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袁亮 《出版史料》2009,(2):81-88
六、我国新时期图书评论工作的引领者 图书评论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是宣传图书,引导读者阅读的重要方法,是贯彻出版方针,提高图书质量的重要武器,是促进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的重要手段。许力以同志一直重视图书评论工作。  相似文献   

2.
5月15日至18日,中宣部出版局在济南召开了全国图书评论工作座谈会。这是建国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图书评论工作会议。会议交流、总结了图书评论工作的情况和经验,研究了目前书评工作存在的问题,讨论了进一步搞好图书评论工作的问题。会议认为,近几年来,图书评论工作在全国已逐渐开展。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推动图书出版事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图书评论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图书评论向社会推荐好书,使有益读物在读者中扩大影响,并使出版者受到鼓励。图书评论批评坏书,对出版者也是一种监督。与此同时,对不同学术内容,发表不同的见解,为活跃学术界的思想、促进研究工作进一步提高和发展,都有好处。  相似文献   

4.
1990年12月23日,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常务理事会和《中国图书评论》编委会在中宣部会议室举行联席会议,听取了学会秘书处和《中国图书评论》编辑部一年来的工作情况,研究了1990年工作计划和活动安排。中宣部干部局局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本刊主编伍杰同志主持了联席会,全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本刊主编许力以,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刘杲,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吴道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新形势下,我国出版事业空前繁荣,每年出书四五万种。在这浩如烟海的图书里,孰优孰劣,需要评论。书评,不仅读者、作者需要,出版部门、整个社会也需要。自从1985年5月全国图书评论工作会议以来,出版界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搞好书评工作,对于提高图书质量、推动出版事业的发展、指导群众性的读书活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特别是有些出版单位以一种新的观念、新的姿态,把书评工作作为自已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来抓,把图书评论当作自己出版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切切实实地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江西的出版工作者正是这样做的。两年多来,他们争取到全国许多新闻单位的大力支持,积极开展了书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年8月,他们又先声夺人,召开了江  相似文献   

6.
6月5日至6月7日,江西省各图书出版社领导、总编室主任和部分从省外聘请的特约赣版图书评论员聚会江西省出版集团井冈山培训基地,共同研讨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大图书评论力度,加强图书评论理论研究,使图书评论工作在促进图书质量提高和出版繁荣中发挥更大作用。 会议指出了当前图书评论中存在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央宣传部出版局1985年五月在济南召开了全国图书评论工作会议,对全国图书宣传评论工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使各地的图书评论工作更好地开展起来,中宣部出版局编辑了《书评工作指导与探索》一书。  相似文献   

8.
君记否?一年前当《中国图书评论》这个新生命呱呱坠地时,她这样规划自己的未来:“《中国图书评论》是全国性的综合性的图书及出版工作评论刊物。它评论图书,也兼及刊物;它以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作的评论为主干,又以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著作的评论为缀技。”  相似文献   

9.
为繁荣我国图书评论事业,调动广大读者参加图书评论活动的积极性,加强图书评论工作的学术性及广泛性,根据学会《章程》和理事会决议.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开始吸纳个人会员。凡热心图书评论工作、有一定书评理论素养和较为丰富的图书评论实践经验,具有较强书评  相似文献   

10.
从海量的网络图书评论中分析出评论的主流观点,了解读者的反馈,能够更好地指导编辑工作。对网络图书评论的有效分析体现了大媒体环境之下编辑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一种能力。文章以《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为例,抓取了该书在当当网上的相关读者评论,借助ROSTCM软件对评论进行深入挖掘:分析了图书在不同生命周期中评论数量变化特点;对评论中的高频词进行统计,用高频词描述评论中的主流观点;对评论情感倾向进行评估;分析在不同的网络平台上的读者评论特点。建议编辑从中评估图书质量及其社会反响,获取选题策划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图书评论作为对图书质量、价值的客观性评价,作为一种图书信息,要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对读者的心理、思想施加影响,才能产生一定的导读作用。如果读者对图书评论不感兴趣,不予置闻,图书评论则难以产生效益。因此,重视研究新时期读者心地接受机制,从总体上把握读者心理接受机制的变化、发展的规律,进一步提高图书评论的效能,强化图书评论的导读功能,成了当前提高图书评论质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根据现代传播说理论,实现图书评论效面的过程,实质是信息输出一输人的双向作m过程。在这过程中,图K评论信息输出的有效率,并人取决…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图书品种的增多和图书宣传媒介的增多,读者对图书宣传的选择性大大增强,对图书宣传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图书宣传必须讲究艺术,由单一的书评、书讯向全方位、多载体、立体化的方位发展。下面列举10种。1、竞争式宣传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些平时难以使读者感兴趣的信息,在竞争状态下,读者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如某出版社与报社联合举办了一次面向社会的有奖书评活动,动员广大读者参加图书评论。于是很快收到一大批书评稿件。读者在评论图书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该出版社  相似文献   

13.
挖掘图书评论不仅有助于用户了解图书内容,还可帮助出版社优化营销策略。图书评论摘要能够大幅提升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用户只需简短阅读摘要即可了解评论的重点内容。如何为用户提供简洁、准确的图书评论摘要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目前的评论摘要研究多是采用句子抽取式的方法,忽视了评论中细粒度的情感信息。此外,不同的图书评论平台在评论内容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仅基于单一平台的评论构建摘要,用户难以通过评论摘要全面了解图书。本文提出了一种包含属性信息和内容信息的图书评论摘要模型,并设计了基于细粒度评论挖掘的书评摘要方法。实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评论自动摘要方法,生成的评论摘要能够提供细粒度、多维度的图书评价信息。  相似文献   

14.
由中宣部出版局、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主办,青岛出版社协办的第二届全国书评作者培训班7月18日至7月23日在青岛市举办。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20多家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参加了学习,并研究了书评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新形势下的图书评论工作,广泛交流了图书评论与宣传工作的经验。图书评论工作近年来有很大的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书评作者和著有书评专著的书评家。为使书评事业蓬勃发展,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把建立书评作者队伍作为中心工作之一,每年一度的全国书评作者培训班,旨在培养书评骨干,同时为图书评论学会的团体会员单位提供交流经验、广泛交友的机会,也为出版社编辑人员、书评作者掌握书评知识、了解书评现状创造了条件。本栏刊登的几篇文章,就是这期培训班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15.
也许由于职业的原因,工作的需要,我喜欢读《中国图书评论》。每到一期,必先睹为快,不花很多时间,浏览一遍,既可了解全国出版界的动态和优劣图书的信息,增强我馆藏书的质量。我是搞图书馆工作的,每年在审订订购下年杂志时《中国图书评论》是必订的,即使经费再紧缺,也不能砍掉。笔者认为《中国图书评论》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栏目清晰,文章短小精悍,一事一议,一书一评,使人爱看。栏目基本上分卷首语、疑误求正、名家推荐、评书录、秉笔直书、图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对出版工作的形势如何评论,这是我国出版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全国知识界和广大读者关心的问题。对一九八六年图书出版如何看法,新的一年将预示着什么? 同出版界的同志们接触,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说,一九八六年景况不好呀!都有些忧心忡忡。的确,去年图书出版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出现了许多问题。我们应该采取  相似文献   

17.
漫话书评     
书评这门学问,既古老又年轻。说它古老,它有悠久历史,远在公元前400年,孔子在《论语》中就多次评论《诗经》;说它年青,它至今未形成理论体系,就连“书评”本身的概念也没定论。何谓书评? 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把“书评”作为动名词,其词意作宾提动前理解,即评书,指对图书进行评论的工作过程,一是把“书评”作为名词,指对图书评论的成果,即一种或一批对图书评论的文章。不过,一般理解,总是不圆满、全面的。把书评的对象仅仅理解为图书欠准确。  相似文献   

18.
2006年,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正式注册成为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国家一级社会团体,并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学会成立5年来,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开展图书出版理论的研究和出版作品的分析评论,在图书宣传评论工作、杂志编辑、图书评奖、业务交流、理论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是努力办好《中国图书评论》杂志.杂志创办25年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发表书评文章7200余篇,在新闻出版和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吸引了一批忠实读者,也激发了更多书评作者的创作激情.  相似文献   

19.
杨涛 《编辑之友》1992,(4):42-44,77
80年代中,随着改革开放引出中国出版发行活动的多样化,针对出版失控、读者读书缺乏引导等现象,一些富有经验的文化工作者,及时敏锐地提出了加强图书评论工作的建议。宣传、文化、出版领导部门遵照这种建议加强了图书评论的组织与建设工作。1990年春,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在昆明召开了第一届书评研讨会,把书评理论的研究提上议事日程。综观我国近年来的书评工作  相似文献   

20.
香港有关报纸评论,内地图书引进有四大隐忧:一是“原汁原味”用英文出版,有些书掺杂的不良文化势必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