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苏童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新历史主义小说,与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之间存在或明晰或隐晦的关系,也许二者之间并没有直接关联,但之所以称其为"新历史主义小说",就在于这些小说体现出的一种颓败的历史意识,以及在这种历史的颓败中所凸显出的人类个体生命的意义,这是一种在新的历史意识中体现出的新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于怀岸的《巫师简史》以20世纪湘西的真实历史为背景,演绎了传统湘西山寨以及整个湘西社会迈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小说延续了新历史主义的写作风格,从民间立场出发,肯定人的主体价值和偶然性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巫师简史》重构了20世纪湘西的抗战史诗,勾勒出正史背景下的湘西百年风云变化。  相似文献   

3.
弓超 《考试周刊》2012,(7):26-27
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伍尔夫的最后一部作品——小说《幕间》表现出了新历史主义的诸多特征。作者从新历史主义角度研究《幕间》,阐述了历史与文本、历史与作者的关系。艺术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历史是文本的一种,历史与文本间的交流是丰富而频繁的。历史并不都是事实,历史只是各种权力和意识形态操控下的叙述。《幕间》既是小说又是历史,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真实生活形态。伍尔夫通过重新建构历史确立了作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在电子传媒、产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传统小说写作正面临种种危机,如何创造出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精神立场的优秀作品,是目前作家无法逃避的现实责任。深入剖析当下的文化语境,不难发现重建作家的主体意识和虚构意识是小说创作获取新生的首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部新历史主义小说,迟子建的《伪满洲国》有着独特的审美意义。从历史观来看,小说从"民间历史意识"切入,在宏大叙事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加入了解构革命历史主义的新历史主义行列;从时间观来看,迟子建充分借鉴了革命历史主义的线性时间观,极具个性地走进了新历史主义的时间观,却又极具个性地走了出来;从对历史主体的塑造来看,迟子建是拒斥革命历史主义的,而在新历史主义的观照下,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冷静思考,既不全面颠覆、也不多加嘲讽,而是尽可能如实地切近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6.
新历史主义诗学以历史叙事、文本、表述和话语为建构元素,批判性地考察历史及历史修撰的转义性、文本性、创造性、虚构性、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传统意义上的倡导客观元叙事的历史意识受到了极大的质疑和颠覆。在这种“历史转向”的文学思潮影响下,中国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异军突起,在对于外部传统及自身内部的双重“否定”中,建构了文学的精神价值要求与消费时尚的审美接受向度相“悖反”的统一,找寻到了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握手言和”的第三种立场。李洱的长篇小说《花腔》标志着这一重要的小说创作思潮思想上的日渐自觉和成熟。  相似文献   

7.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崛起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本文从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界定与概况 ,新历史小说的背景与渊源 ,新历史小说的理论根据 ,新历史小说的历史意识等方面 ,结合具体作品 ,阐述了当代中国新历史小说历史意识的嬗变与转型  相似文献   

8.
新历史小说的"碎片写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小说虽然出现在西方新历史主义引进之前,却也受着这种观念的影响。但又不是照搬。在我国的社会生活土壤上形成自己的特征:主要是以“小历史”的碎片颠覆“大历史”的整体。由寻根作家、先锋作家和新写实作家汇集而成的新历史小说潮流以丰厚的创作实绩演绎着他们的新历史主义观念。具体表现为:以个人视野和民间视野颇覆正史意识;以“放大碎片、拆解整体”和荒诞、扭曲、夸张的方式解构宏大叙事;题材、主题、人物及叙事方式又追求从“无限”到“有限”,从而消解崇高品格。新历史小说虽切入传统历史主义的盲区。有独特的发现,却又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窠臼。  相似文献   

9.
茅盾的小说创作是男权意识与女性话语的有机融合 ,作者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去观照女性在特定时期的生存、命运和精神困境 ,且对男权中心社会的价值观进行了重新解构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作家对男权意识的超越。但由于受到创作主体性别角色和男权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作家在创作中仍未彻底走出男权意识的樊篱  相似文献   

10.
《欢乐山的五月柱》是霍桑早期的一篇重要的短篇小说,它是一篇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素材写成的寓言短篇小说。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突出强调了历史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据此本文将从霍桑的清教思想对该文创作的影响,以及小说中的意识对立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霍桑的历史观这两个方面小说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1.
新写实小说的平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写实小说是 8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一股颇为引人注目的创作潮流。它以其鲜明的平民意识的表达与张扬 ,对新时期以来文学观念的嬗变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新写实小说的平民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直面生活的平民生存关怀 ;民间立场的平民价值取向 ;大众话语体系下的平民意识表达  相似文献   

12.
茅盾的小说创作是男权意识与女性知语的有机融合,作者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去观照女性在特定时期的生存、命运和精神困境,且对男权中心社会的价值观进行了重新解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作家对男权意识的超越。但由于受到创作主体性别角色和男权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作家在创作中仍未彻底走出男权意识的樊篱。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部"民族秘史"的新历史主义小说,《白鹿原》颠覆了以往小说写历史的"元历史"理念,实践起一种"第三种真实"的史诗品格,其文化历史感的把握比较到位,然而其人物历史感的形塑却留有很多"空洞化"意识缺位的遗憾。  相似文献   

14.
著名的川籍现代作家李劼人在其创作中呈现的独异性不仅是无人替代的,也是不可复制的。这不仅表现在作品里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还体现在他小说叙史的民间立场,这种独异性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作家的巴蜀意识、市民体验,还有异质文化浸染的融合。近年悄然兴起的新历史主义的小说创作潮流,关注大历史背后的芸芸众生的叙史方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李劼人的小说叙事立场,借此探讨其对当代文学叙史的意义,真正把李劼人的叙史内涵转化为重建中华民族学术文化整体格局的珍贵资源。  相似文献   

15.
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运用新历史主义自我形塑、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等理论,可知印第安作家詹姆斯·韦尔奇的小说《印第安律师》中主人公西尔维斯特在的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中被认同和归属的需要、印第安文化的缺失以及白人主流的塑造等因素对其的影响,深刻剖析文本中含纳的白人至上社会背景和印第安生存困境并探讨主人公以反客为主的方式摆脱这种困境的勇敢尝试。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纪实才是小说叙事的本质属性之一。文章吸取了新历史主义理论的精华,一方面解构了所谓的历史真实,传统的历史叙事都是文章所说的一切叙事皆是纪实的纪实范畴,把司马迁的史记与西方的历史都划入了纪实;一方面文章恢复了小说真实的本义,将普遍定论的小说就是虚构的伪命题,进行了重新阐释与建构,恢复了小说叙事的纪实的本质属性。换句话说,文章提出纪实是小说的本质属性的论点,就是对现代小说理论界存在的"扬虚构贬真实的隐行偏爱"之理念进行纠正。  相似文献   

17.
《美国牧歌》主要叙述了好好先生塞莫尔·利沃夫及其家人的悲剧性遭遇。"他们的生活到底错在哪里"的问题既是小说发展的重要主线,也是评论家们历来研究的重要问题。小说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小说中个人物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各自主观的阐释,使得这一问题因为错综复杂的因素无法解答。而叙述者祖克曼则站在新历史主义的角度虚构了小说,表达了其"可靠的阐释难以产生"的新历史主义者的观点。因此,这一问题将成为人们心中永远无法解答的疑惑。  相似文献   

18.
浅析苏童新历史主义小说“性恶论”的历史叙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童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包含了三大系列,通过对他的农村及城市题材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分析,可以看出他的历史叙事符合一个结构主义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是他“性恶论”的历史叙事的依据,形成了苏童小说中历史叙事的一个根本结构。这种性恶论的历史叙事既给他带来了创作上的突破,同时也导致他的创作走向了困境。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小说潮流的发生,深受全球化语境中西方理论话语的影响。文章试图论述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拉康的有关后现代文化心理理论、海登·怀特的新历史主义理论以及西苏和依利格瑞的女性主义理论对中国当代女性小说创作潮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由于特殊社会意识形态的约束与限制,原有的写史模式要求书写历史要从“二元对立”的角度观照生活、构架情节。新时期以来,尤其在小说领域里,一批继起的作家迫切希望寻找一个叙说历史的新思想,新历史主义小说应运而生。新历史主义小说对历史母题的解构,集体性显现出非常鲜明的“悖论束”,如历史的可能的真实,意义的在场与缺席,历史的空间化等修论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