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元好问的词学理论同样体现在其遗山词之创作中,通过对元好问词序(题)的分析,可以看到其词体创作的完备、“以词存史”理论主张的实现、“诗词一体”观的自觉实践。  相似文献   

2.
元好问在金亡之后对金代书法发展的成果进行了汇集与总述,其继承了金末以来发端的书法评论回归理性与书法“复古”的思想,并在其之后的讲学、交游、鉴藏等文化活动中将其“复古”“崇尚魏晋”的书法观与鉴藏观传递给其后辈书家如郝经、商挺、王恽等人,并最终对元代书法“复古”的潮流产生了影响。可以说元好问对金元两代书法的传承起到了承上启下,使之相互连接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于元好问书刻作品的考释辨析,进一步厘清元好问书法观嬗变的脉络。从而得出元好问就是金元之际书学倡导复古的先行者的结论。郝经延续着这个脉络继续强调复古,源头也是可以追溯到元好问,这样元好问的在书学史上的意义就立刻凸显出来了。  相似文献   

4.
元好问的诗学除受家学熏陶外,亦受到师承的影响,尤其是其论诗代表作<论诗三十首>,其中若干诗篇是受师承影响而作.元好问从游的名师如王中立、路铎、郝天挺、赵秉文和王若虚等人,都是一代名儒,对元好问的诗学观及人生观,有所涵育和启发.文章探析了<论诗三十首>与其师承关系,以利于进一步了解元好问的诗学批评.  相似文献   

5.
元好问的诗学观与文章观迥然不同。对于文章,他追求一种"中和"气质,强调敦厚之义与含蓄之美;对于诗歌,他则追求豪爽奔放的气质,强调真情流露与慷慨悲歌。元好问的诗歌创作明显优于文章创作。在《秋望赋》一文中,元好问摒弃了温婉中和的文章观,十分精巧地将他特有的诗歌观念融入其中,极大地提升了这篇赋的艺术境界,使其成为金赋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6.
元好问不仅继承了苏轼的"随物赋形"这一理论话语,而且与苏轼整体的诗学思路趋于一致,都主张"无意而发",在"致道"、"神遇"的境界中,入于大道自然。元好问诗学中潜藏着"苏学"因素,甚至是苏学的思想体系。《东坡易传》中世界无心而成的自然观和以无心为理想的伦理观贯穿于苏轼的诗学中;元好问提出"由心而诚,由诚而言,由言而诗",其所谓"诚"类似于苏轼的圣人应物之心,同样不执著于心本体,而以顺应自然为归。"程学盛南苏学北"是学术交锋的结果,元好问自觉地将理论的矛头指向了程学,在针砭程学的同时表现为对苏学的承接。  相似文献   

7.
论元好问     
本文从作家生平、作品、诗论三个方面对元好问作了总体把握和全面介绍。元好问由于受到时代、地域和民族因素的交互影响,作品往往呈现出慷慨悲壮的格调。本文从诗、词、散文、古赋、散曲、笔记小说诸领域剖析了元氏多方面的文学成就。在概述元氏文学观的同时,注意揭示其文学主张与宋、金时期文坛状况的内在联系,从而突出了元好问诗歌理论的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8.
元好问与郝氏祖孙交往多,交谊厚,影响深。郝天挺对元好问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经为通儒,文为名家”的文道合一和“坐视天民之毙,仁者不为”的淑世情怀。元好问对郝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今日能用中国之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的道统思想方面。  相似文献   

9.
金莲川幕府文臣是古代散曲史上最早进行散曲创作尝试的一批曲家,对散曲的形成和发展,有开创之功,并完成散曲从典雅到通俗的艺术演变。元好问与刘秉忠,皆以词为曲,词曲一体,以雅为胜。元好问与刘秉忠自度曲的出现,加快了散曲的艺术演变,渐至由雅变俗,散曲艺术日渐成熟。至商挺与杨果,散曲渐至雅俗一体,以俗为胜,散曲完全走向艺术成熟。  相似文献   

10.
元好问的碑志文,收入《元好问全集》的共99篇,以传主身份为标准,可以将其分为名臣、名将、良吏、名士、僧道、其他等6类。在碑志文的创作中,元好问结合传主的身份,撷取人物生平行状事迹的主要方面详细描摹刻画,突出了人物值得颂扬的品行才学和成就建树,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追求,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元好问是北魏鲜卑拓跋氏的后裔,出生于书香门第。幼师从儒士,勤学于百家,故儒家思想为他积淀了颇深的基础。“以诚为本”是元好问音乐思想的核心,亦是其诗歌创作的审美准则与理论纲领。他秉承“真淳”、“天然”的创作原则,及“慷慨”、“豪放”的表现风格,为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创作开拓了新声。然他所撰写的《中州乐府》,则是他记录金代历史词作的一部宝贵文献。  相似文献   

12.
元好问是金代最重要的诗人,其七言研讨也“有牢笼百代之意”。其题材内容丰富多样,艺术表现手法变化多端,艺术风格以雄健豪迈为主导倾向,又有俊爽明郎、秀美婉丽、空灵清旷等多种侧面。这与元好问广泛深入地学习前代诗人,汲取众长,融于一炉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元好问是北魏鲜卑拓跋氏的后裔,出生于书香门第.幼师从儒士,勤学于百家,故儒家思想为他积淀了颇深的基础.“以诚为本”是元好问音乐思想的核心,亦是其诗歌创作的审美准则与理论纲领.他秉承“真淳”、“天然”的创作原则,及“慷慨”、“豪放”的表现风格,为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创作开拓了新声.然他所撰写的《中州乐府》,则是他记录金代历史词作的一部宝贵文献.  相似文献   

14.
元好问的诗、词、文及文学理论等,都代表了金元文学的最高成就,为历代的金元文学研究者所注目。20世纪中,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变革,元好问研究取得前所未有的进展。从研究成果的数量和研究方法、评价角度等方面综合考察,本世纪的元好问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⒈世纪初至40年代的元好问研究;⒉50至70年代的元好问研究;⒊80年代至世纪末的元好问研究。  相似文献   

15.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通过对魏晋至北宋诗歌作品的系统评论,疏凿微旨、泾渭分明地阐述了他的诗学观。他主观以“诚”为本,即“诚”是诗歌创作之根本;他主张以“雅”为准,即“雅”是诗歌风格之标准。  相似文献   

16.
元好问山水诗的主体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意象的历史发展入手,提出元代诗评家对主体意象的认识,进而指出,元好问诗歌中,有大量的主体意象的存在。这是元好问强烈的主体精神所致,或出于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达到主体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在表现自然山水的时候,就会有主体意象出现;或因为游移在儒、释、道之间,其儒者怀抱不能实现的痛苦心情所致,在表现这种人文精神的时候,就表现为主体意象。元好问山水诗的主体意象居多,是以一种含蓄蕴藉的方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元好问主体精神强烈,其杏花诗大力渲染杏花繁闹,折射出渴求伟大的强烈心态。其杏花诗角度开阔,意象丰富,远胜前代。元好问对原有意象进行了大肆渲染,更多地使用残谢意象。对盛开杏花的“美女宫妆”意象以及未开杏花的小儿意象都有所开拓,还独创了铜瓶杏花的意象。其杏花诗常笼罩着羁縻丧乱色彩,更显历史沧桑。元好问为我国的杏花诗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相似文献   

18.
《续夷坚志》是元好问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元好问在这部小说中借用诗歌编造谶言,将谶言的政治用途转向诗学理论方面。其主张诗境要奇伟壮观、明朗开阔,绝不学李贺等人的穷愁悲泣与幽冷怪异,这是谶言功能的一大转移。除此,元好问不仅依据诗歌阐明自己以道为主、多元并宗的宗教信仰,还借助诗歌真切的语言来表达内心向往的童真与天真。这就是《续夷坚志》中诗歌的三大功能,它们共同反映了元好问以诗为专门之学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9.
元好问持正宗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在《论诗三十首》中,肯定了李商隐诗之“精纯”.赞扬它世代受到人们的喜受.但对其隐晦处略有批评.同时认为不十分“雅正”,更进一步斥乏为“新声”,这反映出他诗论中的保守面。元好问对李商隐是在肯定的基础上有批评,他是辩证地评论李商隐的。  相似文献   

20.
元好问持正宗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在《论诗三十首》中,肯定了李商隐诗之“精纯”,赞扬它世代受到人们的喜受,但对其隐晦处略有批评,同时认为不十分“雅正”,更进一步斥之为“新声”,这反映出他诗论中的保守面。元好问对李商隐是在肯定的基础上有批评,他是辩证地评论李商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