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敦煌写卷《春秋经传集解》抄成于南北朝至初唐时期,其异文中有异体字三百余个,绝大部分是隶书楷化和草书楷化时产生的新字,许多可成为当今字典辞书的源头性例证。文章择取28例对《汉语大字典》例证的缺误进行了弥补和订正。  相似文献   

2.
写卷《春秋经传集解》中有异体字306个,绝大部分是隶书楷化和草书楷化时产生的新字。同正字相比,形体有明显的继承性,时间是历时的。其中异写字占68%,异构字30%,异位字仅2%。研究表明,造字理念更新和部件混用是异构字产生的两条基本途径。笔划减少、书写方便是汉字形体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3.
《火车的故事》一课中要求会写的六个生字是名、发、成、晚、动、新。除了发之外,其他五个字理据性较强。发因特殊而先介绍。繁体字是發(fā),简体由草书楷化而成,比如居  相似文献   

4.
李晓白     
《教师》2014,(22):F0003-F0003
湖南耒阳人,教师,字居易。号珺石、婳之。书法爱好与探索者,涉猎楷、行、隶、草书体。尤喜毛体。推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邓石如、赵孟頫等大书法家。  相似文献   

5.
汉字偏旁中“同形异字”与“同字异形”辨析例举□韵丹“明、肥、前”三字中,同有偏旁“月”,但这三个“月”原义和原字却不相同,这三个“月”分别由“月”、“肉”、“舟”三字楷化而来,这种字形在隶变和楷化过程中,由异趋同的现象,就是“同形异字”。简单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6.
刘靖文 《现代语文》2009,(7):146-149
汉字由隶书到楷书的发展演变过程称为"楷化".楷化是汉字发展史中的重要一环,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了楷化,才有了现在使用的规范汉字.楷化跨越了从东汉到隋唐数百年的时间,经历了萌芽、形成、完善三个阶段,呈现出字体多样和一字多形的特点.楷化阶段汉字表现出的这两个特点,是汉字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当时的历史条件共同促成的.  相似文献   

7.
敦煌本《六字千文》初探邰惠莉目前所知敦煌遗书《千字文》有真书、草书、习书及注本共38卷。①其中斯坦因11卷、伯希和25卷、北图1卷、目前所知俄罗斯1卷。②《六字千文》只存2卷,为S5467及S5961。《六字千文》没有传世本,遗书中只存2件都为残卷,...  相似文献   

8.
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伯二一四一”号《大乘起信论略述卷上》是敦煌草书写卷的代表作,日本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5卷收录了全。然而,由于草书写卷识读上的特殊困难,以及本卷内容在引、解说、评述等方面的变化多端,因此要正确作出断句和标点,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本作在逐字逐句核对原卷真迹、传世经等多种重要资料的基础上,对《大正新修大藏经》存在的点校疏漏作了订补,给读提供了更为准确与方便的录。这里刊登的是其开端部分(全共4万余字)。  相似文献   

9.
敦煌文献中有两类特殊的别字异文:一、见系开口二等字与见系开口三四等字互代,二、见系开口二等字与精组开口三四等字互代。它们反映出唐五代西北方音里见系开口二等字韵母产生-j介音,声母腭化,部分字声母受-j介音的影响有了进一步发展为舌面音的迹象。  相似文献   

10.
被分为两段的敦煌草书写本长卷S.6888,计存676行,每行30-50字不等,连续书写;部分行头有内容标识提示。书写内容、形式与《经律异相》《诸经要集》等佛教类书形式相近,为佛经片断的辑录,属于佛教类书;只有部分小标题,不分卷品(章节),似乎是更原始的草稿,也有可能是个人的随记。总之,S.6888是一份没有广泛流通的佛教类书稿,故可定其卷名为《诸经杂辑》。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传世写本唐欧阳询行楷<千字文>的各字作了扫描剪切分析,发现欧书中俗字特征与敦煌俗字特征十分相似,从而得出结论:俗字不仅属于敦煌地区,也不仅属于下层百姓,俗字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2.
日本平安时代前期的《东大寺讽诵文稿》,大体是佛教法会读诵的愿文、表白和教化文,以及法筵讲话的讲稿和札记。内容和写法袭用中国愿文,且用字也反映了敦煌写本的特点,堪称敦煌愿文的域外姊妹篇。在日本,关于它的研究还多停留在日语训读方面。敦煌写本研究的成果,为准确解读提供了有力手段,而将敦煌写本的研究扩展到东亚写本的研究,将会使敦煌学获得更为广阔的国际交流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通过讳字,能大致推断天津艺术博物馆、日本永青文库藏敦煌写本《文选注》写于唐德宗时代。在性质上,这两个写卷属于讲章的记录。其内容能让我们看出敦煌一地讲学《文选》的一些情形,特别是其与当下科举的密切关系;或者说,这种讲解是唐代科举下《文选》兴盛的产物。这也足以证明讲章与科举的某种近属关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有些研究者在考释敦煌文献词语时,由于对某些词汇的词源不了解或不熟悉,从而得出了一些不太准确的结论,因不明典故而误、因忽视前世文献而误、因缺少佛教知识而误、因不懂名物制度而误、因不知通假而误等。本文就此分类各举若干例证加以说明,希望引起学术界对词汇溯源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钩稽排比国家图书馆旧档中有关拍照影印敦煌遗书的档案文件,辅以其他资料,发覆掘隐,再现了国立北平图书馆20世纪30年代拍照并计划影印敦煌遗书的史实,认为此举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流失海外敦煌文献的回归,促进了中国早期敦煌学的发展,而且对今天流失海外的古籍文献的回归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敦煌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市场上所见的丝绸不仅有来自东方的中国丝绸,同时也有来自西方的中亚系统织锦.敦煌文书中出现的胡锦和番锦之名,当与西北或西域地区有关.胡锦很可能不是在胡地生产的织锦;而是中原地区模仿西方题材或是有着某些西方风格的织锦;番锦则应该是与粟特锦等相类似的中亚系统织锦.依据中亚系统织锦的基本技术特点,我们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丝绸实物中,找到9种属于中亚系统的织锦.  相似文献   

17.
"素像"习见于敦煌文献。有学者将部分"素像"释为"绘于生帛或白纸之上的素描形象"。通过考察相关例证,该释义有误。敦煌文献中的"素书"谓"写在白绢上的书籍,经书","素像"皆当读为"塑像"。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近年来具体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探讨了唐宋时期敦煌大众思想史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以期建立大众思想史研究的基本框架,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大众思想史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敦煌遗书有一批归义军时期的道教斋文,受佛教斋文和当地民俗的影响,这些斋文的文体形态和内容与当时中原地区的传统道教斋醮文书迥异。归义军时期的道教斋文充分展现了以生命关怀、伦理道德和祈禳信仰为核心的多元文化内涵,揭示了道教文化在敦煌社会生活传播领域的另类生存状态。究其根本,归义军时期道教斋文的演变是宗教文化之间以及宗教与世俗文化之间依附共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考察原卷的基础上,搜集相关资料,对日本东京御茶之水图书馆"成篑堂文库"所藏敦煌文献进行了著录和考证.从文献学和历史学两个方面揭示了这些写本的书写形态、内容及学术价值,为散藏敦煌文献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信息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