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稼轩词》与《东山词》比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新角度对辛弃疾的词作进行考察,以辛弃疾性格、学识、词风相仿佛的贺铸为参照系,探析二者的契合与相异,以深化对辛弃疾其人其词的认识。此篇着重作家人格特性、审美追求及辛词以气运词特点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现存 6 0 0余首辛弃疾词中 ,“梦”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频繁出现 ,既映射着辛弃疾的坎坷仕途 ,又折射出其复杂的心态。希望与失望的互动交织 ,成为辛词“梦”意象的主体特征 ,进一步体现出爱国词人辛弃疾主题词风背后的悲壮与雄浑之音 ,同时也丰富了辛词的意象群体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金人入侵,山河破碎,中原人民饱受涂炭,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抗金斗争风起云涌。这一时代特征使辛弃疾从青年时期就树立了抗金卫国、恢复中原的远大理想。但由于统治阶级集团的卖国投降,辛弃疾报国无门,只得将强烈的爱国感情,满腔的忧愤感慨注于笔端,于是就有了大量充满爱国激情的辛词。对于辛词,历代的学者和读者多从爱国思想的角度来加以肯定和表扬。以今天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标准来衡量,我们仍认为辛词是爱国主义的诗篇,但是,在肯定它的进步性的同时,也应看到它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贯穿辛弃疾全部词作的基本思想和主线,就是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辛词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辛弃疾与苏轼相比,有英雄与学士之别。  相似文献   

5.
辛词用典之丰富及自然巧妙,历代词人无出其右。通过对辛词用《史记》典的量化分析,结合辛弃疾“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并对使用频次较高的《史记》篇目具体运用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分析出辛弃疾对《史记》的接受情况及运用《史记》典故与其人生经历及心态历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辛弃疾是名的豪放派词人,而他的婉约词同他的豪放词一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辛词的婉约。是“以气入词”,一如他的豪放词有深度,有力度;豪放和含蓄两大风格的交融,是其最大特色。辛弃疾婉约词提高和深化了婉约词的格调境界,丰富了婉约词的风格物色。研究辛弃疾婉约词的内容题材对研究其词的成就会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7.
作者探究了形成辛词艺术魅力的内因之一--辛弃疾的人格力量.认为: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忧患意识是形成辛弃痰人格力量的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8.
辛弃疾是有宋一代词作最为丰富的作家,且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大量用典。辛词一典多用的现象极为普遍,且这些典故在辛弃疾的每一次使用中都具备了新的含义。其含义随词境而变,随社会背景而变,随政治变迁而变,也随辛弃疾自身思想的变化而变,既矛盾,又合乎情理。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解读,不仅可以了解辛词的艺术特色,更可了解辛弃疾所处时代的困境和思想矛盾对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作者探究了形成辛词艺术魅力的内因之一--辛弃疾的人格力量.认为: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忧患意识是形成辛弃痰人格力量的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10.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词史上素以大量用典称。对此,前人有褒有贬。笔以为,辛词有典不仅表现了作高妙的艺术表达方式,而且形成了辛词独特的审美特征。本试从雄放美、沉郁美和蕴籍美三个方面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1.
苏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此二人是谈到豪放词时必须涉及到的两个人物。二人词风相近又有不同且都呈发展趋势。在这发展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人就是张孝祥。他的词在继承苏词的同时对辛词的产生起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辛弃疾词作中的兵器类意象、动态军事意象和军人类意象这三大突出军事意象,不仅显示了辛词的个性特色,而且蕴含了词人独特的情怀。军事意象体现了辛弃疾感人肺腑的末路英雄情怀,同泽同袍的高尚友情和矢志不渝的报国情怀。同时辛词的军事意象还阐发了一些现代意义,对当代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有一定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文化归宿与冲突构成了辛弃疾人生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许多词作便是这种经验的缩写。在辛词里,这种经验不是短暂易逝的幻影,而是冲突的激情达到顶点的舜间的定形化。立足于文化归宿与冲突是我们理解辛弃疾感爱的多层性和情绪复杂性的重要入口,也是俯瞰辛词的总体美学结构之所以符合美的辩证法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4.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他的远大抱负、坎坷的一生和执着的性格使辛词艺术的主导风格是豪放悲壮.本文我们简论一下辛词悲壮风格的表现形式与手法,分为史事用典、比兴手法、寓庄于谐及寓浓于淡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在与辛弃疾同一时期的词人中,和辛弃疾词风相近的爱国主义词人还有陈亮。陈亮与辛弃疾交谊甚笃,曾同游鹅湖,同饮瓢泉,长歌相答,纵论世事,“话头多合”。称得上是辛弃疾的第一知音。由于二人人品、气节相类,词境、格调相近,故他们之间的诗词唱和也最多。  相似文献   

16.
辛弃疾深受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影响,遵循历代文论家品评诗词竟境的共同原则,在词的意境开拓方面独树一帜。辛词精美隽永的意境产生于以形传神的独创的形象基础之上,其具体表现方式有时空交感、古今交错、虚实互转等。  相似文献   

17.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时金人入侵,山河破碎,中原人民饱受涂炭,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抗金斗争风起云涌。这一时代特征使辛弃疾从青年时期就树立了抗金卫国、恢复中原的远大理想。但由于统治阶级集团的卖国投降,辛弃疾报国无门,只得将强烈的爱国感情,满腔的忧愤感慨注于笔端,于是就有了大量充满爱国激情的词作。对于辛词,历代学者和读者多从爱国思想的角度来加以肯定和表扬。以今天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标准来衡量,我们仍认为辛词是爱国主义的诗篇,但是,在肯定它的进步性的同时,也应看到它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作品中语句的散文化倾向进行了探讨。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辛词的语句作定量分析,指出辛词在词汇的使用与语句的组织上都突破了词的传统,大量使用散文中的常用词汇、长句、叙述句,从而改变了词的传统语言风格,使词的语句带上了浓厚的散文色彩。  相似文献   

19.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词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贯串于辛词的基本思想,是抗金复国的强烈愿望和建树功业的坚强信念。在这个基本思想统率下,密切反映时代的风雨,便成为辛词的一个突出特点。而在艺术风格方面,辛词不仅发扬了苏轼始创的豪放词风,大声镗鎝,沉郁悲壮,成为有宋一代壮词的旗帜,同时,还吸取了婉约派的某些长处,把有的词写得缠绵悱恻、哀怨曲折,体现出这位卓越的词人的多样风格和艺术技巧的娴熟,并借以表达他所要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20.
作为南宋词史上的丰碑人物,辛弃疾的词在词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着重从英雄之词、失意之词、怨忿之词、田园之词的角度,论述辛词的思想内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