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0 毫秒
1.
作为宋初两大诗歌流派的白体和西昆体,其诗学思想曾被一些治宋诗的学者认定是相互对峙的,然而事实上二者在创作心态,文学功用,对唐代诗歌的积极借鉴以及讽喻倾向等方面有着本质的相通,它们是相互渗透,并行发展的,是一种“同质异构”的关系。本文试选取王禹偁和杨亿为主要代表,从师法唐人、士人心态、讽喻倾向及诗学传承方面说明白体与西昆体的“同质异构”关系。  相似文献   

2.
魏野诗体辨     
魏野是宋初著名诗人,关于他的诗,后世多把它归为“晚唐体”,但也有人指出其诗“白体”成分。首先从宋初诗坛具体情况出发,结合魏野的生活实际辨别魏野诗风的形成,然后具体从魏野诗歌题材、内容、体裁和艺术特色四个方面辨别他的诗风特点,从而辨明魏野诗歌在体派归属中争议的原因,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宋初诗坛,更好地把握魏野的诗风。  相似文献   

3.
作为宋初白体诗的代表人物,王禹傅的诗歌创作具有其鲜明的特色,诗歌的思想内容及社会价值远远超过了同一时期白体诗人的唱酬之作。经历了数次贬谪的作者,在诗歌创作上学习了白居易和杜甫,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超越了白体诗的闲适,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对北宋初期诗歌的革新。  相似文献   

4.
宋代对白居易的诗学批评,以“元和体”(“白体”)为突破口,复兴了白居易诗歌及理论的现实主义主张,重新体认了元和体“自适旷达”风貌的矛盾性。对白居易的批评视野的开拓,也加快了宋人梳理白诗题材的脚步。正是在对白居易的诗学批评中,宋人开启了建构“宋调”的大门。  相似文献   

5.
论李昉之诗     
王静 《现代语文》2006,(10):14-15
宋末元初元方回《送罗寿可诗序》曰:“诗学晚唐不自四灵始,宋划五代旧习,诗有白体、西昆体、晚唐体……白体如李正、徐常侍昆仲、壬元之、王汉谋。”。在宋初“白体”诸家中,李防可谓当时主要的宗白诗人,据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一云:“畴诗务浅近,效白乐天体。晚年与参政李公至为唱和友,而李公诗格亦相类,今世传《二李唱和集》是也。”  相似文献   

6.
李昉作为宋初"白体诗"的代表诗人,其诗歌创作体现出典型的"白体诗"特点:诗人心态上,居事常简,闲适清静;诗歌形式上,多属对工巧、"吟玩性情"的唱和之作,并以五言、七言律诗为主;语言风格上,闲适散淡、平夷雅正。  相似文献   

7.
主管风骚胜要津——王禹偁的诗文创作及影响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禹偁是北宋初年反对浮华风、倡言革新复古并有创作实绩的第一人。本从诗歌和散两个领域对其创作及影响做一简单论述。诗歌创作,王禹偁是宋初“白体”诗的代表作家,对北宋诗坛摆脱颓糜之风,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起到了“开山”作用;散创作,其“传道而明心”的学主张及清新典雅、平实自然的散风格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欧阳修、苏轼等人。  相似文献   

8.
宋初诗坛的“白体诗”创作蔚为风尚。诗人们主要继承了白居易后期的唱和诗和轻松休闲的闲适诗,以吟咏性情见长,语言浅近率意,不事雕琢。形成“白体诗”这种风格的原因,除了宋初统治者建立的文官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实施的“三教并立”政策和其自身的喜好外,也与宋初文人士大夫们形成的安时顺命的人生哲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陈才智 《天中学刊》2002,17(1):37-42
“元白体”包含外延一大一小的两个层次:大者近乎泛称,概指元白诗之体;小者相对明确,专指具有某种特色的元白诗。  相似文献   

10.
作为宋初白体诗的代表人物,王禹莤的诗歌创作具有其鲜明的特色,诗歌的思想内容及社会价值远远超过了同一时期白体诗人的唱酬之作。经历了数次贬谪的作者,在诗歌创作上学习了白居易和杜甫,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超越了白体诗的闲适,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对北宋初期诗歌的革新。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与元稹有 1 2首同题乐府诗 ,题材相同 ,主旨却不尽相同。从中不难看出元白两人思想境界的差异和艺术追求的不同。白居易对于社会下层怀有更为深切的同情 ,而元稹则侧重关注上层人物的命运 ;在艺术方面 ,白居易后出转精 ,亦胜元稹一筹。从两人的差异中 ,使我们更加明白地看到了两人文学成就有高下之分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是一位与疾病相伴一生的诗人 ,其病状、病期对他的整体文学有着重大影响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眼疾”。白居易的视力障碍与他生来所具有的内省自照性格 ,加速形成一种契机 ,其结果使抒情与说明交织在一起 ,创作了多种表现眼疾的诗歌。把眼疾作为描写的素材 ,在从先秦到唐末的中国古典诗歌史中 ,白居易可谓是独领风骚 ,他从题材到素材吟咏了许多的眼疾表现 ,成功地扩大了自己在文学上的深度  相似文献   

13.
论白朴散曲的类词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朴是金末元初散曲创作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散曲呈现出明显的"类词化"倾向。表现为内容的言志化倾向和表达方式的含蓄蕴藉、语言的典雅等特征。这是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也与白朴自己的士大夫儒雅之气不可分。白朴的散曲创作在散曲雅化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金代后期,部分稼轩词作通过非公开途径传回北国,被元好问推举为北方词坛的新高标。元好问侧重继承稼轩以诗为词、借词留连光景、感慨时事等取向,于稼轩抗金报国情怀不予置评,于稼轩豪放词风亦少有继承。此后,白朴得遗山衣钵,耶律铸侧重借鉴稼轩词咏物、留连光景,失之片面,至王恽始能大力表彰其忠义大节,北方才有了完整意义上的稼轩词。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在渭南居住约十年,其中最久的一次是丁母忧的四年。白居易作于渭南下圭阝的诗篇真切地反映了他复杂的人生情怀:仕与隐的矛盾、重情与忘情的纠葛、生命的痛苦体验与消解苦痛的释然。白居易在渭南的创作对研究唐代社会状况和白居易一生的创作及思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宋元通俗叙事文体的发展史即中国俗文学文体的演成史。徐大军的《宋元通俗叙事文体演成论稿》通过对文本演成的细密梳理,对元杂剧等文体文本的演成进行了详尽剖析,去除了传统认识的种种遮蔽,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蒙元硬译体是将蒙汉两种语言及语法夹杂到一起的特殊翻译体例,学术界通称为“元代白话”,或是“直译体”。但这些通称其实并不妥当,因为:该文体里的汉语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白话,也不是元代白话语言的变体;该文体出现于元朝前,所以称为“元代白话”在时间上并不十分妥当;而且“硬译”与“直译”是不同的翻译方法,称为“直译体”是把“直译”与“硬译”混同了。笔者从以上三方面分析了该种文体的不同称谓及其不当之处,认为将该文体称之为“蒙元硬译体”更加确切。  相似文献   

18.
元白交谊论     
中唐诗人元稹与白居易为诗友30年,诗篇唱和千余首,在学史上并称“元白”。元白相交,促成了新乐府运动高潮的形成,生出适乎时运的“元和体”推动了诗歌世欲化的进程,并对诗歌理论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因为陆游等人的创作,在南宋后期重新兴起的“义山体”《无题》得到元人的继承和大力揄扬,并形成特定的创作风潮。专立“无题体”的选本《元诗体要》为这一诗风的东传提供了文献依据,在《元诗体要》与朝鲜增注本《唐宋千家联珠诗格》的共同影响下,十五与十六世纪朝鲜诗坛的《无题》创作,于传统的“东坡体”之外,也表现出对“义山体”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