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从太极图视角阐释了中国舞蹈艺术的"圆和"美,用太极图所折射出来的"圆和"思想来开启舞蹈艺术之"圆和"美,旨在为中国舞蹈艺术创造出更多的艺术灵感,开创更好的舞蹈艺术前景。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绘画艺术为切入点,结合接受美学分析法,从艺术发展史与当代艺术的纵横两个方面揭示出前卫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与态度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价值与意义。从而说明前卫艺术精神就是人类探索进取、反省自励的最根本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3.
义素是构成语义的最小单位.义素分析法的名称来源于西欧和苏联,在美国被称作构成成分分析法.将义素分析法引入语文教学实践,有利于教师清晰准确的辨词析义,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语言的奥妙,欣赏语言的艺术.在《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中,运用义素分析法阐释作者锤炼的动词,可以使学生清楚地感知用词的传神.义素分析法也可以运用到这篇文章的修辞教学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初中学生为例,提出了中学生艺术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中学生艺术素质评价体系模型,确定了评价体系指标要素,通过实例证明了该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艺术素质状况,具有可行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以来,艺术教育体制改革成为教育部门重要的话题,艺术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原有的艺术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当前的艺术教育体制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艺术教育的创新性改革,对社会的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艺术再生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艺术再生既是新的艺术品种和艺术流派的产生,又是经典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价值增值。敦煌艺术再生,既是艺术的再创造和文化的自我增值,是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化全球”的先声,同时也是经济文化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敦煌艺术的再生机制在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艺术张力和人为的发掘提炼,以及市场运作。对敦煌艺术再生问题的研究应该从哲学、美学、宗教、门类艺术的不同角度,运用典型分析法展开。  相似文献   

7.
高校艺术生党建工作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其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新矛盾。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当前高校艺术生党建工作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对于积极探索、推进艺术生党建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艺术设计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胜 《大连大学学报》2005,26(3):109-110
艺术设计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要通过教师探索的发散性思维方式表现出来。诸如头脑风暴法、问题探讨法、特殊列举法、逆向思考法及形态分析法等,以此在遵循艺术设计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和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  相似文献   

9.
文学的艺术真实是文艺理论界的一个重要命题,对艺术真实的探讨不仅仅是对艺术创作文本与客观现实之间关系的关注,更是对文本本身与创作主体情感重合可能性的探讨。文章运用英美新批评理论以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对郁达夫从感伤主义到《迟桂花》中所体现的回归真实、回归自然的艺术真实的理念追求,以及从"欲望未遂"的行为体验与向善求真的艺术选择两方面,阐释郁达夫对于艺术真实理念的建构与坚守。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图像分析法及逻辑分析法,分析了花鼓灯艺术在文化、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及社会等6个层面的教育价值,认为:花鼓灯具有健体、健心、健美的价值,符合体育教育本真;花鼓灯在安徽省具有显著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且具有综合性教育价值,应该走进拥有浓厚文化底蕴的高校体育课堂中;花鼓灯融入高校体育课程中有利于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建议安徽省各高校领导重视花鼓灯师资的建设,加大宣传力度,结合大学生身心特征,筛选并简化花鼓灯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1.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每种语言都有独特的诗歌,英语也不例外。正如理解和欣赏中文诗歌那样,要理解和欣赏英诗,读者也应对英诗韵律和节奏等有一个基本的概念。通过对英诗韵律、节奏等基本特点的分析、概括,有助于我们对英诗表现形式和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有必要加大孟浩然诗歌的翻译力度,力求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所提高;有必要对现存孟浩然诗歌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改善孟浩然诗歌翻译现存的误译、漏译、错译等弊病。通过对孟浩然诗歌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开启孟浩然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思路,更好的传播中国古典诗歌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英诗汉译始于晚清,第一首翻译成中文的英诗是约翰.弥尔顿的商籁体诗《失明,》1854年发表在香港的中文期刊《遐迩贯珍》上。英国传教士开了英诗汉译的先河,后来才有中国人翻译的英文诗歌。晚清用来翻译英文诗歌的语言是文言,诗歌的体裁为中国古典诗歌,晚清的诗歌翻译采用高度归化的策略,读起来犹如用中文创作的诗歌,几乎看不出经过翻译的痕迹,使得英文诗歌的他异性在翻译的过程中消失殆尽。  相似文献   

14.
崔翠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1):68-70
利用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域理论来分析英文儿童诗歌,可以探讨语域理论在诗歌语义分析中的价值。文章从话语范围/语场(field)、话语基调/语旨(tenor)和话语方式/语式(mode)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英国诗人WilliamBlake的"TheChimneySweeper"的语义和语用特征,以期帮助深入领会诗歌的涵义,从而来挖掘出诗歌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针对英语格律诗的翻译方法问题,文章在对《墓园挽歌》两篇译文的效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在翻译英语格律诗的过程中,译者只有采用现代汉语格律诗的形式,通过移植原诗的格律,使译文尽可能地达到形式对等,才能充分展现原文的美,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内容对等。  相似文献   

16.
英汉诗歌创作往往是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展开的,而时空的有序性能使诗歌具有一定的语篇衔接功能。文章探讨时空连接手段在英汉诗歌中的运用,阐释时空连接手段对诗歌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的作用,并以此拓展人们欣赏诗歌的审美视角。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M.K.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来研究英诗翻译的问题。通过对英国诗人拜伦的名诗When We Two Parted及其四种汉译版本的英汉功能语篇的对比分析表明:(一)功能语言学在研究英诗汉译问题方面同样是适用的;(二)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往往不是一种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对英诗翻译的评判不可机械地要求译文的形式必须和原文“一一对等”。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辜鸿铭的汉译英诗的经典之作《痴汉骑马歌》,分析了辜鸿铭在汉译西方诗歌中的归化翻译,从而揭示了归化策略是译者对读者关照的体现,同时也发现辜鸿铭在英译儒经中的翻译原则同样也存在于辜鸿铭汉译英诗的翻译中。  相似文献   

19.
生态批评理论为研究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虽然诗人对自然形象的选取和艺术表达方式各异,但他们的作品中都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歌颂自然,敬仰生命,自然的意识深深扎根于他们的诗篇,也深刻地渗入了他们的诗歌创作理念。他们提倡人类回归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视角重新解读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挖掘诗歌中的生态思想,再次唤醒现代人类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20.
古诗英译是一个复杂的语际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古诗今译是理解与表达中间必要的一个过渡阶段。古诗今译作为语内交际,除了丢弃了原诗的格律、韵脚等要素以外,在再现原诗意境、转递原作信息方面一般都能做得比较好。古诗今译有助于译者对原诗透彻了解并忠实地传达原诗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