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生活事件后症”的提出。当今学生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越来越显,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社会环境的复杂化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社会环境对人的作用主要通过生活事件及各种中介因素来实现。个体在社会中生存会不可避免地经历各种生活事件,由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所处的环境、社会地位具有特殊性,他们对生活事件的处理与应对方式不同于成人,  相似文献   

2.
吴展玉 《贵州教育》2013,(21):48-48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含义有了新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健康必须包括“身”与“心”两个方面的健康,躯体健康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又能促进躯体健康。因此,现在人们对于心理上的健康越来越重视。  相似文献   

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其心理机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有必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国家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新一轮课改高度关注人的生命价值与自身发展,课程改革呼唤  相似文献   

5.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王波 《小学校长》2006,(6):45-46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的心理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必须把培养健康的心理隶质作为更加重要的教育内容。”因此,现代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7.
我们喜欢把教师比做“蜡烛”、“孺子牛”,这是社会对教师的最高礼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的确是教师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可我认为这仅仅只是教师良好精神风貌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仅强调这一点,而忽略了教师作为一个健全完整人的心理需要和内心体验,那么,长此以往将对教育产生不利的导向:教师岂不是苦行僧,幸福了大家却苦了自己?!更严重的将会损害教师的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所以我们在颂扬教师照亮别人、奉献爱心的同时,千万别以燃烧自己、牺牲心理健康为代价,应关注教师的正常心理需要和内心体验。…  相似文献   

8.
促进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师的心理健康涉及到各方面的因素,有来自社会的、学校的,也有来自教师自身的。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就要做到:学校管理要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加强校园化建设:改革和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在教师中推广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提高教师的心理认知水平:建立和完善教师心理咨询机构,加强对教师的心理保健训练。  相似文献   

9.
苏方亮 《辅导员》2009,(22):53-53
学校体育不但可以健身,也可以健心。近年来,国内的一些研究为“学校体育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过对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对体育锻炼持积极态度并经常参加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体育活动对于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调节情绪状态,消除心理障碍,提高社会适应性具有积极作用。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需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以适应发展与竞争的社会对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对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包括特殊教育工作者提出了面向未来的崭新课题。 对特殊教育学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残疾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相关心理教育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真贯彻特教学校新课程方案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推进特殊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把握其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基本原则,注意将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残疾学生,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全面培养相结合,以提高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基本立足点和最终目标,帮助残疾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生活精神和人生态度。 由于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迟,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特别是特殊教育学校,各地重视程度和开展水平还很不平衡,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还很匮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和体制还不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和探索还很薄弱。我们面临的任务艰巨而紧迫,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克服困难,努力奋斗,加速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4"-年上半年,在浙江省衢州市召开的“全国聋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研讨会”,是近年来第一次全国性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总结的交流大会,本期“视点”栏目选编了部分文章推荐给大家,希望引起广大特教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的重视,以切实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基石是教育者爱心的奉献。特别是对于残疾儿童少年,他们已经缺少了健全的体魄,他们更需要健康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自尊、自立、自强地面对生活,面对社会,面对未来,这就要求我们特教工作者倾注全部的挚爱和加倍努力奋斗。 我们可以认为,无论对特殊教育如何定义都铺垫着一个词——心理教育; 我们深深感悟,不管对特教教师怎样诠释都蕴藏着一个字——那就是“爱”! “心会跟爱一起走,说好不回头!”让我们携手前行,为所有残疾儿童的幸福成长不懈拼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本从分析现代迷信的基本特征入手,揭示了现代迷信在大学生中流行的心理机制和心理根源,并从心理科学的角度对抵制与消除现代迷信,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出了四点操作性的策略:全面净化社会环境,减少“伪科学”的心理污染;丰富心理咨询形式,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服务;重视心理科普工作,完善大学生的心理修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员性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2.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一度暴发性流行,对社会各方面产生深刻影响,检视着我们的社会发展战略和社会政策。从发展社会学、科学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安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非典”问题表露着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灾变疾患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必然王国”里的一对“悖论”,医科学共同体战胜人类已知和未知的灾害疾病的使命仍无完结;同时需要我们适度推行威权治理、强化“责任政府”及其合法性、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走“善治”之路,需要我们加强危机管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流动管理机制,需要完善透明的信息反馈机制和培育成熟的国民心理;年内中国经济增长也变得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应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民涌人城市打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人的健康模式为:“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己,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现代社会人的健康标准,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三维因素的统一体,而心理健康是一个人获得整体健康的核心和支柱。近年来,青少年心理问题和精神疾患的发生率不断增加,严重威胁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王一红 《文教资料》2006,(14):200-2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健康概念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健康在现代社会是一个多维的结构,涉及到相互依赖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状况。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的完满状态。”在健康这个多维结构中,心理健康处于重要地位。“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即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符合同龄阶段大多数人的心理发展水平,那么其心理状态就是健康的,相反则不健康。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可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  相似文献   

16.
社会心理和谐与和谐社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社会心理状况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重要影响。社会和谐是心理和谐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前提,而心理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标志和最高层次,促进社会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促进社会心理和谐,实现和谐社会,需要改革完善社会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社会心理和谐创造良好的社会生存环境;加强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宣传,分类指导,关注易感群体,建立健全全民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提高社会成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国民积极心态,建立社会心理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等。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期也是社会心理的重构期,容易产生社会心理失衡问题。本文论述了当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全民心理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对多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社会和谐软环境提出了具体的构建方略,有助于社会成员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主题解析 高中生异性交往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题之一。辅导教师对心理辅导活动课辅导理念的把握直接影响着辅导的设计和实施。〈br〉 对于心理辅导活动课辅导理念的把握,需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理解。钟志农老师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五个基本理念,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其根本宗旨”“研究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去教书育人”“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不是万能的”“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提出苛求也是不切实际的”。二是对心理辅导的正确理解。心理辅导活动课从本质上看是团体辅导,辅导教师需要对团体运作规律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也需要将个别辅导的态度带入心理辅导活动课中。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是这样描述“辅导”的:“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其间辅导员与当事人的关系能给予后者一种安全感,使其可以从容地开放自己,甚至可以正视自己过去曾经否定的经验,然后把那些经验融入已经改变了的自己,作出统合。”  相似文献   

19.
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64年就提出一个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完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近年来,随着大专院校扩招、收费、就业、分配等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包括高职生、成专生在内的大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人数剧增,并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社会的人不仅是社会的人才,也是人格健全的人。然而,近年来全国各地抽样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通过对随机抽取的3万余名中小学生调查发现,约有32%的青少年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