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勇  项盈 《青年记者》2005,(11):45-46
近两年来,学界和业界对“公共新闻”的观念及其在国外的实践反响热烈,见诸报刊的章也不在少数.在笔看来,这些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对国外尤其是美国的公共新闻运动的介绍(包括历史和实践状况);针对国内的“公共新闻”发展情况进行论述.对于前,这是在进行有益的推介;而对于后,在多数情况下是难以苟同的--比如公共新闻在我国对于公共领域形成的作用、几个民生新闻电视栏目在走公共新闻之路等等.本拟针对公共新闻的真实状况以及误读做一些梳理.  相似文献   

2.
从2005年开始,公民新闻的概念逐渐进入中国,继公共新闻之后,公民新闻再一次引发了国内学界和业界的关注。①随着公民新闻网站Ohmynews提出的"每个公民都是记者"的观念的散播,在web2.0时代的中国语境下,业内外都在寻找公民新闻从理论到实践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3.
如何认识"公共新闻"公共新闻(public joumalism),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新闻改革运动中出现的一种新闻学理论.其特点是主张新闻报道与媒介活动相结合,强调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可以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到公众事务中,发起公民讨论,组织各种活动,寻求解决公共问题的对策,使公共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4.
新媒介技术正逐步侵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媒介内容的空间概念淡化、时间概念增强.在新闻评论表达领域,党媒的评论选题和立意开始由传统单一的"公共领域"迈向"公共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并存,同时开始规划"时间",占领用户的"睡前"时段.  相似文献   

5.
某报曾经刊出过一条"本报记者"撰写的消息:<国家烟草专卖局新闻发言人强调未批准国外公司在国内投资办烟厂>.而消息中报道的主要内容则是:"国家烟草专卖局新闻发言人今天郑重宣布,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期没有批准任何一家国外烟草公司在中国境内投资办烟厂."显然,国家烟草专卖局新闻发言人所使用的"中国境内"是准确、严谨的,消息标题中编辑所采用的"国内"是不准确、不严谨,存在着政治性纰漏的.  相似文献   

6.
当今,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矛盾多发期,公共危机尤其是社会性突发危机事件已不再是罕见之物,甚至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同时"谣言"、"流言"的概念也高频率出现在各媒体尤其是政府的新闻发布会上.  相似文献   

7.
"第三代传播权"理论与实践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欣  丁苗苗 《当代传播》2011,(3):24-26,29
本文针对网络媒介扩张了公民参与公共传播的可行渠道,但同时又陷入信息混沌这一现状,认为西方学者的"倾听"伦理与"被理解权"概念作为对公民传播权新的诠释,即"第三代传播权"的提出,对网络传播的发展方向有着重大启示意义.本文阐述了"第三代传播权"提出的背景、内涵及意义,以美国公共新闻运动以及网络"选择性媒介"的兴起为例,为传...  相似文献   

8.
民生新闻:践行"三贴近"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武 《青年记者》2007,(15):9-12
民生新闻是多种标准共同作用的结果,提升民生新闻品质,实现由"小民生"理念向"大民生"理念的转变。民生新闻是阶段性的产物,在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之后,重点将转向公共新闻。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用"含金量"来比喻和衡量某条新闻所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低.通过考察和解析近几十年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内媒体的新闻作品,我认为,有必要提出一个评判新闻作品之新闻价值的新概念--"含科量",即新闻作品的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不少报纸都创办了人物新闻故事栏目,它将笔触伸向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百姓,以生动的形式讲述平民百姓或历史名流的故事.<海南日报>也相继开设"海之南""往事"等版面,挖掘地方文化及历史资源,以讲述旧闻为主.这些"旧闻"里的人物新闻,比硬性新闻要生动轻松,有浓烈的怀旧色彩,特别能调节硬新闻的严肃性,吸引更多读者.  相似文献   

11.
算起来与新闻期刊"打交道"快有20年了,在李谷一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风靡全国的时儿,我有幸成为国内数家新闻期刊的特约撰稿人或特约记者,开始关注新闻期刊.近年来,新闻期刊伴随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总体质量确实有了较大提升,尤其表现在内容的丰富性上和形式的多样性上.但是问题总是两个方面的,目前新闻期刊也暴露出一些"流行性"疾患,主要表现在如下之列:  相似文献   

12.
"灾难性新闻"因其"负面性"历来是政府和媒体较为敏感的一个话题,其报道机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颇为薄弱.而在2008年四川汶川"5·12"地震的报道中,其信息的高度公开化、议程设置的多元化、报道指向的人性化、媒介融合的现代化等表征,使其传播效果达到了最大化、最优化,这在国内灾难新闻报道史上是空前的. "5·12汶川地震"报道模式将对国内灾难新闻的报道机制、新闻理论的变革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 随着新媒体传播技术的进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普通公民参与新闻制作与传播的渠道变得日渐多元、快捷.实际上,在2007年"史上最牛钉子户"、"虐猫事件"、"厦门PX"等公共事件中,大量的第一手信息,都是由"公民记者"借助于互联网发布的.  相似文献   

14.
试论地方电视时政新闻视角的"三个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蕴泉 《新闻知识》2007,(10):63-64
在新闻传播史上,时政新闻因其显著的政治性、鲜明的导向性、权威性以及丰富的信息性而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备受各媒体重视。近年来,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继续火爆,"民生新闻"、"公共新闻"等在各省市台风起云涌,各台都在抢占收视率和市场份额,这对  相似文献   

15.
VR新闻以360度全景画面与第一人称视角的沉浸体验突破传统报道模式,大大丰富了新闻传播的内容与形式.2015年起,国内媒体开始对"VR+新闻"模式进行尝试,其中专题报道作为我国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逐渐与VR技术紧密结合.本文以央视网"VR浸新闻"栏目专题报道为例,从呈现方式、传播特点、内容特色、受众...  相似文献   

16.
电视民生新闻以<南京零距离>的开播为标志,逐渐趋向成熟.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民生新闻越来越被狭隘地定义和理解,出现诸多问题,导致收视率逐渐下降.正如蔡尚伟教授所言:"电视媒体过分追求收视率,加之民生新闻自身存在的局限,使得民生新闻走向‘后民生时代'".①目前理论界对此并没有进行阐释,笔者认为,所谓的"后民生时代",是指民生新闻在继承原本价值理念的基础上,突破前期节目的浅薄性和表象性,引入公共新闻理念和深度报道,注重社会责任和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形态.  相似文献   

17.
吉俐涛 《传媒》2021,(6):88-90
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双一流"高校,浙江大学人才荟萃、实力雄厚.该校各学科,尤其是传媒院系发展势头强劲.长期以来,新闻教育界密切关注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新闻媒体发展变革.浙江大学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对我国新闻教育事业提出的挑战,"数字沟通研究中心"也由此应运而生.该校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发展国内传媒示范学科;携手学界、业界专业人士,共同探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浙大特点的新闻传播话语体系.本文就"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的成立,浅析高校在发展数字新闻传媒教育方面作出的探索和贡献.  相似文献   

18.
韩笑  恽嘉欣  王爱玲 《今传媒》2016,(12):57-58
本文关注的是国内主流网站新闻文本中"网红"报道的新闻框架,以2016年第一"网红"papi酱为案例,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新浪、腾讯、网易、搜狐四大门户网站中papi酱的新闻报道作为样本,从高、中、低三个层次分析其报道框架.研究发现papi酱相关新闻的在标题、议题、报道结构等方面存在框架.框架的形成加强了新闻内在的冲突性和娱乐性,同时也意味着一些新闻细节的牺牲,使其难以客观准确地反映事实.  相似文献   

19.
"固化"对一同新闻的记忆——央视《新闻周刊》创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电视的新闻周刊栏目发展很快,一方面,观众面对庞杂的一周新闻,需要透过镜头看背后,通过现象看本质.另一方面,电视台在一周内拥有庞大的新闻资源(包括内容和图像),有效地挖掘这个富矿,对纷繁复杂的新闻内容进行梳理.是电视台进行资源再利用的必然途径.央视<新闻周刊>主持人白岩松提出"新闻胶囊"的说法.栏目制片人为此解释说,在周末的45分钟相对短的时间里介绍给观众一周国内最重要的新闻,一个人吃下这颗"新闻胶囊",就会固化他对一周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应该是与他最有关的,作为一个社会人最应该知道的."新闻胶囊"的提法得到了栏目创作组的认同.我们不妨沿着固化记忆的角度,探析<新闻周刊>的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20.
研究背景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对我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各大媒体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都纷纷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展开了地震周年报道,发表社论、评论员文章,通过新闻、专题、特刊等形式表达对汶川地震的纪念.笔者把这类对已经发生的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在纪念日进行大规模回顾报道的新闻归类为"公共事件反思传播".目前的文章中,把反思传播视为一种特定报道类型的并不多,笔者就本文中对我国公共事件反思传播的报道框架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