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编者编排了老舍的两篇精美散文《猫》与《母鸡》。在内容上,《母鸡》的行文线索非常简单,从开篇的“一向讨厌母鸡”到“不敢再讨厌母鸡”,作者对母鸡的看法发生了转变,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母鸡伟大的母爱,正是母爱改变了母鸡的品质。一、梳理文脉,了解文章大意文章首先写对鸡的讨厌之情,再写对母鸡的崇敬之情。  相似文献   

2.
河北师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的《三曹资料汇编》第9页收了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录一):“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遗山先生文集》卷十一,中华书局1980年版)编者把此诗编在《曹操卷》中,显然认为诗中的“曹”是指曹操。又,游国  相似文献   

3.
课本第21页:“《凡尔赛和约》连同这些条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第25页:“华盛顿会议……签订的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从这两段表述中不难看出,编者将“凡尔赛体系”与“华盛顿体系”表述成一系列条约构成的整体,而不是国际关系体系或格局。这种表述与课本第66页对“雅尔塔体系”的表述(“大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雅尔塔体系”)明显不一致。这给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带来困难。《世界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版,…  相似文献   

4.
高中第四册第七单元的单元知识短文中,在注释补充的介词宾语“之”的用法时,编者将《鸿门宴》中的一例句“竖子不足与(之)谋”中的介宾“之”注释为代项庄。此处的“之”代“项庄”不妥,而应代项王,笔  相似文献   

5.
李维鼎 《湖南教育》2005,(10):26-27
陈璐的《生命关怀意识的缺失》(《湖南教育》2004年第22期,以下简称《缺失》)指出语文教学中不可让“生命关怀意识的缺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教学只是一个例子,可能是篇幅有限,没有较为充分地展开。但我们不能低估其对语文教学“立言“”立人”功能发挥的现实意义。本想就着说几句,凑个热闹(编者在“编后”中也“欢迎发表看法”),后又听说不准备讨论,便放下了。近看杨莹在《湖南教育》2005年第5期上的文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历史的产物》简称《历史的产物》),以“历史的产物”为“理由”反驳陈璐的观点,便觉得还是说几句吧。…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五年第八期发表了郭金荣同志的文章《“榔”应读hu》(以下简称郭文)。郭文认为,高中语文第二册的编者将《猎户》一文中“檞树”的“檞”字注成“jie”是错误的,“檞”应读“hu”,而且它不是多音字,只有“hu”一个音。为了证明这一观点,郭文还引了高中语文第四册编者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导言一文中檞寄生的“檞”字注成“hu”音作为佐证。  相似文献   

7.
省编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课《深切地怀念敬爱的董老》,附有董老的光辉诗作《九十初度》。编者对诗的第二句“吾生多难感蹉跎”的“蹉跎”一词是这样注解的:“蹉跎——这里是挫折的意思。”我认为这个注解是值得商榷的。《汉语辞典》蹉跎一词的第一种解释是:“失足颠踬,如‘中扳蹉跎’(见楚辞)”。第二种解释是:“谓失时,如‘年已蹉跎’(见晋书)。”《新华字典》上则直接解为“把时光白耽误过去,如“‘岁月蹉跎’。”我们现在用“蹉跎”一词常用它的“空过时光”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8.
品读了江西上高县逸夫小学晏梅兰老师《改革备课方式——走进“0教案”》一文(编者:本刊语文版200年第1期),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收入《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编者加的题目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其中的“则何以哉”,课文注释为:“那么(你们)为什么呢?以,为。”笔者认为,这样解释是错误的。正确的解释应该是:“那么(你们)将凭借什么方法,采取什么措施(来从政)呢?”这里的关键是对“以”的理解。课本中把“以”解释成“为”,显然不妥。在古汉语中,“以”本来是个动词,意思是“用”。如《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再如,沈括的《活板》:“以手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有十部著名算经 ,其中之一《张邱建算经》(成书不晚于六世纪 ) .由于书中提出“百鸡问题”而闻名 ,也可称我国历史上一朵艳丽的小奇葩 .在这里我们对“百鸡问题”作以下的剖析 .《张邱建算经》中第 3 8题 :“百鸡问题” 今有公鸡 1只 ,值钱 5 ,母鸡 1只 ,值钱 3 ,小鸡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五册单元知识《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介绍“焉”的用法时,编者举了苏轼《石钟山记》—文中的“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为例,将该句中的“焉”解释为“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语气上的停顿”。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2.
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二册《卧看牵牛织女星》的最后一段,引用了苏轼《赤壁赋》中的一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以前人们还据此概括了一个成语:沧海一粟。那么,此处的“粟”指何物?一般的辞书都释为粮食的“粟”或“谷子”“谷粒”。《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版、《汉语成语词典》1986年版(上海教育出版社)、《辞源》1983年修订本 (2000年印刷)、《辞海》1999年版,在释“沧海一粟”时,都是这样理解的(分别见第122页、76页、1863页、缩印本1072页)。不少教材和选本,则对此未作注释,或许是编者认为它就是上面所指的内容,人们容…  相似文献   

13.
许兴亮 《山东教育》2004,(18):37-37
如何理解《(论语)十则》中“学而时习之”中的“习”呢?修订后的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125页)是这样解释的:时习,即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也就是说,编者把“习”解释为“复习”。这种解释较早源于宋代学者朱熹。他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就是不停地学习,也就是复习。长期以来,编者如是编,教师如是教,学生如是学,大家似乎都认同了这一解释。事实上,这个解释并不符合孔子的本意,是对孔子“学而时习之”这一名言的误解。  相似文献   

14.
欧阳忠老师在《这里应该用“的”吗?》(载湖北大学《中学语文》1996年1期)一文里,将其在一篇短文里所写的一段(?)跟《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三自然段末尾的一段话比较了一下,对报纸编辑将前者中的四个结构助词地”都改为结构助词“的”甚为纳闷;同时也觉得课文编者将后者原文中的四个结构助词“地”改为  相似文献   

15.
<正>《母鸡》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主题,编排了老舍的《猫》《母鸡》和丰子恺的《白鹅》三篇作品。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法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对动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在他们的笔下,性格古怪的猫、慈爱尽职的母鸡、高傲的白鹅,无不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可亲可爱。  相似文献   

16.
如何理解《〈论语〉十则》中“学而时习之”中的“习”呢?修订后的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125页)是这样解释的:时习,即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也就是说,编者把“习”解释为“复习”。这种解释较早源于宋代学者朱熹。他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就是不停地学习,也就是复习。长期以来,编者如是编,教师如是教,学生如是学,大家似乎都认同了这一解释。事实上,这个解释并不符合孔子的本意,是对孔子“学而时习之”这一名言的误解。首先,我们来看《礼记·月令》里对“学习”一词的解释:学,效;习,鸟…  相似文献   

17.
198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印的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中选编了《扬州慢》一词,诃中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句。编者对“二十四桥”的注释是:“唐朝时扬州繁盛,有二十四座桥。南宋时只剩七座,并不‘存在’,这里只是泛说,不是纪实。”198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印的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中,也选编了《扬州慢》一词。编者对“二十四桥”的注释是:“唐朝时扬州繁盛,有二十四桥。”前者说有“二十四座桥”,读者一看就知“二  相似文献   

18.
《诗经·卫风·氓》选在中师《文选和写作》的第五册。编者对诗中“复关”一词作注道:“复关,地名,那个男子住的地方,这里作为那个男子的代称。”笔者认为,这个注释是不正确的。《文史知识》八四年第二期所载罗春初同志《说“复关”》一文也提出了同样的非议。他认为:如果解释“复关”为男子所居之地,那么女子“泣涕涟涟”、“载笑载言”就显得不合情理了。理由是:“不见复关”、“既见复关”都是在“乘彼(土危)垣”的情况下发生的,但“(土危)垣”和“复关”之间的距离不变,怎么一会儿“不见”,一会儿“既见”呢?怎么一看到“复关”就一个人“载笑载  相似文献   

19.
莫邪子名为“赤比”而非“赤”安徽金寨县青山中学田曙明初中语文第五册《干将莫邪》有一句是:“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笔者认为由于编者句读之错,致使莫邪子之名由“赤比”变成了“赤”。鲁迅在《古小说钩沉》中把莫邪子之名命为“赤鼻”,而在其《故事...  相似文献   

20.
“世之有饥穰(ráng),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论积贮疏》中的一个句子。课本编者将“饥穰”注解为: “饥,荒年。穰,丰年。”人教社语文《教学参考书》将该句翻译为:“世界有荒年有丰年,这是大自然的(正常)运行,禹和汤都遭遇过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教学参考书》把“世”解释为“世界”有以今律古之嫌,语文课本把“饥穰”解释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