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顾问:搞新闻报道4年来,每每听同行和编辑们谈及“新意”,可我一直不清楚,究竟什么是“新意”,什么样的稿子才算有“新意”?辽宁曾振亚育振亚同志:无论是写新闻还是写其他文章,目的都是发表出来给读者看的(或听的),为了吸引读者,往往就要追求新意。什么是“新意”?我说不上准确的定义,只想告诉你两句话:一是新意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只要读者读后有新鲜感,受启发受教育,就可以说此文有新意了;二是不要认为新意是神秘的、高不可攀的,一篇文章,不必追求处处有新意,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只要在某一点或几点上有与众不…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个地市报的普通编辑,编稿之余也写写稿件,但不觉间,从1999年到2003年5年中,自己采写的稿件竟然有二十多篇获得了省级以上新闻奖。其实,仔细想想,很多同志的功夫比我深,采写的稿件比我好,我之所以能获奖,只是自己采写稿件格外用心罢了。所以,我常说用心就有回报,干什么事都要尽心,有多大的劲就用多大的劲,老天不会辜负有心人的。扑下身子,多研究些问题。新闻关键是新,没有新意,就没有新闻。写新闻如何写得有新意,这是能否写出好新闻的关键,而要写得有新意,就要多观察、多学习,多研究些问题。我获奖的稿件多数是问题新闻。这些问题,或是…  相似文献   

3.
去年春天,我和牛林老师来到大林街头,发现一个小伙子拿着书本在向人们讲解什么?凑过去一瞧,原来是乡供销社售货员江宏给农民传递致富信息。牛老师笑着对我说:“新闻就在你眼皮下,你不觉得溜掉了可惜?”说话间,一位熟人叫肖海章和我们聊起来。原来他从江宏那里得到致富信息,成了大林乡科技专业户。经进一步调查了解,掌握了江宏热心传递信息事  相似文献   

4.
曾经听到一位文学编辑讲过:“我选稿的第一标准就是要有新意。”这话很有道理,也可能是许多编辑的共同感受. 凡是文艺创作,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要有新的东西.创作的含义就是“创新”,比如立意新、题材新、构思新、语言新等等.小说也好,诗歌也好,散文也好,都不例外.其中重要的是立意新. 新意,就是有新的见解.见解新,文章才有生气。老生常谈,人云亦云的文章,还有什么生命力?比如,一篇散文,都是别人写过的内容,或是人家讲过的道理,无论再怎么下功夫,也不会成为好作品.古人讲的“惟陈言之务去”,“文章切忌随人后”,都是这个意思。而古人提出的“领异标新”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几年前开始给报纸、电台投稿,往往稿子寄出后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一些看笑话的人挖苦我:“没那本事,别逞那能”。但我并不气馁,仍坚持每星期写一二篇稿子。有辛劳就有收获。从去年五月到十一月,我陆续在报刊上发稿十一篇,其中六篇发在省级报刊上,从而填补了我们乡新闻报道工作的空白。我也被乡里聘为乡通讯组的通讯员。  相似文献   

6.
话中有画     
“谁是皇上?我就是何各庄的皇上!”——天津宝坻县新开口乡何各庄现任支书马长海的狂言。“我们不会因看到美国总统克林顿先生与白宫见习生莱温斯基小姐鬼混,便说‘所有美国总统皆道德卑下’。”——香港《星岛日报》指责美国关于香港的人权报告以偏概全,一派胡言。  相似文献   

7.
张华这篇文章,实际而辩证地回答了王清平在第二期的点题,很有说服力。不知王清平同志和其他读者以为如何?初搞新闻写作的人,常有没啥事可写的感觉,处在小单位和偏辟小山村的通讯员更以为单位小,地方偏辟,事件少而没啥可写。我刚开始也常有这种想法,通过参加新闻刊院学习和近三年的写作乡:践,我以为小山村也有好新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民摄影时代的到来,摄影记者的专业地位面临挑战。尤其是党报摄影记者,如何在新闻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我的实践体会是,思想的敏锐与思考的深入,能够引导记者拍出新意,拍出亮点,拍出独特的、具有良好传播效果的新闻照片。  相似文献   

9.
要有勇气     
以前,写稿总感没啥写。县广播站编辑给我出主意说:“多往乡政府跑跑”。“乡政府!”对于一个庄稼人来说是多么陌生。去年初秋,为写一篇赞颂乡棉办为棉农办实事的报道,我怯生生地闯进了乡政府大门。棉花办公室两位同志正在忙。我说  相似文献   

10.
新闻怎样求新呢?实践使我感到,必须努力做到“四个把握好”。一要把握好“新意”新闻的新,不光是时间要新、报道要快,而且内容必须新,必须有新意。居高声自远,涉深鱼方多。记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审时度势,又要常到基层了解民心,体察民意,掌握有意义的新鲜事儿。这样,才能从事实的最新变动中抓住有影响的新闻,写出新意。  相似文献   

11.
写新闻稿必须给人以新鲜感,不能老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否则,不仅读者不买你的帐,就是我们自己也会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怎样才能将新闻写出新意?积二十多年搞新闻的经验,我觉得写新闻贵在别出新裁,在材料上要人无我有,在构思上要你东我西,在题目上要拟出新意。下面就这三方面,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我乡一位姑娘出嫁时只带一幅绣有“百鸟朝凤”图案的壁毯去婆家,一时传为美谈。我立即对此进行了采访,开始想以新闻故事的方式写,但总觉意义不大。请教一位老通讯员,他启发我说:事物不是孤立的。通过此事说明了什么?揭示了什么内涵?这种事在当地是否只有一件?我重新进行了调查才发现,在乡团委、乡妇联  相似文献   

13.
1981年我从哈尔滨铁路局报社被借调到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工作,1982年确定我为驻局记者(定员属本单位),后被任命为记者站副站长。像我这样一个小报记者,突然改换门庭,专为新华社写稿,当然困难很多,但为什么能很快适应,并取得一定成绩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较好地解决了把握大局这个关键问题。把握好大局,确定新闻主题有新意。我曾经参加过一次全局性运输会议,运输处长讲了许多挖潜办法。1984年到1985年,我发表过5篇这方面内容的稿件,基本上是从微观上考虑问题,就事论事。挖潜是个老问题,怎样赋予它新意?我到运输处、机务处等职能部门调查,到哈、齐、牡、佳四个铁路地区调查,总共用了一个多月时间。调查中我发现,这些挖  相似文献   

14.
殷陆君 《传媒》2018,(14):30-32
做纪念改革开放40年的报道是今年的重头戏.大家都在做,如何求不同?如何来创新?创新是新闻的重要特征,做好这一报道更需要创新.有所区别,才能各具特点;各展所长,才能相映成辉.何谓长?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特,你特我独.看今年的纪念改革开放40年的报道中,《文摘报》的创造有新意、有特色,有主体、有个性,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5.
感谢老师新野县施庵乡彭兴才我是1906年初才试着搞点新闻报道的。当时,我对新闻写作一窍不通,全凭着一股于热情,不间断地采写了几十篇稿件,可篇篇如石沉大海。正苦恼时,乡宣传委员王梅莲来到我家,她看了我的一些底稿说:“你对新闻写作的知识还欠缺。”我没好气地说:“你让我去进修吧?在这乡旮旯里你哪能给我找位老师?”王梅莲说:“如果你真有志气搞新闻写作,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位老师。”说着,她掏出了一本《新闻爱好者》杂志。说实话,当时我对这位“老师”还不太热情,谁知当我看了几页  相似文献   

16.
要办好党报理论版,办得有新意,有力度,我想不能少了"胆识"二字。"有胆有识",在办报时可不是套话,是要落到实处的。有胆,就是一个破除陈见的题目,你敢不敢做?一篇有棱角的文章,你敢不敢发?有识,就是要识货,有眼力,知  相似文献   

17.
打开我们的报纸,经常看到一些工业三部曲、农业四季歌式的报道,年年花开总相似。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增加报纸新闻的可读性,把新闻写出点新意呢?近年来,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并有3篇稿子获得了河南省好新闻奖。我以为从锻炼自己的采写基本功入手,放开眼界深入思考,准确地使用新闻的价值尺度,是写出有新意的新闻的途径. 留心平常处记者要采写那些读者欲知而未知的不平凡的新闻事实,同时也不应忽视那些许多人都熟视无睹的事物,因为生活中越是平常的  相似文献   

18.
在1993年度四川石油报优秀新闻作品评选中,我与丁姿英联合采写的消息《相濡以沫几十载,石油伴我度人生,川西北200对夫妻喜庆金婚银婚》荣获一等奖。这篇不足800字的新闻何以能受到读者的喜欢和评委们的青睐?在采写上有什么东西值得回味?笔者思索再三,以为主要是记者透过婚姻家庭这类平凡小事捕捉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意,反映了全社会渴望  相似文献   

19.
写杂文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写好杂文? 夏衍同志给《杂文报》写了一篇小文章《杂文三忌》(《人民日报》也转载了),他认为写杂文忌三点:一忌教条八股,二忌“怕”字,三忌冗长。他从“忌”的角度讲了杂文写作应该注意的问题。我今天从“贵”的角度讲。杂文“贵”在哪里? 我先念唐弢同志的一封信。二十年前,我在中央高级党校理论班学习,当时唐弢同志也住在中央党校编教材。我就把自己写的几十篇杂文剪报交给他,请他看看,提提意见。唐弢同志挺认真,看后写了封信给我。那时我三十出头,勉强可以算个青年。唐弢同志是老前辈了,他专门写了这封信,体现了他对青年作者的关怀和帮助。这封信中这样写道: ……今晚灯下,把全部剪报读了一过,其中有好些篇,报上发表时我就读过的,而且至今还留有  相似文献   

20.
通讯员园地     
通讯员所在的小单位,往往新鲜事很多,但哪些能写成新闻稿,就要思考、比较,不能拣到篮里就是菜。要从全局(一个地市、省、甚至全国)着眼,比如往省级新闻单位写稿,就要从全省的情况考虑,看事件在全省有无新意。1984年前后,农村中出现了粮田荒芜现象,当时新闻单位多次呼吁斛决这一问题.但究竟如何解决,还没提出来.我们乡找到了一套办法,是把荒芜的土地全部承包到农户。这事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有新意,我抓紧写了如何加强土地的使用和管理,发表后,效果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