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聂震宁 《出版与印刷》2021,(1):前插1-前插2
前不久,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出版物《初心与使命:中国共产党百年出版》编辑委员会会议,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回顾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出版史,应当从1915年《新青年》的创刊谈起,因为这本期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的思想理论准备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新青年》的创办和发展,让我们对期刊在中国革命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新青年》创刊历史环境,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两个方面考察论证了《新青年》的历史贡献,指出了《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青年》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新闻短评栏目“随感录”,以“小我评论”的独特评论形式,在同类评论中独树一帜,在当时引起了重大反响。《新青年》“随感录”的“小我评论”特点为:以“小我化”的角色扮演贴近受众心理;以人性化的阐释方式实现理论传导;以冲突性的思想阵营形成舆论多数;以个体化的批判与精神呐喊重塑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黄绿蓝 《青年记者》2017,(23):126-127
《每周评论》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于1919年8月30日停刊.《每周评论》的创刊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主要撰稿人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周作人和高一涵等,与《新青年》是同入主持,亦可视为《新青年》的姊妹刊物.《每周评论》和《新青年》互为补充,互相配合,猛烈抨击封建社会的旧思想,积极宣传新思想和新文化,对当时人民的思想起到陶熔鼓铸的作用,成为五四时期传播启蒙思想、启迪民智、动员中国人民改造旧社会的重要刊物.  相似文献   

5.
《新青年》杂志曾经历过从"欢迎来稿"到"不另购稿"的变迁,反映了作者结构乃至刊物属性的变迁,意味着《新青年》已由陈独秀独家经营的杂志变成了"同人杂志";《新青年》起初发行只有千本,最高峰则达到一万五六千本.聚焦思想革命、文学革命和新旧之争,使得《新青年》越来越兴旺,同时《新青年》还借助大众传媒延伸与强化了它的命题.  相似文献   

6.
王玉霞  符青云 《青年记者》2009,(16):113-113
《新青年》创刊于1915年9月15日,原名《青年杂志》,1916年更名为《新青年》。《新青年》的宣传思想,可按其政治态度分为三个时期:前期(1915年9月~1918年11月)、中期(1918年12月~1920年8月)和后期(1920年9月~1922年7月)。  相似文献   

7.
《新青年》、《共产党》月刊、《向导》周报这三份刊物是中国共产党伟大进程中非常重要和特殊的刊物。1920年改组的《新青年》完成了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化转型;1920年创刊的《共产党》月刊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革命主张;1922年创刊的《向导》周报对推动当时国民革命运动和反帝反封建运动的深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说三份刊物承前启后,促进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新青年》在当时中国社会的舆论宣传中是独树一帜的,它所获得的舆论地位和传播影响,是与它科学的舆论传播观及其有效的传播运用分不开的。《新青年》的舆论传播观及其传播实践,对于今天的大众媒介的舆论传播活动,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新青年》在思想信息传播活动中,认识到大众媒介的社会舆论传播作用,同时也注意到社会舆论传播的某些特点和规律,并在办刊实践中遵循这些规律,有效运用舆论传播的方法,体现出社会舆论传播意识的自觉与成熟。  相似文献   

9.
文摘     
《新青年》:鲁迅的“思想故乡”鲁迅与《新青年》的关系甚为紧密和深刻。一方面,鲁迅是《新青年》的编辑者,主要撰稿人。在《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和核心刊物的运动过程中,他虽基本上没有进入该杂志的核心层,但积极参与、努力贡献的姿态从未改变;另一方面,正是《新青年》渐成气候的新文化运动吸引了鲁迅,鼓舞了鲁迅,在一定意义上成就了鲁迅。首先,从人生道路而言,鲁迅原想走整理古籍、钞刻古碑的沉闷的学术之路,因为《新青年》编辑的敦促和影响,才放下了对这些古文献的研究而走向生气勃勃的新文学创作和社会文明批评。其次,从人…  相似文献   

10.
谢明香 《编辑之友》2021,(8):94-100
《新青年》杂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诞生的现代传播媒介,并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端.文章通过考察《新青年》发展演变的足迹,勾勒出《新青年》办刊地址线路图:《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起步,然后迁至北上广,再返沪至粤,经过多达五次辗转迁移.《新青年》的办刊宗旨及编辑方针也曾做过多次调整:其办刊宗旨经历了从"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到开始关注现实政治,再到转向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的演变;其办刊理念从思想启蒙开始,至启蒙与救亡双重主题交集,再到救亡压倒启蒙主题转向与换位,杂志的传播由思想革命、文学革命转向了政治革命,后期转向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学说并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新青年》社址的迁徙更迭及其办刊宗旨的演变与传播活动的变迁,深刻呈现了新文化运动从知识精英内部的学理探讨,逐步延伸至公众舆论层面的表达和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最后又从公共论坛转变为政党机关刊物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从《新青年》的思想探索看中华民族道路的历史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诞生于1915年9月的《新青年》,是中国新 闻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新青 年》的非凡的历史穿透力就在于:在20世纪中 国创办的所有媒体中,没有哪一家媒体能够像 《新青年》那样给予当时社会造成雷鸣般的轰响, 没有哪一家媒体能够像《新青年》那样提出那么 深刻而纷纭的思想,没有哪一家媒体能够像《新 青年》那样激烈而勇敢地抨击旧事物,倡导新事 物,没有哪一家媒体发出的呼唤和呐喊,能够像 《新青年》那样超越时空,刺过悠悠的历史,至 今长啸不已!  相似文献   

12.
易雯  刘祥平 《新闻窗》2012,(1):77-78
《新青年》是中国近代新闻出版史上的一份重要杂志。在社会制度落后、科学技术亦不发达、蒙昧的民众思想亟需启蒙的“五四”时期,《新青年》的出现,以及它对科学方法的倡导、对科学知识的推介.使之成为一面救国救民的旗帜。当历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中国已从封闭的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从自然经济走向商品经济,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回眸《新青年》对中国现代科学的启蒙,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青年》对我党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起到重要作用,其传播途径对当今马克思主义传播有重要借鉴意义,分析《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章,可以理清其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人从大众传媒的视角,在公共领域的框架内对《新青年》进行考察,探讨集结在《新青年》旗下的知识分子群体是如何通过这份刊物在当时构建起一个从文学到政治的公共领域,他们又是用何种公众舆论来充实这个公共领域的。正是这样的公共领域的构建及其影响,使得《新青年》充分发挥了报刊的社会动员作用,在中国掀起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5.
新青年社于 1920年 9月在上海成立,为党的早期出版发行机构之一。社址在上海法大马路大自鸣钟对面。   新青年社除出版《新青年》、《劳动界》、《伙友》等杂志外,还编译出版了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新青年社与《新青年》杂志的关系及变迁情况是这样的:《新青年》月刊于 1915年 9月 15日在上海创刊, 1922年 7月休刊,共出了九卷。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始改称《新青年》,由群益书店出版。   《新青年》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织的机关刊物。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该刊一度为党中央的机关刊物。)当出版到第八卷第六…  相似文献   

16.
新青年社于1920年11月出版的“新青年丛书”是中共红色出版事业的第一批图书,其第六种《欧洲和议后之经济》是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成名作的中译本,由陈独秀亲自编辑校对.尽管凯恩斯本人并非马克思主义者,但是该书的编译出版对于帮助当时的中国人理解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本质属性提供了新资料、新见解,发挥了启蒙作用,在客观上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孙媛媛 《新闻爱好者》2010,(11):150-150
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的《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优秀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问世后,鲁迅多次谈到这部小说的创作缘由,并对小说的思想和艺术做了精辟而中肯的自我评述。  相似文献   

18.
杨飞  沈洋 《新闻世界》2010,(5):107-108
《黟山青年》产生于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中,它以《新青年》为模板,试图提高青年们的救乡救国思想意识。虽然仅仅存在了几年的时间,但它在中国文化运动的历史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值得我们去研究,其办报思想也非常值得如今的报刊人去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新青年》三题──中国近现代期刊史札记之八陈江一、《新青年》在期刊史上的地位《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创刊上海,到1926年停刊止,前后存在了一年以上。《新青年》在这一年多中,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1915—1918年,是反封建主义...  相似文献   

20.
姚克波 《新闻界》2007,(3):115-116
本文论述了《新青年》杂志对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和意义,梳理了其编辑思想,并重点介绍了由编辑部策划的一次媒体炒作——钱玄同、刘半农具体实施并挑起了关于新旧文化的大讨论的“双簧戏”,简略分析了这次炒作的文学意义和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