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一个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传媒业都不可能孤立封闭地发展。都必然会或多或少受到来自其他国家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政治上的、观念上的。也有经济上的、技术上的,还有其他方面的。我国传媒业的发展与国际传媒业发展的关联度越来越密切。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国传媒业发展的时候,就不能做井底之蛙.不能闭门造车。不能局限于自己的眼皮底下.而应该具备全球视野。更多地考察国际环境,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国际传媒业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用全球视野来审视与新闻传播和传媒业发展相关的一切问题,这是我们所处的时代、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对传媒研究提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财经新闻传播主导权是全球化语境下大国争夺的重要领域,用以彰显国家经济形象。在国际经济格局变化中,我国经济地位进一步提升,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国元素"、"中国故事"日益成为国际财经新闻争相报道的对象;由于我国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世界经济风云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更为显著,我国媒体对国际财经新闻也更加关注。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加剧,一国的国家形象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出来。中国作为在国际社会举足轻重的发展中国家,应塑造与之相府的和平、发展、开放的国家形象,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以国际政治经济媒介的全球化为背景,浅要分析国家形象对于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和重要作用,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策略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2008年,无论就政治还是就经济而言,都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在经济层面,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一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这种困境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种产品的价格发生下跌,尤其石油、粮食价格狂涨、疯跌。有人认为世界正在由“经济多极政治单极”向“政治经济多极”转变。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以来,传播全球化的力量正在超越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的发展势头而迅速崛起,对世界政治、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也在越来越深刻地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中,面临着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变革与更新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和压力。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我们国家政府的管制  相似文献   

6.
黄子阳 《新闻世界》2013,(9):290-291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拥有了足够强大的经济实力,然而在国际范围内包括媒体话语权在内的文化软实力并无法与经济实力相匹配。通过典型事例分析,认清我国媒体国际话语权的现状,找准原因,提出对裳,对于全面提升中国媒体在国际范围内的话语权,进一步促进我国政治经济及各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语境下的传播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事业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亦随之提升,中国正日益正为世界的焦点,成为一个富有魅力的话题。中国的国际传播媒体担负着向国际公众传播中国的信息、传递中国的声音、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  相似文献   

8.
在遵循我国对外交往政策和中国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的基础上,我们也在具体的国际新闻报道中提出“三贴近”,即:贴近地域、贴近热点、贴近读者。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打破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传播封锁和限制,打开了世界了解中国的渠道.运用新媒体来提升中国国际传播力的有效性,不仅是技术层面掌握好、利用好新媒体,同时需要打破既定传播思维与既往的传播模式,用更加高超的国际传播力,提升国家的政治影响力、经济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向世界传播一个真实的中国.  相似文献   

10.
罗伯特·福特纳、达雅·屠苏、关世杰、程曼丽等人对国际传播阶段的划分,要么采用纯粹的传播技术的标准,要么采用将传播技术和世界格局发展结合起来的标准,导致国际传播研究对传播技术或者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过分关注,而忽略了国际传播本身的特性。以国际传播功能演变的视角看待国际传播,会发现国际传播经历了知识和文化的复兴、传播革命思想、战争动员与宣传、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斗争、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元斗争与发展等不同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从图书馆文化所处的社会环境角度出发探索影响中国图书馆文化发展变化的关键因素。指出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技术是对图书馆文化生存与发展影响最为深刻的几个方面,它不仅提供了图书馆文化存在的必要物质基础,而且也给图书馆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2.
以经济便于化加速趋势中,国际经济情报战,从手段、方式、范围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作为正在迅速与世界经济接轨的中国,必须正视国际情报战的新动向,积极转变观念,强化经济情报意识;加速我国经济情报系统体制的改革,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情报网络;注重世界范围内科技情报的搜集与整理;不断提高国民的经济情报保密意识;加大高素质经济情报人才的培养力度,以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3.
常砚溪 《新闻窗》2011,(3):29-29
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形式上多样化,其主导声音与政治经济体制、社会意识形态和道德传统,总体上通常是一致的,尤其是在同一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区域里。中国的娱乐产业是首先向世界开放的其中一个产业。政府对我国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利用。同时这也将有利于人们对娱乐产业及其市场的性质,功能和作用进行再认识,促进人们观念的转变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相似文献   

14.
朱攀 《大观周刊》2012,(10):69-69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处东北亚的中日两大国的国内形势也经历了巨变。但随着两国综合国力的日趋平衡,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领域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两国国民心理因素日趋对等和中日新定位相互政策等,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日关系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本文试图从两国国民的历史记忆、政治经济、中日美三国在东北亚的战略利益以及地缘政治方面来探讨中日两国如何站在两国交往史的宏观高度,同时又跳出双边关系的范畴,从国家利益的角度,重新审视两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档案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着,档案是中国历史发展中政治文化、经济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的象征,显示着我国5000年的悠久历史,珍藏档案就是珍藏历史、珍藏文化,发展档案事业就是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16.
2019年9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外文局成立70周年致贺信,充分肯定中国外文局在对外全面宣介中国发展变化、促进中外友好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提出新的目标要求。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家专业对外传播机构,中国外文局始终以向世界说明中国为己任,对外宣介当代中国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和中华优秀文化,见证和记录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不断引领推动中国国际传播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新时代,中国外文局将以建设世界一流、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际传播机构为奋斗目标,致力于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杨万绘 《青年记者》2007,(12):91-92
近年来,中国进一步融入到世界一体化的大潮中,这不仅促进了人们对世界的了解,包括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新变化、新发展的全面了解和把握,而且对新闻媒体的国际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市级党报作为地方重要的媒体,自身不能创作国际新闻作品,稿件只能取源于新华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报办好国际新闻版。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挖掘新华社这一“宝库”,又如何结合地方特点做好地市党报的国际报道呢?  相似文献   

18.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到2019年的今天,中国的世界地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凭借着经济建设实力和先进的科研技术,中国逐渐成为一个经济大国。长期以来,外媒对中国存在的偏见观影响了我国优良文化、核心价值观在世界的传播。今天,经过改革开放和传媒建设,中国媒体国际竞争力已经有了很大发展。本文结合当代我国国际媒体建设传播现状,对我国国际传媒建设实力、核心竞争力等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近年来国媒发声,阐述我国媒体建设正确途径,希望能为打造世界眼中的"真实中国"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陆晔 《新闻记者》2003,(8):52-53
在媒介学者的眼中,国际传播系统被认为是下述历史条件的产物:(1)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所能获得的科学和技术知识,(2)各国之间的政治动态,(3)世界各国的经济状况,(4)各国在意识形态方面所承受的约束,(5)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和社会关系。并且,传播系统的发展不带有必然性,它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发展轨迹。①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看,今天的国际传播系统,由于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影响,显然与十年、二十年前大有不同。如果我们把电视全新闻频道在国际传播中影响力的形成和拓展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国际传播的…  相似文献   

20.
汤津红 《图书馆》1994,(1):40-41
《关贸总协定》与我国的外向型经济信息咨询服务汤津红一、GATT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改变了整个世界格局,对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前闭关自守的经济模式逐渐解体,一个多边合作的国际经济大圈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