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晋以降,庐山就以宗教之山名世,佛教乃其主体构成部分。汉地佛教中,庐山不仅以名寺高僧云集享誉佛教界,亦不仅以其在佛教汉地传播、嬗变的历程中所占有的坐标性位置而彪炳佛教史,还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与中国的文化生态、文化历程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联,此中关联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业已引发了学界的关注和持久的探讨。本文试借年谱之形式,对地域性佛教文化范型的庐山佛教,作一纵向扫描,将浓缩的史料信息归拢整合成为一份庐山佛教的简明历史档案。  相似文献   

2.
庐山东林寺由于慧远主持之力,在西域求法和佛经翻译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当时重要的佛经翻译中心之一。庐山经录不仅是当时佛教翻译的记录,还是佛教发展的重要文献。庐山经录开创了断代经录的先河,在我国佛教史和目录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苏轼与庐山     
千百年来,庐山以其自然风貌、历史文化与便利的水路交通博得无数诗人的青睐,络绎而来。苏轼于元丰七年来庐山,写峰岭瀑泉以咏风貌景物,游寺观结交高僧名道,绍圣元年再过庐山。另还题咏庐山物产、庐山历史人物,与庐山有关的唱和诗、赠行诗也时有所用。本文试作归类浅析,并认为这些诗多为精品,随物赋形,形神兼备;纵横议论,无不诙谐,见机锋见睿智见妙趣,旷达情志寓其中,好言理的宋诗特征在诗中表现极为明显。庐山也因其诗而播其声名,并丰富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吴宗慈编撰的《庐山志》是研究庐山文化的重要文献,文章对《庐山志》中有关佛教人物的部分资料进行了梳理和辨析。  相似文献   

5.
谢灵运是晋宋之际的名士兼佛学家,慧远乃庐山高僧。谢灵运“志学之年”便崇拜慧远,发愿“希门人之末”,而且也曾游庐山,见慧远,为檀越,凿池筑台植白莲,应邀撰《佛影铭》。其庐山情结不为不笃挚,但“诚愿弗遂”,最终没有成为慧远的弟子。他与慧远的交往情形比较复杂和特别,若即若离的深层原因乃在于谢灵运诸端“心杂”的个性与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对于住锡庐山的一代高僧慧远保持着相当的距离,他坚持世俗的家常生活和独立的精神生活。因为是彻底入世的,他不需要任何有关出世的假设。当时桓玄公开批评慧远,同佛教进行微妙的斗争;作为桓玄的老部下,陶渊明对佛教的态度可以由此得到一些解释。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与慧远关系之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与当时庐山高僧慧远之间的交往历来为人津津乐道,但却颇有似是而非之处.渊明常去庐山游观,而东晋名士与名僧交游乃为时尚,故其与慧远交往当为情理中事.渊明人品高尚,慧远不入世俗,学识渊博,这是两人交往的基础.然渊明终究不入庐山僧团,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哲学思想与慧远佛教思想之间存在深刻矛盾,致使两人无法志同道合.  相似文献   

8.
影片《庐山恋》《庐山恋2010》《恋恋庐山之山盟海誓》都是围绕庐山来表现爱情,但凸显的是完全不同的时代色彩。《庐山恋》以政治为主旋律,奏响了人情之美;《庐山恋2010》充分彰显了都市生活的时尚意味;而《恋恋庐山之山盟海誓》则是"小中求奇",山之静美与爱之悠远互相应和。三部庐山恋体现了江西电影创作审美取向的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9.
汉末三国时期,佛教初传中国,佛教高僧多精通方术,以方术幻化吸引中国民众。南北朝时期,南方佛教高僧前期受玄学影响,谈玄之风甚盛,后期儒学礼教成为佛教高僧学习的重要内容;北方佛教沙门前期多重内典而不重儒学,后期则出现精通儒家经典的佛教高僧。到南北朝后期,南北佛教界都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典型僧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高僧学风好尚和知识结构三个阶段的变迁,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0.
我国名山极多,五岳之外,还有终南、青城、苍梧、峨眉等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们都在一方面或几方面与中国文化密切联系,但就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来说,没有哪座山可以和庐山匹比。公元六、七十年间(东汉明帝永平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开初与中国的道术方士思想相结合,魏晋之际又与唯心主义玄学相杂糅,长期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处于支配思想的地位。而庐山就是汉唐时期中国佛教的中心之一,早在东汉,山上寺院多至三百八十余处。东晋时,精通般若性空之学、被后世净土宗人尊为初祖的高僧慧远,在庐山生活了三十五年,并死在庐山。他所创建的庐山东林寺,还有西林寺,以及山南“五大丛  相似文献   

11.
东晋名僧慧远在佛教史上影响深远,话本小说《庐山远公话》即以他为主人公。做为寺院"俗讲"的底本,话本为哄动视听,增添了许多子虚乌有的情节,更有甚者,创作者还为这位名动凡俗的高僧设计了一个因果报应的故事框架。如果和慧远本人的真实经历及其果报观念联系起来,颇耐寻味,昭示了宗教与文学的纠结。  相似文献   

12.
庐山情缘     
小时候知道庐山,当然是因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那句绝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人永难忘怀。在玩伴家看到一幅毛主席端坐于藤椅的宣传画印象特深,后来知道那是毛主席在庐山含鄱口"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的场景。青年时代,一部电影《庐山恋》,让我对庐山更有一份特别的情愫。  相似文献   

13.
译场教学是汉传佛教早期采用的教育模式之一,非一般寺院所能具备。庐山慧远僧团在译场教学之外,自觉地探索多种教育方式,在教育内容上以佛典教育为主,辅以儒道世典,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唱导教学方法、各随所习的教育原则、七年之期的教学年限,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山水诗的产生时间和地点,一般认为,是南朝宋初的永嘉地区,但这是一个值得重新思考的话题。中国山水诗有一个产生、兴盛和走向新阶段的过程,雄奇险秀的庐山山水和儒、释、道兼综的庐山文化为这个过程提供了绝佳演绎场景。中国最早的一批山水诗人是庐山上的和尚、道士和隐士。陶渊明、谢灵运的庐山诗则是中国山水诗兴盛的标志。发祥于庐山的山水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对后世山水诗产生典范性的影响。因此,庐山才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15.
朱熹深爱庐山,他写的庐山诗有80多首,或写庐山风貌,或咏庐山人文,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对研究庐山山水文化及书院文化均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祝盛 《小学生导读》2013,(12):25-25
小朋友,你去过庐山吗?庐山的景色一一定留给你美好的印象。你也许喜欢庐山的“花径”,或许喜欢“险峰”,佩我喜欢的是庐……“三叠泉”,气势澎湃的瀑布令人迷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庐山植被与土壤形成的气候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庐山的地带性植被及土壤,对于认识庐山的景观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庐山风景区的民间传说,在庐山的旅游开发中有着重要的功能——提高知名度、增加吸引力、打造庐山形象及传承传统文化等。  相似文献   

19.
佛教之女性研究历来是学界研究的薄弱环节,而佛教文献的记载中有大量关于女性的史料,尚待进一步开掘和研究。文章拟以《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和《大明高僧传》四部代表性僧传为基础,从与高僧联系的家庭女性和社会女性切入,初步探讨了家庭中的母亲、妻子等女性及其家庭之外的尼僧、世俗各阶层女性对高僧菩提路的重要影响。这些女性群体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成就高僧的菩提之路,对佛教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佛教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庐山地处鄱阳湖流域,有着适宜人居的优良环境与资源。该地区6千年来一直有人类活动,随着文明的演进,在不同的人类主体作用下,庐山的人地关系依次经历了洪荒时代的"天命论"阶段;农业文明时代的"天人合一"阶段;工业文明时代的"人定胜天"阶段;生态门阈外的大众庐山阶段和生态文明建设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