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有的叙事作品都有一个叙述者,他是一个叙述行为的直接进行者。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艺术样式,这种叙述行为体现于小说中便成为通过对一定叙述话语的操作与铺展.最终创造了一个叙事文本。我们便是依赖于这位叙述者的叙述而接触到这个故事。“叙述者是我们在同叙事作品的文本相照面时所最先接触到的”。由此可见在叙事文本中叙述者所处地位的非一般性。本文正是抓往小说叙述者这一西方叙述学意义上的叙述关键点之一来对鲁迅小说《狂人日记》进行某种形式分析,试图发现其中独特的叙述艺术。这也可看成是全新解读《狂人日记》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2.
也果散文注重个人立场,强调叙述对散文的独特意义与价值,善于借鉴现代叙述学理论与创作技巧进行散文书写。从叙述学角度来看,其作品多以呈现型叙述营造某种特定语境;拒绝传统散文的主体性叙事,善于在叙述视角的多元游走与转换中,表达个体对日常世界的理性审视与真实发现。也果散文对当代沂蒙文学的叙述维度形成了一种有力冲击与抻拉,为沂蒙地域文学甚至是齐鲁文学都注入了一种新鲜的、不同以往的先锋写作意识。  相似文献   

3.
欧阳子是台湾现代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根据叙述基调这一叙述策略其作品可分成两类:讽刺小说和反讽小说。其小说的双层叙述模式和象征性叙述模式是独特的。她运用讽刺和反讽叙述策略的匠心以及叙述结构创造艺术,都值得我们大陆作家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4.
在交流叙述学视野中,参与交流的叙述文本是一种复杂存在,除了来自作者创作的主叙述之外,辅叙述、非语言叙述和零叙述同样影响"接受者文本"的建构。也就是说,在交流叙述中,叙述文本并非是一个固定的存在,也并非只有作者叙述文本,而是除此之外,辅叙述、非语言叙述和零叙述同样影响了接受者的意义建构,形成"接受者叙述文本"的元素也由这些因素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5.
在上世纪末的中国文坛 ,余华的创作两度引起世人瞩目 ,从八十年代后期冷漠残酷的《现实一种》 ,到九十年代中期温情脉脉的《活着》 ,前后期创作风格迥变 ,对此批评界褒贬不一。很多论者在指责余华后期作品主题陈旧和叙事回归传统时 ,往往忽略了其在叙述声音、叙述结构、叙述语言等方面对先锋叙事的继承和对传统叙事的突破与创新 ,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本独特的审美内涵 ,这无论对作者还是对世纪末的中国文坛都是一件憾事  相似文献   

6.
小说《朗读者》中,作者采用回忆性叙述模式,通过运用两种不同的人物视角——全知视角和限制性视角的不断转换,成功地表现了德国战后第二代人反思历史问题时徘徊于理智与情感之间的矛盾,本文旨在分析作品中这种独特的叙事视角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7.
《斯人记》的叙述策略主要表现在:全知叙述与限知叙述的相互转换使叙述灵活自如,叙述者化身为作品中的人物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话语模式与对话艺术的衔接产生较强的语言张力,叙述频率与和合律的设置进一步深化了文本主题。这种叙述策略来自对前人小说和戏剧、电影艺术的借鉴,又有作者的独创和时代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由于丁玲本人的复杂性和《莎菲女士的日记》文本的敞开性,该作品自发表以来,以文化背景、政治立场、社会思潮等阐释语境的更迭,关于它的读解不断发生着游移。叙述学中的叙述声音在语法学叙事理论中是形式概念,本身不舍内容因素,但在修辞性叙事学、特别是女性主义叙事学中,叙述声音成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场所”。以叙述声音为切入点,可以发现《日记》的双重文本性质,导致莎菲的个人声音无论被解读为启蒙话语、还是女性叙事,最终只是自我解构。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叙述学的分析框架,从叙述视点、叙述声音、叙述结构三个方面剖析了白先勇的短篇小说。本文认为白先勇通过对叙述视点的选择和自由变换,极大地拓展了作品的弹性空间,成功地在短篇小说中容纳了接近中、长篇小说的内涵;通过对叙述声音的控制,离间了隐含作者、叙述者、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能够积极地参与作品的解释和创造;而叙述结构的转变则赋予他的短篇小说以新的生命形式,并把艺术审视的目光由外部世界转向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一批重要的非洲裔女作家的新奴隶叙述文本相继问世,不断的引起学界的关注。新奴隶叙述文本常以黑奴史为主题,以黑奴为主人公,重访非裔美国文学中关于黑人主体、黑奴史和黑人文化的再现问题。玛格丽特·沃克的《欢乐》被认为是第一部重要的新奴隶叙述,它的叙述改造了传统奴隶叙述的叙述模式。从主题模式、叙述对象、叙述形式等方面将《欢乐》的叙述与传统奴隶叙述进行对比,以期发现《欢乐》与传统奴隶叙述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