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回国以后,同行们在一起侃大山时常问我:“依你看,那些老外记者是不是有像我们那样的条条框框,是不是他们都能随心所欲,想怎么搞就怎么搞,自由得很?”回答是否定的。前几年,我被派往新华社非洲总分社任常驻摄影记者。就我接触到的外国记者来看,尤其是西方记者,大多有较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严守本国的新闻纪律,有较高的表现技  相似文献   

2.
随着参加少年新闻学院学习的同学越来越多,少年新闻学院的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引起更多同学和家长的注意。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许多同学和家长经常提出一个问题:学习新闻有什么好处?是啊,那么多小记者将来都能做大记者吗?而且,学新闻又不能像学钢琴、英语一样可以考级,也不能像学习奥数那样对数学成绩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虽然可以提高写作文的水平,但新闻写作和写作文也还是有一些区别的。那么,学习新闻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相似文献   

3.
在基层单位,搞报道除了新闻干事,剩下的基本上就是战士报道员了。这些人,我们通常称之为“兵记者”。他们凭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一股不服输的冲劲,利用业余时间采写新闻稿件。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大多是一些身边的“活鱼”,朴实得像掉在坑上的灰尘;不用长篇大论,却足以让人感到真实、可亲、可信。他们不能像新闻干事那样,可到处去采访;也不能像摄影记者那样,整天手中不离相机。他们白天要进行正常的训练、操课、检验,只有等到晚上或者节假日,战友们都休息了,他才开始了“爬格子”。因为,他们是“兵记者”。爬格子辛苦不说,就怕遭到不理解。虽…  相似文献   

4.
6月10日,我去黑龙江省供销标兵单位——新城供销社采访。他们不但没向银行贷款,反而存款20多万元,这在全省是独一无二的。经座谈、访问、调查,弄清了事实的真象。原来是采买员买回来的都是抢手货,不但销售快,经济效益也高了。这使我联想到,如果记者像采买员那样,写出“抢手稿”,何愁办不好县市报呢?我做记者工作30多年了,还任过县报副总编辑。实践使我认识到,记者不仅要动脑想问题,还得动手写出  相似文献   

5.
在记者采访中,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发问:“哎,你当时想什么?”“哎,你有何感想?”几乎成了发问“模式”。采访对象是多种多样的,而记者的发问绝不应是“千人一腔”。如果见了谁都是“想”呀、”感想”呀那句老话,不但自己抓不住“活鱼”,而且被采访者会反感的。中国女排获四连冠时,有记者问郎平:拿下四连冠你是怎么想的?郎平说,我想睡它三天;棋手聂卫平战胜日本高手后,有记者问,你是怎么想的。聂卫平说,什么也没想,下棋时只想下棋。口头访问是一门艺术,也是记者采访的基本功。基本功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1984年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1994,(4)
从练基本功开始凡有事业心的记者,大概都怀有当名记者的梦想。而要梦想成真,就非从苦练基本功开始不可。记者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基本功,民初著名记者黄远生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新闻记者应该有四能:(一)脑筋能想,(二)腿脚能奔走,(三)耳能听,(四)手能...  相似文献   

7.
大家都想把新闻写得生动一些,我也这样想。作为羊城晚报的记者,偶然翻了翻近两年自己写的一些报道,无论消息、通讯特写,距离生动的要求很远。为什么不生动呢?我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些探索。我想,生动的新闻源出于生动的事实,而生动的事实是随时随地,任何一条战线都有的。能不能遇到这些生动的事实,从中发现主题,那要靠记者  相似文献   

8.
“你们记者应该是思想家。”这是最近在齐齐哈尔到牙克石的火车上,几位火车司机知道我是记者以后,向我,自然也是向我的同行们提出的希望。他们都是有文化的年轻司机,他们提出许多当今社会存在的大问题来和我讨论,很有见地。这说明他们读过许多,想过许多。也说明,他们提出“你们记者应该是思想家”,是严肃的。我还曾在西北采访时连着向四个县的县委干部问过:“要是让你们选,你们选谁当最佳记者?”他们都是提的在报道中对我国改革勇敢地拿出过独到见解的记者。我想,这决不是几个火车司机,几个县委干部在那里说三道四,是时代在呼唤着我们记者队伍中出思想家。  相似文献   

9.
去年11月24日,我到安徽江城安庆市采访,听说这里正在举行全国第七届“新体育杯”围棋赛,又听说,香港一位知名人士也要来参加比赛,我是对外记者,我首先想到的是,也许能在安庆访问这位知名人士,于是我冒雨来到杯赛驻地宜城饭店。到大会报道处一打听,才知道我想访问的那位人士没有来。我想,能不能报道这次围棋赛的其他内容呢?  相似文献   

10.
采访本情结     
有人问我,你当记者大半辈子,最看重的是什么?是报纸上发表的大块文章吗?不是;是“本报记者”那个衔头吗?也不是。想不到我回答的竟是小小的,轻轻的,毫不起眼的采访本。新闻界的老前辈、全国著名记者穆青出差湖南株洲,失落了采访本,曾出动公安民警去侦察破案。我虽没那样珍重采访本,但我与采访本牢牢结下的情结,却已铭刻进了我的骨肉。像战士的枪弹,农民的镰刀,工人的锤头一样。我的采访本“常年四季贴我身,随时随地捏手心。”就是上餐桌,  相似文献   

11.
6月10日,我去黑龙江省供销标兵单位——新城供销社采访。他们不但没向银行贷款,反而存款20多万元,这在全省是独一无二的。经座谈、访问、调查,弄清了事实的真象。原来是采买员买回来的都是抢手货,不但销售快,经济效益也高了。这使我联想到,如果记者像采买员那样,写出“抢手稿”,何愁办不好县市报呢? 我做记者工作30多年了,还任过县报副总编辑。实践使我认识到,记者不仅要动脑想问题,还得动手写出“抢手稿”。我在肇东报工作10年中,写稿近千篇,不少稿子得到好评。有些被中央、省级广播、报纸用了,还有3篇被评为省、地好稿,获得一、三等奖。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12.
说真话最难     
梁衡  康笑宇 《传媒》2000,(8):47
世上什么事最难?可以有无数种答案,但是在那几年当记者,我的答案是:“说真话最难”。 记者,特别是常年驻基层的记者,耳闻目睹许多民声世情,总有一种冲动要诉诸笔端,想利用自己的报纸呼喊几声。而报纸却常受一个时期形势的左右,有能说的,有不能说的,有拐着弯说的,甚至有时还要违心说几句假话。凡在七十年代“四人帮”粉碎前后当过记者的人都知道这份酸甜苦辣。我所  相似文献   

13.
岁末年底,报纸上“送温暖”报道渐渐多了起来。但我发现,多年来,“送温暖”照片似乎都是一个样子:“送温暖”的领导一手端着慰问物品,面向镜头,一脸笑意,作深情慰问状。而被慰问者双手捧着慰问物品,感激地看着领导。照片中,领导大都是“正面形象”,而被慰问者多是“侧面形象”。我就禁不住想,“送温暖”的照片为啥年年一样?记者们为什么就不能换个角度呢?记者可能会抱怨:拍摄“送温暖”照片,多是奉命行事,而且往往要“突出领导”,也只能那样拍。但是为什么每张照片都拍成那个样子呢?这一是记者有了固定思维模式,虽然镜头里的人不一样,但也不…  相似文献   

14.
练功要得法     
什么是记者的基本功,以及如何加强基本功的锻炼,这些问题,通过许多同志的笔谈,得到不少启发。但是,我觉得其中有些问题还有进一步商讨的必要。在说明什么是记者的基本功的时候,有些同志几乎把记者的一切活动都说成基本功,有的同志把调查研究也列为基本功,还有同志说生动的描写技巧也属于基本功。这就有必要进一步弄明白了。诚然,记者的基本功是多方面的,但也应该有主次先后之分,更不能把它和一个出色的记者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看成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15.
提问的技巧     
现在有的年轻的记者(通讯员)在采访中提问时,象警察查户口,或象法官审理案件,你问一句我答一句。例如当采访得金牌的运动员时,总是千篇一律地问道:“你当时是怎么想的?”答曰:“我什么也没想。”当采访合已救人的对象时,又总是问:“你当时想到了什么?”答道:“没想什么”。显然这样的提问,是很难收到预期的访问效果的。对此,我想起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天,一个烟瘾很大的教徒问牧师:“祈祷时能抽烟吗?”牧师答道:“不能。”这位教徒不死  相似文献   

16.
赵雷 《军事记者》2006,(11):66-66
我入伍后不久,被吸收进了通讯员队伍。然而,新闻写作这条路并不好走,我甚至不知从哪儿下手。两个月过去了,我连一篇“本报讯”都没发出来。我有些心浮气躁,向一位老通讯员请教。他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写新闻,而是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年冬季新兵分到了连队。有一天,班长让每个人交一篇初入军营的感想。有一名来自偏远山区的战士对班长说:“不会写。”班长就问他:“会不会写一句话?”他说:“这行。”于是这名战士的第一篇体会只有一句话:“今天我走入了军营。”到第二天晚上的时候,班长对这名战士说:“能不能再添上一句话?”那位战士爽快地答应…  相似文献   

17.
看看这两幅照片,就想到和彭泽成同志一起到部队采访的情景。彭泽成是解放军报驻海南的记者。他对部队很熟悉,每到一处,不但认识那里的干部,还认识许多战士,见面之后,谈工作,谈生活,十分亲热。开始,我以为是海南地方小、部队少的原因,不久就发现,绝不仅仅如此,而是因为他能同战士打成一片,并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因此战士们喜欢他,有的喊他“彭记者”,有的则直呼“老彭!”一天到机枪连去。我们和战士们一起吃过晚饭后,几个战士就叫阵要和彭泽成打篮球。彭泽成也不推辞,脱下外衣上了场,战士们都无拘无束地拚抢,仿佛彭泽…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当记者,说好当真好当,说不好当也真不好当。原因就像台湾记者徐璐对广州《亚太经济时报》记者说的那样:许多大陆记者都不那么像新闻记者。确实,记者如我,就真不知道自己像不像一个“记者”。记者更像一个官。有一件轶闻:在较闭塞的山区县城,夹道欢迎记者来访,还挂了大标语。因为县领导人看新闻电影见  相似文献   

19.
企业报的记者和基层通讯员能采访名人吗?回答是肯定的。只要敢字当头,多动脑筋,找好角度,采访往往获得成功。敢字当头。一次,我到四川奉节参加长江航运系统通讯员会议,在回程的船上,巧遇当时国家体委主任、国内外很有影响的新闻人物荣高棠。这个“大人物”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本能地感到,我一定不能放弃这送上门的“名人”。但又退一步想,我只是个《长江航运报》的特约记者,能“高攀”  相似文献   

20.
沈广彩 《新闻窗》2010,(6):75-76
在政治新闻报道中,媒体与记者的博弈是对记者而言,政府官员是其最为期待的采访对象,大到政策法规的解释,小到对某一事件的具体看法,官员的回答无一例外地代表了某个政府职权部门的看法,作为官方话语,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于是,记者无不挖空心思想从官员处获取“我想知道的”:怎样让记者按照“我设想的那样”进行报道.也成为官员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