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编者按:2011年11月26~2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展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广播影响力节目样态研讨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赵忠颖、副总编辑杨文延出席。会上,来自13所知名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注于研究广播的青年学者作了精彩发言。这些发言围绕"广播节目形态与未来趋势、广播与新媒体、广播节目与主持人、广播的延伸"等四个主题展  相似文献   

2.
葛阳 《中国广播》2010,(4):60-62
广播传播迅速,收听便捷,但是传播手段单一,影响力有限。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广播面临着诸多其他媒介的挑战,一些开办多年的传统广播节目被以创新的名义抛弃。在网络媒体等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提升广播的影响力?本文通过对传统广播的优劣势的分析,结合实践提出办好传统广播节目,提升广播影响力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3.
朱江  张鼎 《新闻前哨》2013,(2):48-49
在广播媒体市场化进程中,广播节目呈现出了多元化和多样态的发展趋势,广播方言类节目也应运而生。它以本地方言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区域性听众为主要定位,所体现的小众化、贴近性、亲近性等独有特色,得到地域听众的认同和支持,并产生了不可小视的社会影响力。诚然,在推广普及普通话的社会大背景下,广播方言类节目的兴起,也受到一些异议。但传播实践表明,作为一种主流文化的补充与辅助,广播方言节目的兴起,还是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4.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珠江经济台"开办广播直播节目以来,广播节目的生产方式有了根本的改变——"直播"逐渐替代了"录播"。 直播现已成为广播媒体"传情达意"的最常态。经过近30年的实践与探索,直播节目的互动样态、内容、形式等都有了巨大的变化与发展。就互动样态而言,从初期的听众来信、  相似文献   

5.
龚超 《中国广播》2012,(6):61-63
主持人话语是广播表情达意的符号手段,主持人在广播媒体中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广播主持人品牌影响力的构建有助于受众记忆、识别、区别其所在节目及播出平台并持续凝聚受众的注意力。打造全媒体主持人推广平台,加强广播主持人电子有声资料库建设,转化主持人节目产品样态,提升主持人有声语言表达功力,提高可视收音机技术手段和建立科学、常规的主持人评价体系等,都是广播主持人品牌影响力的构建途径。  相似文献   

6.
范明 《中国广播》2011,(6):51-54
广播特写是一种最能充分展示广播声音特点的节目样态之一,世界很多国家的广播电台把它作为代表一家电台业务水准的节目样态而予以高度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广播特写的实践与理念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本文结合作者参与国际广播节目评奖的实践,参考国际广播特写的最新发展趋势,对广播特写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旨在借鉴广播特写的理念与手段,丰富广播新闻节目的表现形式,开拓广播新闻节目的内涵,以期进一步提升广播新闻节目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社教节目作为广播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教育群众、宣传群众的社会教育任务。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社会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过去单一说教的宣传形式,难以留住听众。如果不加以创新,就不能较好地发挥广播宣传的应有作用。曾获河北广播影视节目奖的《金婚》就是一篇优秀的广播社教节目作品。  相似文献   

8.
宋青 《新闻实践》2013,(4):50-53
今天,广播的概念已经从简单的“广播”延伸到了“音频”;从单一的“听众”扩展到了“受众”。本文主要从广播节目的创新机制和节目样态创新两个方面,分析国外广播节目创新的现状和特点,探讨广播创新的趋势与路径。  相似文献   

9.
任汪澎 《新闻爱好者》2011,(12):116-116
广播主持人节目是指在广播工作中,主持人参与采编等节目生产过程,并以个人身份,代表节目向听众传达节目信息,与听众直接或间接交流的开放性、综合性节目。主持人节目形式体现了大众传播交流、协商、互动的优势,密切了广播媒体与听众的联系,深受听众欢迎并广泛运用于广播节目当中。成为广播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焦育栋 《大观周刊》2011,(22):167-167
目前,我国的广播市场十分繁荣,数百座广播电台;数千个播出机构。以及数十亿的广告价值,使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广播市场。 然而,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广播市场这块蛋糕,被切分得越来越细。广播节目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原有的模式,各家广播电台也绞尽脑汁地比拼,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尤其是对地市级广播媒体而言。新媒体的大量涌入,挤压了广播的发展空间,加之报纸、电视的强势扩张;如何提高影响力。已成为其与当地媒体抗衡所亟需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现今的广播栏目赖以生存的一个点就是"民生"。现在大部分的广播节目都是以民生为话题,播报百姓身边的新闻,以及对听众提出一些建议或者是帮助等等。但是只是依靠这一特性真的就可以很好的继续生存下去么,依我看很难。如果有一天电视和网络也具有了这一特点,到时候是否就没有了民生广播节目的立足之地呢?创新和发展是民生类广播节目唯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孙辉 《记者摇篮》2012,(5):64-65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微博等新兴媒介广泛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等各领域,广播节目也可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而"水涨船高",广播节目借助微博这一新兴媒介的平台,打破了广播频率的地域限制,弥补了广播线性传播特点,拓宽了与听众互动的渠道,扩大了广播的受众群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视听界》2008,(1)
语言节目是广播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制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播节目的播出质量。本文从语言录制技巧、音乐和音响的使用以及节目的精细制作等方面阐述了广播语言节目录制过程中应把握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出发,运用当今广播中较为新颖的理念,阐述了音响在广播节目尤其是广播特写中的运用。笔者认为音响运用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添加或包装过程,因为音响本身就是作品。这种理念的转变,有益于广播人更好地理解国外的最新作品,做好做精广播特写。  相似文献   

15.
万梅  宋青 《中国广播》2012,(11):4-8
中央电台发展研究中心的主要职责是为中央电台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进而成为广播改革成果孵化器。2008年7月成立以来,中央电台的重大发展项目几乎都经过了发展研究中心的调研。本文从发展战略研究、广播节目样态研究和受众研究等三方面介绍了中央电台发展研究中心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在采编播一体的广播形式下,如何运用广播语言,讲好人物故事,是很多广播节目主持人孜孜不倦探索的问题。本文通过大量例子阐述了广播人物专访的编辑主持技巧。  相似文献   

17.
崔玺 《中国广播》2012,(3):16-19
本文转变以往把广播简单地看作信息传输渠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认识角度,从广播媒介所具有的组织社会关系、表达社会文化意义、帮助人们寻求自身生活的符号意义等社会属性入手,重点分析了广播作为一种大众电子媒介技术给人们带来的“认同感”、“现场感”和“参与感”,并从“身份认同”、“媒介事件”和“媒介融合”等角度阐述了广播媒介如何在与这些文化感受的结合中寻找新的节目样态等问题,为丰富广播节目样态研究的视角和思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宋青 《中国广播》2013,(6):12-16
近些年来,具有用户参与意识、全面互动理念的国外广播节目广受欢迎。板块化与碎片化、用户生成内容、广播竞猜秀场、借力社交媒体、"定制类"科普节目、"近用型"移动应用成为国外广播节目样态的主要特点。本文以若干国外广播节目样态为例,分析说明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广播节目应适应受众需求的发展变化,抓住大数据时代给广播发展带来的机遇。  相似文献   

19.
目前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中,很难再有人带着耳机收听追随一档广播节目。相较于中央及省级广播媒体来说,地方广播发展更加困难。然而由于广播的低成本运作和它的伴随性,在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体的生存和发展,创新就显得更加重要。本文从地方生活广播的改革和创新这个角度探讨新媒体时代的广播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20.
台湾广播生态呈现“多元化、差异化、产业化”特征,台湾广播节目形态随之彻底改变,内容与形式多元化、重视满足听众需求、强调现场性与互动性、以联播和节目行销等方式追求市场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