五墨六彩之说,即墨为"干、焦、浓、淡、湿",六彩则是在此基础上加了"白".干墨与湿墨是相对应的,但是干墨的包容量最大,焦墨、浓墨和淡墨都可以是干墨.湿墨只包括浓墨和淡墨两种墨色.焦墨是最浓的墨色,墨色浓重而近于干燥,具有提神、醒气的作用.焦墨加水就成为浓墨.浓墨与淡墨在墨色上是相对的,有干湿区别,墨色变化最为丰富,是墨色的主导成分."白"是指空白,中国画自古即把空白的利用作为色彩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墨韵与线条的质感包世臣《艺舟双楫》说:凡作书无论何体,必须筋骨血肉俱备。筋者,锋之所为;骨者,毫之所为;血者,水之所为;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