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古汉语承接连词中有跟"于是"同义的复合连词"于此"。从两者的使用频率来看,承接连词"于是"远胜于"于此"。"于此"在上古到中古主要是用在小句句末作介词短语,因此,中古汉语时期使用较少的承接连词"于此",不可能是由介词短语逐渐凝固成复合词的,它应是此期语言使用者在常用承接连词"于是"的基础上,通过替换其中的同义语素而产生的新词,是语言使用中经语法类推而形成的创新的产物。而新生连词"于此"在跟常用的同义连词"于是"的竞争中并未占据优势地位,导致"于此"在汉语语法发展中渐渐从连词领域消亡,只在中古汉语连词的使用中留下了一点遗迹。  相似文献   

2.
唐末、宋初的两部禅宗语录《祖堂集》与《景德传灯录》中共使用了10个选择连词,都是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中产生的。其中选取式连词明显多于析取式连词,双音节连词明显多于单音节连词。二书中选择连词基本一致,《景德传灯录》中出现了连词"为是"。在使用频率上,不管是选取式还是析取式,《景德传灯录》均明显高于《祖堂集》。  相似文献   

3.
从中古汉语到近古汉语,作为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人称代词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拟把中古时期的《世说新语》和近古时期的《儒林外史》中的人称代词进行比较,以找寻一些人称代词产生和消失的痕迹。  相似文献   

4.
中古汉语新词新义的发掘是汉语词汇史和汉语辞书编撰的一项重要工作,"理"、"举"、"收"、"处"四个常用词在中古时期有新义产生,而各大辞书皆未收录,所论四词或可补当前大型辞书的释义和书证.  相似文献   

5.
"不得而知"是"不A而B"结构中的特例,"得"在此是一个助动词,音dé,表示"可能"的意义;"而"是承上启下的语助词,起连接作用,无实义,现代汉语里不用译出."不得而知"表示"不知道、无法知道"的含义.它是一个在中古汉语里产生并延续使用至今的词语,无论是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它都已经完全凝固为成语了,词典、辞书应该把它作为常用词收录.  相似文献   

6.
潘景 《文教资料》2012,(27):118-120
《魏书》是中古时期重要的语料。本文对《魏书》序数词进行穷尽式的描写分析,发现《魏书》中的序数表示法形式多样,展现了从上古到中古时期的完整的序数称数体系,序数前缀"第"大量使用并逐渐成熟,呈现出鲜明的中古特色。  相似文献   

7.
隶变是汉字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变化。它在使汉字更加简便、更有利于书写的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大枇俗字的产生,我们把这些在隶变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俗字称为隶化俗字。这些俗字的产生不但是东汉后期俗字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中古甚至中古以后许多仍被人们使用的俗字也只有追溯到隶变才能找到其俗化的理据。表文拟从隶变的角度对俗字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前关于汉译佛经被动式的研究,约略有四个方面:利用中古译经进行汉语被动式或佛经被动式研究;揭示汉译佛经被动式与中土文献不同的使用特点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挖掘,解释中古译经新兴被动式的来源、规律及成因;利用中古译经被动式的特点,进行早期汉译佛经的语料鉴别和考察。今后还应加强两方面的研究:揭示中古汉译佛经被动式的全貌;解释中古汉译佛经特殊被动式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9.
中古道经总体上属于较为典雅的文言作品,用词平实浅显,有相当数量的方俗语词充斥其中,俗语词数量呈现出增多的趋势。道教产生时期正处于汉语从上古向中古转变的重要时期,中古道书保留了为数不少的口语词汇,是汉语史研究的宝贵资料。论文以中古道经中的"不容""无容""欲""悒望""寡人""死狗"为例,作一阐发。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了"博"在中古时期的用法,发现"博"在中古时期带有鲜明的方言色彩,主要出现在北方文献中.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博"从上古到近代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勾勒.  相似文献   

11.
在山东方言中,中古阳声韵的变化非常丰富,呈现四种类型,即"尾"型、 "弱"型、 "无"型、"阴"型.本文对这四种类型在山东方言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说明,并考察了它们与中古阳声韵存在的音类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论现代汉语方言中的“一等i介音”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介音i是现代汉语各方言音节结构中共有的语音成分,它的来源与中古音的“等”密切相关。中古开口三、四等韵是现代汉语i介音的主要来源。除此以外,中古开口二等韵的牙喉音声母字,如“家鞋教闲咸巷瞎”等,在北方官话区大都产生了i介音并引起声母腭化,而在南方各方言区则大都未产生i介音,或者至少在白读中尚未产生i介音。例  相似文献   

13.
在汉语发展史上,中古汉语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汉语各要素在中古时期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就总括副词来看,中古汉语除沿用先秦汉语常用副词之外,总括副词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成员的增加;二是复合总括副词的大量使用。中古汉语双音总括副词主要以同义并列构词为主,大多数双音词成为中古汉语的特定词汇,到了中古晚期或近代汉语中不再使用。《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订补》仅收录其中的一小部分,失收词条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增补。  相似文献   

14.
中古西欧史家在编纂长时段"世界历史"时惯于使用"四大帝国"更替的撰史结构原则。依照这一原则,他们把古罗马帝国的历史直至他们自己生活时代的历史连在了一起,统统划归于"罗马帝国"的统治阶段。为了使中世纪诸多历史事实的变化与"四大帝国"的神学启示相契合,中古西欧史家建构了"帝国权力转移"的理论,赋予了四大帝国更替理论以"民族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中古汉语语法发展的主要特点,表现为自上古至近代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旧有的语法形式继续使用.新兴的语法形式渐露端倪。《颜氏家训》中的一些句法现象恰好能反映中古汉语的语法特,最,如联合复句在使用上既有对先秦时期语法结构的继承,也有与中古汉语语法结构相吻合的一些特点,为汉语语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颜氏家训》这部专书中联合复句的使用进行较为详细的分类、描写与倒语研究,可以为中古汉语的句法研究提供更多的用倒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丽 《语文知识》2007,(2):53-56
中古时期汉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体现在当时不同的文献中。《魏书》成书于中古时期,也忠实地记录了这一时期汉语的变化。《魏书》的单音词不仅继承了上古汉语单音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同时也有了新的发展,本文以"快"、"量"、"省"、"谢"等为例,详加探讨,以期明确揭示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宾退录》中的"津致"、"答启"、"序用"、"慰望"等四个词语进行了理解。这四个词语《汉语大词典》未予收录。《宾退录》和其他文献的使用情况表明,它们是中古、近代汉语中的常用词语,应加以整理、解释,并在重要辞书中得到反映。  相似文献   

18.
下梅小学坐落在世界遗产地武夷山东面的下梅村,下梅村又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具有丰厚的人文资源。村中古建筑遗存有500多幅"三雕"(砖雕、木雕、石雕)工艺品,具有深刻的传统道德主题和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为此,我们学校结合新课改的要求,组织少先队员对全村的古民居砖雕图案进行了人文资源调查,在挖掘、系统整理、拍照之后,我们按图案内容的不同,将砖雕分为"向往进取"、"珍惜平安"、"热爱读书"、"追求幸福"四大主题,编写了少先队主题活动课案例,并探索着以此为主题的创新中队活动之路。  相似文献   

19.
从“绿龟事件”看中古两国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母语中的文化知识和目的语的文化知识一直处在对比和较量之中.因此,便产生了文化差异.结合"绿龟事件",尝试探讨动物在中古两国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因之而产生的文化差异,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0.
《牡丹亭》中的语气助词,在继承上古文言语气词的基础上,还产生了一批新兴的语气词"么、那、呵、哩、呢"等。在语法功能上,有一部分语气助词的语法功能交叉,分工不甚明确。因为新旧成分的更迭、交替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一些语气助词虽然已失去了其主流位置,但并未立即在语言中消失,而是与新的语气助词共同使用。从上古汉语到中古、近代直至现代汉语,语气助词系统一直进行着调整,不断有新成员涌现出来,同时也有成员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