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涉及师生的地位问题,现有“教师主体、学生客体”,“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双主体”、“学生主体”等观点。各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理论界关于教育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地位的争论,缘于要确定新的学生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最近一个时期,对于教师是否应搞教科研的问题,在我刊上展开了一场争论。虽然这场争论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但在现实中却并非如此;虽然这场争论还未充分展开,但已体现了我刊读者和作者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一贯作风。因版面所限,这场争论到此为止。让我们另辟“战场”吧。当然,“战场规则”不变:各抒己见,以理服人。  相似文献   

3.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这个问题在国内外都有不同的看法和争论,今后也许还会争论下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周年之际,找们无疑应当对这一场战争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审视,比较公认的界定。这不仅涉及到一系列有关的问题的认识,而且对于我们今天不断深人总结这场战争的经验、教训及其对战后世界的影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乎此,笔者不揣冒昧,试就传统的“阶段性质论”提出质疑,并谈谈自己的“整体性质论”浅见,以求教于专家与读者朋友。一、对传统的“阶段性质论”的质疑在前苏联东欧学术界…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福建宁德地区教师进修学校陈成龙(一)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构成的1、关于教师。对教师在课堂教学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现行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观点:一种是“教师主导论”,一种是“教师主体论”。“教师主导论”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在教育思想史上,杜威关于教师地位作用的思想是比较独特的,他赋予教师崇高的地位和重大使命,把教师看成是“社会的公仆”、“真正天国的引路人”,主张教师以坚定的“理智信念”去实现理想的“民主主义社会”。今天重温杜威关于教师地位作用的思想,对我们的教师教育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哲学史上,最早展开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时期关于人性的争论,已包含了后代社会有关人性问题一切思想的萌芽因素。对这场争论作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考察其发生的历史背景,探究其在认识上所取得的成就及失足之处,对于今天进一步探讨“人性”问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仍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理论界、实际工作部门对改革中的稳定方针争论很大。不少改革、发展方案是“稳中求进”的。也有不少人持不同观点,如“稳定止步论”、“紧运行论”、“闯关论”、“阵痛论”,甚至还有“乱治论”(先乱后治),其焦点在于改革是渐进式配套改革还是突变式一步到位。这个问题是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问题、根本战略问题,它也决定着人们对形势的看法和今后的改革思路。因此,非常有必要把稳定及其在改革、发展中的地位弄清楚。  相似文献   

8.
今年3月18日和19日,天津历史学会和本刊编辑部联合召开了两个座谈会,对论了有关“让步政策”的问题。18日的座谈会邀请了天津市部分中学政治、历史、语文教师和小学教师参加。中小学教师在发言中说,过去在处理教材中有关“让步政策”的问题时总感到有些困难。大家认为“让步政策”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当前关于“让步政策”等问题的辩论,是两种历史观的一场斗争,教师应通过这场斗争加速自己的思想革命化。19日的座谈会邀请了天津市部分史学工作者参加。参加者就历史上有没有“让步政策”的问题、“让步政策”的提法是否有害的问题等进行了争论;有些同志还对目前学术界一些“让步政策”说者的某些论点谈了自己的不同看法。现在把“中小学教师座谈会纪要”和“史学界座谈会发言摘要”发表在下面。当前关于“让步政策”等问题的讨论,是坚持无产阶级唯物史观、反对资产阶级唯心史观、将史学革命进行到底的一场斗争。它关系到我们在文学领域里以什么观点为指导来进行研究和教学,关系到我们以什么观点指导下的历史知识来教育青少年一代。对我们教师来说,改造历史观,也关系到我们对自己的世界观、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改造。本刊目前进行的有关历史教学地位和作用的讨论,将逐步转到有关历史观的讨论。希望教师们能结合当前史学界讨论的一些重大问题,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思想实际,写成文章寄给本刊。  相似文献   

9.
乾嘉时期,段玉裁和顾广圻在文献校勘问题上产生了一场影响很大的争论,顾广圻主张“不校校之”,段玉裁主张“定底本之是非与定立说之是非”。关于这场争论,后世或是段而非顾,或是顾而非段;或认为是吴、皖两派校勘家的门户之争,或认为是对校、理校的校勘方法之争。实际上,段、顾之争只是方法论上的不同,并没有对立性的分歧,不能断然当成是吴、皖两派校勘家之间的对立。段玉裁“定底本之是非”的原则顾广圻也在用,顾广圻“不校校之”的理论段玉裁也是认同的。段、顾之争直接推动了清代校勘学理论的发展,卢文招的“两通者但注其下”的原则,王引之的“三改三不改”论,都是这场争论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是教学中带根本性的问题。也是教育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之一。笔者认为,就我国高等学校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尽管有外因论、现代电化教学手段代替论、高校教师退作辅助论对教师主导作用持贬斥的态度,但是存在问题的主要  相似文献   

11.
道德教育问题自8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教委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善大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通知、纲要和实施办法,出版界也出版了许多道德教育类的读物。但,对目前大学生的道德风尚究竟如何评价,依然存在许多争论,争论的症结在于怎样解决传统与现代道德教育的冲突。目前大学生德育水平评价目前舆论界对大学生道德水平总体看法不一,一派认为大学生道德生活“紊乱”、”‘无序”和“滑坡”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出现了“滑坡论”、”‘代价论”等观点;另一派认为目前大学生道德水…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育活动中,谁是主体?教师、学生分别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关于这个问题,人们历来坚持“教师中心论”、“教师主体论”,强调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权威意志。  相似文献   

13.
论教师的主体与主导——兼评“双主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对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认识主体的地位问题,目前,在教学理论界只要承认教学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这个大前提,就基本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意见。然而,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仍有争议。针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论,有的同志提出教师也是主体,“师生共同构成教学主体。”(即“双主体”论)并且批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论“仅仅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割裂了同一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双方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论文叙笔”即文体论部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学界还存在分歧 ,众论纷纭 ,各持一端。其中争论较大的有“论文叙笔”的划分标准、“论文叙笔”的篇目是多少、“论文叙笔”的价值和地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古代东方社会的社会性质问题,是史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因为在古代东方,奴隶人数较少,社会的主要生产劳动者是公社农民。这与希腊、罗马大不一样,那里奴隶人数很多,在生产的各个部门、特别是农业手工业方面都使用奴隶劳动,所以引起了争论。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奴隶社会的概括,除其他的论述外,关于奴隶人数与奴隶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他的说法是“……这时已经有可能迫使大多数人服从少数人并且把大多数人变为奴隶。这里社会一切成员在生产过程中那种共同的自由的劳动没有了,占主要地位的是受不劳动的奴隶主剥削的奴隶的强迫劳动。”根据这个说法,就只有  相似文献   

16.
提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命题,是近年来我国教学理论研究中的重大突破。对于正确地揭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教学理论中其他问题的探讨,对于指导教学改革的实践,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围绕这一观点的争论却一直存在。尽管大家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问题上已经取得较为一致的看法,但是还有同志主张教师也是主体,即所谓的“双主体论”或“复合主体论”。我们认为,相对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提法来说,“双主体”论并未把研究推进一步,还似乎后退了。其根本问题所在,是对教学活动简单化的认识,从而陷入了一种模棱两可的境地。我们感到应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7.
人文论和工具论足近二十年来关于语文教学本质论争的重要内容。争论的双方实际上是在相当宽泛的意义上使用了“人文”这一概念,并没有对“人文”这一概念进行澄清。对内涵和外延都没有得到明确界定的概念进行的这场论争虽然进行的很热闹,  相似文献   

18.
“汉宋学之争”是清代学术史上的焦点之一。最初,以姚鼐与戴震之间的争论最为引人注目,“汉宋学之争”也因此而成为桐城派研究中常常涉及的问题。但学术界多从“扬汉抑宋”角度评论这场争论,或用戴震拒绝姚鼐师从的请求来解释这场争论的发生。“汉宋学之争”是关于儒学本质与功能之争,它是清代学术流变的产物,即“汉学”家放弃了顾炎武所倡导的“通经致用”的“实学”思想,而将经学蜕变为考据训诂之学,并以考据训诂作为汉、宋学的分界线,从而引发了“汉宋学之争”;其导火线则是戴震在谈到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关系时,以“考核”自诩而视文章为“等而末者”,贬抑了义理、文章,从而引起与姚鼐的冲突。  相似文献   

19.
教学过程存在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那么在这过程中,其运动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各种矛盾的地位及其关系如何?在教师与学生这对矛盾中,哪方面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一命题是否正确?诸等问题可谓教学论之核心内容,而如今对其认识仍为“见仁见智”。近得悉张连捷、张启航“论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运动(兼对“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  相似文献   

20.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究竟应当处于何种地位 ?发挥什么作用 ?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应当如何处理 ?这是古今中外思想家、教育家所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经过长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 ,现在基本完成了由“学生客体论”到“儿童中心论”再到“学生客体—主体论”又到“学生主体论”的认识演变。“学生主体论”是近年来受教育人本论思潮的影响 ,在我国教育界提出的一种新观点。它不仅肯定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主体 ,而且还进一步肯定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如果从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出发来审视这一观点 ,无疑是正确的 ,但如果把它放在具有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